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终于吹醒了山坳,积雪融化后的土地变得湿润松软,秦叔种在红裸石旁的柳树,枝桠上冒出了嫩黄的柳芽,像缀满了小珍珠。顾念苏一大早就在柳树下徘徊,手里攥着去年冬天老人留下的干枯柳枝,心里记着那个关于柳笛的约定。
“念苏姐!可以做柳笛了吗?”孩子们的声音从山道传来,妞妞和几个小伙伴拎着小篮子,里面装着刚摘的野荠菜,蹦蹦跳跳地跑过来。顾念苏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今天咱们就教大家做柳笛,谁做得最好,奖励野山楂干!”
秦叔也扛着梯子赶来,帮着采摘高处的柳枝:“做柳笛得选刚发芽的嫩柳枝,皮容易剥,声音也脆。”他挑了几根粗细适中的柳枝,递给顾念苏。顾念苏拿起一根,示范着把柳枝的外皮轻轻剥开,露出里面嫩白的茎:“大家小心点,别把皮弄破了,然后把里面的茎抽出来,柳笛的雏形就有了。”
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有的小心翼翼地剥柳枝皮,有的对着抽出来的茎吹气,虽然一开始吹不出声音,却一点也不气馁。老人和摄影姑娘也来了,老人坐在红裸石旁,手把手教孩子们修剪柳笛的吹口:“把吹口削得斜一点,嘴唇贴着吹,就能出声了。”
不一会儿,山坳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柳笛声。有的声音清脆,像小鸟鸣叫;有的声音低沉,像微风拂过;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柳笛,围着红裸石跑着、吹着,笑声和笛声混在一起,把春天的气息都搅活了。摄影姑娘举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记录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和红裸石旁的新绿:“这组照片就叫《柳笛唤醒的春天》,太有生机了!”
中午,李婶端来了刚做好的柳芽炒蛋,翠绿的柳芽裹着金黄的蛋液,香气扑鼻。大家围坐在红裸石旁,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我小时候,每到春天就和小伙伴们做柳笛,谁的柳笛吹得响,谁就是‘孩子王’。”老人喝了一口山泉水,笑着说,“现在看到孩子们这样,就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顾念苏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她掏出日记本,写下:“柳笛声里,春天真的来了。红裸石旁的柳树发了芽,孩子们的笑声落满了山坳,老人的故事里藏着旧时光,这就是‘落日吻过红裸时’的春日模样——是柳笛唤来的生机,是新绿带来的希望,是每一个约定都在时光里慢慢实现。”
下午,大家一起在红裸石周围种上了新的花籽。秦叔翻土,李婶撒籽,孩子们则负责浇水,顾念苏和摄影姑娘在旁边插上牌匾,上面写着“落日红裸花田”。老人看着忙碌的众人,笑着说:“等花籽发芽开花,这里就更热闹了,夏天来的时候,又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夕阳西下时,柳笛声渐渐停了,孩子们把自己做的柳笛挂在柳树枝上,说要让柳笛陪着柳树一起生长。顾念苏站在红裸石旁,看着天边的落日,和去年秋天的落日一样温柔,却多了几分生机。摄影姑娘举起相机,拍下落日映红裸石、柳枝轻摇的画面:“这张是《春日落日与柳笛》,和去年的《落日里的乡愁》正好呼应!”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还在念叨着下次要做更响的柳笛,老人则和秦叔约定,夏天要来采柳树叶包粽子。顾念苏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落日吻过红裸时”的故事,还在春日的柳笛声里继续——等花籽发芽开花,等夏日的蝉鸣响起,红裸石会继续见证这一切,把温暖的约定,从春天的生机,讲到夏天的热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