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电视台《文化深谈》节目制片人的来电,让林小小既兴奋又忐忑。这档节目以深度访谈和文化品位着称,能登上这个舞台,无疑是对墨千秋极大的认可,也是向更广泛大众展示其风采的绝佳机会。但电视台的舞台更大,审视的目光也更严苛,风险同样存在。
她将情况告知墨千秋,并分析了利弊。
墨千秋听完,沉思良久。经过网络风波的洗礼和社区讲座的锻炼,他对于如何与外界打交道,有了更深的体会。“此前风波,因‘名’而起。然,《文化深谈》并非追逐虚名之所在,乃是探讨学问、交流思想之平台。若能借此机会,与真正有志于文化传承之同道交流,并将一些有益之理念传播于众,亦是美事。至于风险……凡事岂能因噎废食?”
他决定接受邀请。
节目录制当天,演播厅内灯光柔和,布置雅致。主持人是位以知性、睿智着称的资深媒体人方静。她事先做了大量功课,不仅看了墨千秋的网络视频、社区资料,还研读了他提及的一些经典篇章。
访谈开始,方静并没有急于追问身份等敏感话题,而是从墨千秋日常的社区工作切入,聊他如何用古老的智慧调解现代矛盾,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理解书法与修心的关系。墨千秋的回答,依旧带着那份特有的古韵和从容,但言辞间更多了几分经过世事打磨后的通透与平和。
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向近期的网络争议时,方静的问题虽然尖锐,但充满了善意与建设性:“墨先生,关于您的来历,以及您所秉持的这些看似与快节奏现代社会有些脱节的价值观,网络上有很多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些声音?您觉得,您所坚持的东西,真的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土壤吗?”
镜头对准墨千秋特写。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沉静地看着主持人,也仿佛透过镜头,看着屏幕前的无数观众。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千秋缓缓开口,“不同之声音,即便是批评与质疑,亦可促使吾反省自身,精益求精。至于所言‘脱节’……”他顿了顿,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或许并非古老智慧之‘脱节’,而是现代人心过于匆忙,无暇内观。科技日新月异,生活便捷无比,然人心之困惑、对生命意义之追寻,古今皆同。”
“吾所学者,无非是前人应对人生、处理关系、安顿身心之经验结晶。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普世之交往准则;譬如‘学而不思则罔’,此乃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学习方法。它们并非僵化之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之智慧,关键在于吾等如何理解、如何运用,使其与当下之生活相结合。”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将“格物致知”理解为对现代科技的探究精神,将“修身齐家”与构建和谐家庭、社区联系起来,语言平实,却充满了说服力。
整个访谈过程中,墨千秋气度从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却又绝不卖弄,始终围绕着“人”本身、围绕着现实生活展开。他与方静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化、关于人生、关于古今融合的深度对谈,思想火花四溅,却又氛围融洽。
节目录制结束,方静主动与墨千秋握手,真诚地说:“墨先生,与您交谈受益匪浅。您让我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能够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智慧。”
墨千秋躬身还礼:“主持人过奖。吾亦从此次交谈中,对此界有了更深之了解。”
《文化深谈》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创下同期新高。墨千秋以其深厚的学养、从容的气度和立足现实的思考,彻底征服了广大观众,甚至吸引了不少知识界人士的关注。他的名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成为了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化名人”。然而,盛名之下,一个来自更高层面的关注,也悄然降临。一份关于他的详细报告,被摆放在了某个负责特殊文化事务与安全部门的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