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出击初战告捷 利益集团暗中布局
长三角,国际大都市沪城,一场精心准备的海天市投资环境说明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在当地一家顶级酒店的会议中心举行。
会场布置充分体现了海天的特色,蓝色的主色调,点缀着贝壳、船锚等海洋元素,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展现海天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宣传片,既有碧海银沙的壮阔,也有望海巷骑楼的韵味。
林昊宇一身深色西装,站在演讲台前,面对台下近百位来自精品酒店、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代表和投资机构负责人,他脱稿演讲,自信从容。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今天,我不是来向大家推销海天的沙滩和阳光,那些是我们的天赋,但并非全部。”
林昊宇的开场白就别具一格,“我今天是来向大家推介海天的一种‘可能性’,一种将独特文化底蕴、优质生态资源与现代产业动能相结合,创造全新价值的可能性!”
他没有罗列枯燥的数据和政策,而是从海丝历史讲起,谈到望海巷正在进行的活态保护与改造,谈到如何将古老的渔港升级为沉浸式的海洋文化体验地,谈到计划引入的数字技术如何让沉睡的历史街区在虚拟世界中“复活”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的演讲,充满了画面感和对未来的构想,牢牢抓住了在场这些见多识广的企业家的注意力。
“我们寻求的,不是简单的投资建厂,而是志同道合的‘城市合伙人’。”林昊宇抛出核心概念,“我们愿意拿出最好的资源,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与大家一起,共同打造一种全新的旅居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产业生态,一种代表未来的滨海城市形态!”
会后,洽谈区气氛热烈。一家国际知名的精品民宿品牌“隐逸”的中华区总裁,主动找到林昊宇:“林市长,您的理念让我们很受触动。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有独特文化灵魂、并且政府有清晰长远规划的目的地,而不是简单复制一个‘标准化’的度假村。海天,尤其是您提到的望海巷,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们非常有兴趣深入探讨,参与其中。”
另一家领先的数字视觉科技公司“幻境科技”的cEo也表示:“将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体验,这是个非常棒的创意!我们愿意将海天作为我们最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首发试验场。”
林昊宇亲自参与关键洽谈,唐文涛则带领团队与更多意向企业进行对接。
长三角之行,初步达成了多家高端民宿、文化创意和数字科技企业的投资意向,成果显着。
与此同时,韩东明带领的珠三角招商团也传来捷报。
凭借其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精准解读和对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他成功吸引了多家专注于海洋微生物制药、新型环保材料和工业软件设计的“专精特新”企业的高度关注,有几家已明确表示将尽快安排团队赴海天进行实地考察。
精准招商,双线告捷,为海天的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的预期和信心。
然而,就在林昊宇为招商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在海天,一场针对旧城改造项目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
在高宏一处不为人知的私人会所内,几个人正密谋着。除了高宏,还有本地最大的地产商,“宏图地产”的老板朱大常,此人身材肥胖,眼神油滑,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与高宏利益捆绑极深。
另外两人,则是市住建局副局长钱卫东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孙丽,都是高宏能够影响的关键人物。
“朱总,旧城改造这块大肥肉,能不能吃到嘴里,就看这次了。”高宏抿着红酒,慢条斯理地说。
“高书记,您放心!规矩我懂。”朱大常拍着胸脯,“只要能把项目拿到手,后续的‘孝敬’,绝对让您和各位领导满意。”
“光是拿到手还不够。”高宏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林昊宇把这个项目看得极重,指望它出政绩。我们要让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目你要拿,但在后续建设上,要动点手脚。”
朱大常心领神会:“明白!中标后,在材料和施工上‘优化’一下,成本能降下三成,这些可都是纯利!等项目建成,外表光鲜,里面却埋下隐患,到时候一旦出点质量问题,或者成本严重超支……嘿嘿,那就不是政绩,是炸在他林昊宇手里的雷了!”
“光是质量和成本问题,可能还扳不倒他。”高宏老谋深算地补充,“还要在拆迁环节制造矛盾。找几个钉子户,把补偿标准抬得高高的,煽动他们闹事,把事情搞大,给他扣上‘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帽子!钱副局长,孙主任,招投标环节,就靠你们运作了。”
孙建业谄媚地笑道:“高书记放心,招标文件的技术参数和评分标准,我们会做得很有‘针对性’,确保只有朱总的公司能达到最优条件。围标、串标的事情,朱总去协调其他几家陪标公司,我们交易中心这边,会确保流程‘合规’。”
孙丽也点头:“评审专家名单,我们会提前‘沟通’好。”
一个企图通过操纵招投标拿下项目,并在后续建设和拆迁中埋雷,一举牟取暴利并打击林昊宇的阴谋网络,悄然织就。他们利用的是旧改项目的复杂性和巨大的利益空间,以及其在体制内尚未被完全清除的影响力。
这一切,正在外奔波招商的林昊宇尚不知情。但他对海天内部可能存在的阻力从未放松警惕。
在从沪城飞往下一站苏城的航班上,他还在翻阅秘书整理的关于旧城改造片区更详细的资料,其中再次提到了“听潮阁”和诸葛量,甚至附上了一段据说是诸葛量某次在茶馆闲谈时,对老城改造风险的一句点评:“大拆大建,利字当头,若无慧眼识得其中关窍,恐为人作嫁,徒背骂名。”
这句话,如同警钟,在他心中回响。他愈发觉得,这个诸葛量,或许早已看穿了旧城改造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招揽此人,已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发展智慧,更是为了防范潜在的风险。
他必须尽快结束招商行程,返回海天,亲自去会一会这个看似狂放不羁,却可能手握破局关键的市井奇人。而他也预感到,与诸葛量的接触,绝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