翼州的经济内循环的消耗分两个部分,纯消费消耗和基建消耗。却创造出了最大的财富,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将来的经济繁荣。
或许有人觉得它只是一个经济的内循环。
其实不是,它是一个通过投资和刺激消费,将静态的存量财富转化为动态的资本,从而激发和创造新价值的增长型循环。
稍微有点现代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懂:金钱的每一次流动,都会产生价值。
此外,翼州的建设速度以及将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将是飞速的,前所未有的。
此速度,就连在前世的二十一世纪都无法复刻。
二十一世纪的人已经实现温饱,对于粮食没有迫切的需求,而古代却是粮食紧缺,百姓对粮食的刚需是救命级别的,是刚需且迫切。
所以苏文可以通过卖粮食,实现大部分资金的回流,资金周转率最大化。
二十一世纪的房屋建设已经到了过剩的地步,而古代的修房造屋才连起步都没有。从而实现劳动机会成本最低,投资乘数效应最大。
正因为有这两个原因,才会让翼州的发展速度,任何时代都比不上。
甚至达到经济腾飞和发展的极限速度。
至于如何从吃老本转化到能造血,苏文早就想好了。不是在优先建设商业区吗,到时候发展海外贸易,就能实行可持续经济。
当前的大梁王朝是在禁海,海外贸易还是一张白纸。
到时候只有翼州一个地方在搞海外贸易,简直就相当于一个人到无人看管的金山里面捡黄金。
所以这场博弈中最大的输家是士绅阶层。
甚至是整个落后的集权经济。
是苏文用现代经济学只是,对古代经济的一次降维打击。
“穿越到古代,在文化上,我用千年诗词歌赋的沉淀对你们进行降维打击。”
“在经济上,我用现代经济学对集权经济展开降维打击。”
“古代王朝的经济模式,与其说是农耕经济,不如说是集权经济更合适。”
“农耕只是它的表面,集权才是古代经济的内核。”
“同样,所谓农耕文明也非农耕文明,而是集权文明。看看那些史书吧,有多少个字是描写农耕的主体——农民的?如果真是农耕文明,农民应该在主人公才对。古代的史书,都是集权者的独角戏,王侯将相的家谱和兴衰史。”
“在思想上我用人文精神,对野蛮血腥展开降维打击。”
“全方位的降维打击,如果你是古代士绅,请问你如何接招?”苏文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当然,展开这些降维打击的基础,是我手底下有一群兵。”
从一开始就培养燕云十八骑,到现在坐拥六千兵。
这一步才是在古代实现生存下来,并多方面降维打击他们的基础。
等以后坐拥三万兵,都完成精锐训练之后,我甚至可以号称拥有十万大军。
士兵作战要配备后勤兵,本土作战一名战斗兵至少配一名,远征的话比例是一比二,骑兵的配置比例甚至高达一比五,拥有三万精锐号称十万大军完全合理。
想到自己的兵力即将得到巨大提升,他的内心就无比踏实。
……
次日。
临海港。
苏文和冯良才踩在湿滑的土地上,身后是张安澜带着的一群精锐军士护卫他们的安全。任何时候他只要出远门都会带护卫,绝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前方,是一片空旷的土地。
数十个施工队正在里面施工,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将地面的杂草、灌木,石块全部清除。之前此处还有一片良田和洼地,如今已经全部被整理平整,露出黄褐色的泥土来。
工人们一个个衣衫褴褛,甚至赤着胳膊,干的是热火朝天,汗如雨下。
“如此重的体力活,没有好的体力是不行的。”苏文感慨劳动人民的辛劳和能吃苦。
“幸亏主公给他们每日五十文的工钱,还规定七日一结,让他们有钱买米吃,有体力干活。如果家里有两个人干活的话,每日就是一百文工钱,能买十升米,就算他们再能吃也吃不完。”冯良才重重的点头,“主公此举不但是必须之举,更是仁政。”
“假设他们一家五口人的话,其实只需要买四升米就完全足够两个劳动力和孩子、老人的消耗。还能剩下一些铜板买肉,买生活必需品,给孩子买新衣服,小玩意儿。”
“想想他们以前的生活吧,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吃野菜家里的一点精米还试图留着过年。而现在,大米饭是任由他们敞开肚皮的吃,偶尔还能吃上一顿肉!”
“眼前的生活他们会格外珍惜。”
“不但干活特别卖力,对主公的忠诚也能达到极致。”
“想必此刻,在他们的家中必然充满了欢声笑语。老臣读了一辈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年老了才在主公这里真正实现。”
“你提到吃肉吃荤腥,我倒是想起一事来。”苏文眉头皱了起来,“干这么重的体力活,的确需要经常吃肉来维持体力。”
“不过,估计整个翼州府,都没有那么多肉提供给他们。”
“也就是说有钱没处买。”
古代生产力低下,不止是粮食产量低,猪肉羊肉鸡肉的产量也低。
如今突然出现翼州府这么大的消耗市场,肉类的产量完全无法满足。
按照前世的习惯,可以从海外进口牛肉、鸡肉的。
只可惜现在的翼州还不适合开海。
在自己的三万精锐还没有成型之前,在新式火器没有装配之前,苏文绝不提前开通海外贸易。不管再难都要坚守住这一底线。
“翼州府三面临海,可以发动渔民大量捕鱼。用鱼肉代替猪肉羊肉给他们补充体力。”冯良才提出建议,手指指向远方,“主公你看,那边不是已经有很多卖鱼的吗?”
苏文一看,果然发现了有很多个体鱼贩子,在那里兜售海鱼。
立刻带着冯良才和一群侍卫走了过去,渔民们看见当官的来了,纷纷下跪参拜,心中诚惶诚恐,害怕被眼前这位当官的给抓了,或者征收重税,他们已经被欺凌怕了。此外这群人都是渔村的渔民,还不认识苏文,不知道他对百姓的态度。
还以为他和其他官吏是一路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