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娱的创作中心里,一股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市井烟火气悄然弥漫。墙面不再是水墨卷轴与文人手札,取而代之的是元代《清明上河图》(复刻版)的市井片段、勾栏瓦舍的微缩模型,以及一叠叠泛黄的《元曲选》线装复刻本。苏澈坐在长桌中央,指尖轻抚着刚解锁的《元曲选》数字版,屏幕上“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的名字与对应的剧目熠熠生辉,历史经典全库的元曲板块正缓缓展开,填补着蓝星华国文娱市场长久以来的“元曲文化空白”。
“元曲是被低估的文化瑰宝。”苏澈抬眼看向围坐的团队成员,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期许,“唐诗是盛唐的风骨,宋词是两宋的雅韵,而元曲是元代的市井心声——它‘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既有文人的才情,又有百姓的烟火气。但现在,年轻群体对元曲的认知度不足5%,市面上几乎没有系统性的元曲Ip作品,这正是我们要填补的空白。”
张岚递上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数据触目惊心:“调研显示,蓝星华国70%的人只知道《窦娥冤》,却不清楚剧情细节;90%的年轻人认为元曲‘晦涩难懂’‘过时老套’;而海外市场对元曲的认知几乎为零,甚至不少汉学研究者都只停留在文献层面。但反过来看,元曲的故事性极强,《西厢记》的爱情、《汉宫秋》的家国、《墙头马上》的喜剧,都是全球观众能理解的主题,改编潜力巨大。”
“关键是怎么让元曲‘活’起来。”林墨翻看着《元曲选》中的《西厢记》片段,眼中已有了动漫创作的雏形,“元曲有唱词、有宾白、有科介,本身就带着戏曲的叙事基因,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和动漫。但不能照搬戏曲形式,要提取核心剧情和情感,用现代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呈现。比如《西厢记》‘红娘传书’的情节,我们可以保留唱词的韵律感,用动漫的夸张手法放大红娘的机灵,让故事更有趣味性。”
苏澈点头,指尖轻点屏幕,调出历史经典全库的元代场景数据:“这正是我们的优势。系统已经解锁了元代大都、汴梁的街景布局、勾栏瓦舍的建筑形制、市井百姓的服饰器物,甚至还有元曲的唱腔乐谱、演员身段记载。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我们可以1:1还原元代楚州的市井风貌,窦娥的服饰、衙门的布局、刑场的场景,都严格依据《元史·刑法志》和元代杂剧壁画的记载,确保历史真实性。”
赵凯补充道:“技术上,我们可以延续‘历史场景特效系统’和‘国风特效系统’,但要做针对性调整。元曲的市井气息更浓,特效要少一些唐诗的写意,多一些人间烟火——比如《窦娥冤》中‘六月飞雪’的场景,不用水墨粒子,而是用写实与写意结合的雪花特效,既体现冤情的悲壮,又不脱离元代的生活质感;《西厢记》的花园相会,可以用暖色调的光影和花瓣飘落的特效,营造浪漫氛围。”
为了确保元曲文化的精准传递,苏澈特意邀请了蓝星华国仅存的三位元曲传承人之一的周世明老先生。周老先生身着传统长衫,手持一把折扇,刚一落座就打开了话匣子:“元曲的魅力,在于‘唱尽人间百态’。它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讲究格律工整,更注重情感的直白表达——窦娥的冤屈、莺莺的娇羞、汉元帝的无奈,都是一唱就懂、一听就共情的。但现在年轻人不爱听,一是因为唱腔古老,二是因为缺乏好的传播载体。”
“周老先生,我们想请您担任Ip计划的文化总顾问。”苏澈起身致意,“影视和动漫中,元曲的唱词改编、演员的身段动作、甚至勾栏瓦舍的演出形式,都需要您的指导,确保我们不丢元曲的‘魂’。”
周老先生笑着点头,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本手写的《元曲唱腔图谱》:“我早就关注你们的唐宋Ip,做得很用心。元曲的唱腔分‘北曲’和‘南曲’,北曲刚劲,南曲柔婉。比如《窦娥冤》要用北曲,唱得悲壮激昂;《西厢记》要用南曲,唱得缠绵婉转。我把常用的唱腔图谱带来了,你们可以改编成现代旋律,让年轻人既听得懂,又能感受到元曲的韵味。”
团队很快确定了“元曲Ip计划”的核心架构:首批聚焦四部经典元曲——《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分别开发影视和动漫两个版本,同时联动文旅、文创、研学,打造“元曲文化宇宙”。
影视版将采用“戏曲元素+现实叙事”的模式。“《窦娥冤》不能拍成单纯的悲情片。”张导(此前执导《唐诗风云》)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讨论,“我们要聚焦窦娥的反抗精神,从她的视角展现元代底层百姓的困境,同时保留‘滚绣球’‘六月飞雪’等经典唱词片段,用现代影视镜头语言放大情感张力。比如窦娥喊冤的场景,我们可以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搭配北曲的唱腔改编,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冤屈。”
动漫版则主打“市井国风+轻喜剧”风格。林墨展示了《西厢记》的初步人设:张生文质彬彬却带着几分憨直,崔莺莺温婉却不失主见,红娘机灵俏皮,服饰采用元代襦裙与戏曲服饰的改良版,色彩鲜艳却不浮夸。“动漫要突出元曲的喜剧元素和市井气息。”林墨说,“比如《墙头马上》中裴少俊与李千金隔墙相望的场景,我们可以加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用唱词改编成对话,让故事更轻松有趣。同时,动漫每集结尾会加‘元曲小课堂’,由周老先生讲解唱词含义和文化背景。”
历史场景的还原成为重点。赵凯带着技术团队,依据历史经典全库的数据,开始搭建元代大都的街景模型:“勾栏瓦舍是元曲演出的核心场景,我们要还原它的舞台结构、观众席布局,甚至连台上的道具、台下的小吃摊都要精准复刻。比如观众可以看到卖糖葫芦的小贩、听曲的茶客,这些细节能让观众瞬间代入元代的市井生活。”
市场推广方面,张岚提出了“破圈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发布元曲唱词改编的短视频,用‘元曲+流行音乐’的形式,比如将《西厢记》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改编成流行歌曲,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第二步,推出‘元曲盲盒’文创,包含元代服饰小摆件、唱词书签、勾栏瓦舍模型,线上线下同步发售;第三步,联合文旅部门,在江城打造‘元曲主题体验区’,还原勾栏瓦舍的演出场景,让观众亲身感受元曲的魅力。”
周老先生主动提出参与短视频拍摄:“我可以带着徒弟们,用元曲原腔演唱改编后的唱词,再搭配年轻歌手的流行演绎,形成‘老腔新唱’的反差感。比如《天净沙·秋思》,我唱北曲的苍凉,歌手唱流行的抒情,两种风格碰撞,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推进计划时,全球文化Ip联盟的海外成员也发来合作意向。好莱坞华纳兄弟的艾伦·沃克表示:“《唐诗风云》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元曲的故事性很强,《西厢记》的爱情主题在北美市场很有潜力,我们希望能参与影视版的海外发行,并协助改编英文唱词,让西方观众更容易理解。”
宝莱坞的马尼什·夏尔马则对《汉宫秋》表现出浓厚兴趣:“汉元帝与王昭君的故事,和印度史诗中的爱情故事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合作开发音乐剧,将元曲的唱词与宝莱坞的歌舞结合,打造跨文化作品。”
苏澈与团队商议后,决定开放元曲Ip的海外合作授权,但坚持“文化内核不妥协”:“海外版本可以调整叙事节奏和表达方式,但核心唱词、历史背景、人物情感不能篡改。比如《窦娥冤》的‘六月飞雪’,必须保留其悲壮的核心,不能改成西方观众熟悉的奇幻情节;《西厢记》的爱情,要保留东方的含蓄与坚守,不能过度商业化。”
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元曲Ip的热度开始悄然上升。周老先生与年轻歌手合作的《天净沙·秋思》改编版短视频,上线三天播放量破5000万,#元曲原来这么好听# 的话题冲上热搜;“元曲盲盒”预售量破100万,其中“红娘”“窦娥”的形象摆件成为爆款;江城“元曲主题体验区”尚未建成,预约参观人数就已突破50万。
这天,苏澈正在与周老先生讨论《窦娥冤》的唱词改编,屏幕上突然弹出一道柔和的银蓝色光晕,系统提示音轻缓响起:“检测到‘元曲Ip计划’正式启动,已完成核心项目规划、文化资源整合、海外合作初步达成,填补蓝星元曲文化传播空白,第三阶段任务进度更新:30%。”
光晕散去,周老先生笑着说:“苏总,你这是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啊。元曲传承了几百年,现在终于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听到、喜欢上了。”
苏澈看着屏幕上的元曲剧目,心中满是感慨:“文化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只做热门的Ip。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了任何一个,都不算完整。我们做元曲Ip,不仅是填补市场空白,更是为了让中华文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