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赵宗全的灵柩静静地停放在大庆殿内,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这鼎革之际、大胜之后。在先帝灵前,在韩章、盛纮等及宗室勋贵的见证下,身披孝服的皇太子赵策英,强忍悲痛,告祭先帝英灵,遵循遗诏,继皇帝位,并宣布次年改元“熙宁”。
新帝登基,首要之事便是妥善处理先帝国丧。赵策英下旨,命礼部、太常寺依制操办,务求隆重肃穆,以彰先帝破西夏、复河套之不世功绩。举国上下,皆需服丧,禁宴乐婚嫁,以表哀思。
然而,丧仪之外,更为紧迫的是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将军事上的征服转化为有效的行政统治。这一日,新帝在垂拱殿偏殿召见了以韩章为首的几个位宰相及六部核心堂官。
年轻的皇帝脸上还带着一丝未散的悲戚,但眼神已然恢复了锐利与清明,甚至比以往更多了几分沉稳与决断。他端坐御案之后,沉声开口道:“诸卿,先帝在天之灵,已见证西夏覆灭,河套光复。然,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今西北新附,百废待兴,亟需派遣得力干员,前往接收州县,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推行我大周教化王化。此事关乎西北能否长治久安,亦关乎朝廷威信,万不可有失。”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臣,最终落在首辅韩章身上:“韩相公,你乃三朝元老,德高望重,熟悉政务。朕命你总领此事,会同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尽快从各部及各地方,遴选精明强干、通晓边务之官员,组成接收班子,火速前往河套及原西夏故地,接管地方政务,清丈田亩,登记户籍,重建秩序。所需钱粮、物资,由户部、工部优先调拨,不得延误!”
韩章虽年事已高,但此刻亦是精神矍铄,深知责任重大。他颤巍巍出列,躬身领命,声音虽苍老却异常坚定:“老臣领旨!陛下放心,老臣必当竭尽所能,会同诸部,遴选贤能,定不使我大周将士血战收复之地,因治理不善而再生波澜。只是……此番所需官员众多,且需精通民治、善于安抚,甚至需通晓党项、羌族事务者,遴选标准、官员品级、权责划分,还需陛下明示,并与诸部详细议定章程。”
赵策英点了点头,对此早有考量:“准。韩相公可先拟个条陈上来。官员选派,当以能力为先,不必过于拘泥资历。可优先考虑有边地任职经验、政绩卓着者。至于权责,新附之地,可暂设‘河西陇右等处宣慰安抚使司’总揽民政,由中枢直接统辖,待局势稳定后,再议常设州府。具体细节,尔等尽快商定,报与朕知。”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应道。他们明白,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派遣,更是对新帝执政能力、以及对整个大周官僚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安排完内政,赵策英的目光似乎越过了重重宫墙,投向了遥远的西北。他沉吟片刻,再次开口,语气中带着对功臣的倚重与思念:“另,拟旨,八百里加急,送往兴庆府种世衡、任长卿处。”
内侍连忙准备好笔墨。
赵策英口述道:“诏曰:种、任二卿并西北诸将,克复故土,荡平西夏,功在社稷,彪炳千秋。朕心甚慰,天下感念。然,百端待举,国事维艰。着种世衡、任长卿二位爱卿,总揽西北善后事宜,妥善安置降俘,清点缴获,稳定地方,绘制新舆图,并与即将派往之官员做好交接。待诸事初定,交割完毕,即率凯旋之师,携西夏伪主、宗室及重要俘获,即刻还朝!朕,当率文武百官,亲至城外,为诸卿及凯旋将士,设坛献俘,论功行赏!”
这道旨意,既充分肯定了种世衡、任长卿等人的盖世功勋,赋予了他们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处置权,同时也明确了他们下一步的任务——不是继续征战,而是稳固成果,然后载誉归朝。新帝需要他们回来,不仅是为了封赏,更是要借助他们此番大胜之威,震慑朝野,稳定他刚刚接手的皇权,并共同谋划帝国的未来方向。
旨意写成,用上皇帝信宝,立刻由专门的驿骑送出,快马加鞭,朝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皆知,新帝虽年轻,但处事果决,思路清晰,赏罚分明,且对拥立有功、开疆拓土的臣子极为倚重。这无疑给经历帝位更迭而略感不安的京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