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醒目标题精准捕捉了当下楼市的疯狂。
香江的普通市民纷纷热议:
一个月涨五百港币?很多吗?连三千港币都掏不起的话,干脆继续租房算了,何必非买房不可?
英国房价折合港币高达一万两千,相比之下香江的房子简直白菜价。
现在不买更待何时?等林先生带动经济起飞,香江房价迟早追上英国。
不过我有房住,这事跟我关系不大。
,搞什么鬼!我正打算买房结婚呢,房价突然疯涨?一个月就贵了五百港币,照这速度到明年底起码七千港币起步......这还怎么买?不行,现在就得下手,哪怕背高额贷款也得买。
再拖下去,存款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了。
想不通香江房价为何毫无征兆地暴涨?要说经济年年向好,也该是稳步上涨才对,哪有一月突涨五百港币的道理?按这趋势年底准破五千......幸亏我有房,手里还有优质股票,不然真只能干瞪眼!
媒体的推波助澜不仅没让房价降温,反而刺激更多观望者匆忙入市。
需求激增之下,房价只能继续攀升。
反正不愁卖不出去。
每平米多赚几万,开发商自然乐见其成。
于是某些开发商开始在报纸电视狂打广告,甚至花钱请做专访,预测房价走势和未来区间。
这些因素叠加之下,根本无需林朝文多作宣传,香江房价就自发地节节高涨,让无数人叫苦不迭。
房价再这么涨下去,普通人还怎么安家?这事必须得有个说法!
张珂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去年砸锅卖铁也该把房子买了。
如今的张珂已无心投入工作。
每日都被购房的烦恼所困扰。
家人同样懊悔不已。
后悔当初选择等待一个月,如今房价竟飙升五万。
更糟的是,即便下定决心买房,市场上却鲜有新房出售。
偶尔出现的二手房,全是老旧的筒子楼。
既无绿化,也无电梯,物业管理更是糟糕透顶。
买这样的房子无异于自讨苦吃,除非走投无路。
可眼下,他们恰恰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究竟该如何抉择?
“不如再等等?只要在工厂熬满十年,就有资格申请青山集团的福利房。
”张珂提议道,“虽然比不上商品房,但至少能解决住房问题。
剩下的钱可以投资置一地产的股票——香江楼市涨势明显,现金只会贬值,股市虽追不上房价,至少能保值增值。”
家人听完陷入沉默。
他们对股票一窍不通,仅从新闻中了解皮毛。
经历了此前的教训,谁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最终父亲叹道:“你自己决定吧。
房子的事先放一放,工作要紧。
最近你总是心不在焉,让领导看到会影响前途。
所以……按你的想法去做。”
“爸,我也是走投无路啊。
”张珂声音发苦,“本想买套四居室,让全家住得宽敞些,不必再挤出租屋。
可现在买房难如登天,即便有机会也充满变数……”
“香江房价暴涨,会不会是青山集团在背后操纵?”有人突然发问。
众人恍然大悟——青山集团的楼盘最难抢购,其他开发商的情况反倒好些。
这个猜测,未必没有道理。
然而可能性很大。
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未必如此!”
“为何这么说?”
“整个香江,只有青山集团旗下的地产项目品质出众。
其他开发商即便打造高端楼盘,也只是在努力追赶。
因此……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优先选择青山集团的楼盘。
除非预算不足,或者项目位置更靠近工作地点,才会考虑其他开发商。
即便如此,像我这样的人,依然会以青山集团的楼盘为首选。”
这一解释,众人纷纷点头认同。
但此次房价的突然上涨,实在令人费解。
有人提出:“你们注意到没有,那些购入多套甚至几十套房产的,似乎并非香江本地人。
他们要么是印西国的富商,要么是缅甸的大老板。
正是这些人的涌入,导致我们购房时频频受阻,也推动了房价的快速攀升。
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
“多半如此!毕竟香江有青山集团坐镇,其工业实力不逊于发达国家。
此外,香江官方已公开宣布,要将这里打造成亚太金融中心!青山集团旗下的金融子公司已在筹建超高层建筑,规划图早已公布。
再加上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种种迹象表明,香江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而这里的房价却仅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他们恐怕是看准了投资房产的潜力!”
几位专业人士分析后,迅速得出这一结论。
虽然不够全面,但他们的想法与林朝羽的计划颇为接近——凭借外部购买力推高香江房价,从而攫取巨额利润。
林朝羽的目标远非几亿或十几亿,而是整整一百亿!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少楼盘?
若按香江此前每平米两千三至两千五百港币的价格,至少需开发一百个楼盘。
但如今将房价翻倍后,仅需二十至三十个楼盘即可达成。
为何数量锐减?
原因很简单——开发成本固定,房价上涨的部分几乎全是利润,无需额外投入。
因此,二十到三十个楼盘便足够。
然而,推行这一策略时需谨记几个关键点。
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便是民众的不满情绪。
若香江的上班族难以负荷高昂的房价,必然会有人选择消极应对,甚至彻底放弃努力。
经历过前世的林朝羽,对此心知肚明。
因此,他适时通过媒体发声,指出当前香江房价飙升的根源在于供需失衡。
过去供需相对平稳,房价涨幅温和,一年不过上涨一两百港币。
如今却能达到一周内上涨同等幅度。
要缓解这一局面,必须增加市场供应。
但开发商向港督府申请用地需经历繁琐流程,加之香江土地特殊性,地价持续攀升。
这一现象的推手,很大程度上正是林朝羽本人。
兴建一所学校占地五千亩,合情合理;
筹建医院划拨两千亩,无可厚非;
开辟开发区征用两万亩,更是为了提升香江整体竞争力。
然而,免费建设公共设施的前提,是要在其他领域获得补偿。
通常有两种方式:税务减免或土地置换。
短期免税无法满足林朝羽的预期,而港督府若失去青山集团的税收,财政将遭受重创。
于是,土地置换成为唯一选择。
这使得青山集团掌控了香江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储备,
主要来自置换协议,部分购自私人卖家,还有通过竞拍从开发商手中获得。
香江可供开发的土地因此稀缺,价格随行就市上涨,
进而推高房价——否则开发商将面临亏损。
林朝羽承诺青山集团将加速开发以平衡市场,
但因土地成本上涨,房价仍会适度调整,涨幅将尽可能受限。
随后,青山集团联合多家房企参与土地竞拍。
起拍价虽低,但经过数十轮竞价,
新诞生,专业评估显示楼面价已跃升至一千八百港币。
据此推算,建成后的楼盘至少要定价三千八百港币方能盈利。
否则只会白白亏损。
然而……这也不过是寻常的品质罢了。
倘若打造成高端产品,售价至少要翻三倍以上。
也就是五千四百港币。
当这些消息传开后,整个香江的市民顿时人心惶惶!
地价上涨,房价必定随之攀升。
而一个楼盘的开发通常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如果在这期间价格继续飞涨,难道他们要花五千港币才能买到一套房?
“林总,现在大部分楼盘的价格已经涨到三千港币,我们是不是该开放购买了?”
王荣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发现这一情况后,他立刻向林朝羽汇报。
林朝羽却平静地说道:“时机未到!虽然房价涨了六七百港币,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
现在放盘,计划就泡汤了。”
“可眼下很多客户已经在售楼处闹起来了,再这样下去,对我们的品牌形象不利!”
这确实是个难题,林朝羽问:“闹事的都是些什么人?是我们自己的员工,还是那些从东南亚来的购房者?”
“基本都是普通市民。”
“既然这样……”
林朝羽沉吟片刻,随后说道:“让各工厂发布通告,再次强调,只要在我们旗下工作满十年且无重大过失,就能免费分到住房。
虽然比不上商品房,但至少能让他们安家。
另外……你也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他们手里的钱再赚回来。”
既然他们有购房需求,说明他们手头有钱。
如果能把这些钱赚回来,也能充实资金储备。
林朝羽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新办法——合作建房。
让他们共同出资,持有项目70%的份额。
青山集团出资30%,分担他们的购房压力。
之后他们可以逐年支付费用,慢慢买回这30%的产权。
这种方式没有银行利息,也没有额外税费,属于特殊购房方案。
当然,这类房子的售价要比市场价低至少五百港币。
否则员工为何会选择购买这样的房子?
将来这类房产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仅限自住或出租。
当然,这些房子必然建在工厂周边。
此外,它们的品质与现有商品房相当。
林朝羽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王荣。
王荣认真思考后回应道:“林总,如果开发这类项目,且户型均在一百平米以上,确实能解决六七口之家的居住问题。
因此,我认为这个方案可行!”
青山集团虽为员工提供福利房,但面积仅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无法提升生活品质,更谈不上舒适。
通常,一名青山集团员工可获得四十多平米的住房,多为一室一厅。
若家庭成员较多,居住环境便会拥挤。
若夫妻二人同在集团工作,则可获得八十平米住房。
三口之家则能分到一百平米,但此类情况较少,仅有几千例。
因为父辈若年龄较大,早年难以加入青山集团,或已退休在家。
因此,福利房多为八十平米左右,一百平米的极少。
然而,香江家庭多为三代同堂,至少需要三室户型才能住得舒心。
一百平米的三室较为宽敞,而八十平米的三室则显得局促,舒适度不足。
“尽快拟订方案并评估成本。
若符合预期,下半年启动项目;若未达预期,则择机再议。”
虽说不亏待自己人,但在条件允许时,林朝羽愿意为员工改善居住环境。
毕竟,每平米优惠五百港币,一百平米便能节省五万。
这笔钱相当于普通人三年的收入,能力突出者或许一年可赚到。
随着房价上涨,优惠力度将愈发明显——若市场价五千,集团售价四千;若涨至一万,则售价七千或八千。
只要折扣足够诱人,员工非但不会认为你在赚他们的钱,反而会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毕竟……
比市价便宜就意味着占了便宜。
这些福利可都是林朝羽为大家争取来的。
……
林朝羽在幕后操控香江楼市,短短三个月就让房价飙升了一千港元。
这三个月也为林朝羽带来了巨额收益。
地产行业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为他创造了十亿港元的利润。
林朝羽拿出部分利润偿还银行贷款。
剩余资金全部投入期货市场。
必要的杠杆操作在所难免。
由于是长期持有,银行最多只能提供三倍杠杆。
林朝羽投入五亿港元,三倍杠杆就是十五亿。
最终预计能带来约三亿的收益。
但这与林朝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不过没关系,石油危机始于1973年。
且将持续一年之久。
因此……
在此期间他可以继续追加投资。
随着不断加杠杆,杠杆倍数必然越来越高。
最终只需投入一百亿港元,就有极大可能赚取一百亿美元。
这还不包括本金。
纵观全球金融史,这样的机遇实属罕见。
所以……
一旦错过,那么……
财富积累的速度就会大幅放缓!
面对这样的机会,林朝羽自然不会忘记同舟共济会。
每月例行的会员日即将召开……
……
同舟共济会的会员日其实就是商界人士的聚会,大家交流近况,探讨合作可能。
或是深入研究某些项目的潜在价值。
会员日并非强制出席。
你也可以选择不参加!
像林朝羽这样的人物,一年也就出席两三次。
真正需要合作时,他会以会长身份召开特别会议。
那时无论多忙,都要给林朝羽面子。
这次林朝羽出席会员日,距离上次已近半年之久。
当众人发现他出现在庄园时都倍感意外。
但很快,所有人都上前向他致意。
包玉刚的声音最为洪亮,他与林朝羽的互动也显得格外亲密。
“林会长,快来尝尝……这是法国的鹅肝,味道很不错……”
林朝羽淡淡一笑:“来之前已经用过了!包兄,今日召集大家,是想分享一个发财的机会,希望大家一起参与。”
“又有赚钱的门路?”
包玉刚疑惑地望着林朝羽:“这次是什么行业?能不能先透露一点?”
“这个嘛……”
林朝羽故作迟疑:“暂时不便透露!”
见他这般神情,包玉刚更加困惑。
连半导体这样的产业都能公开讨论,为何这次却不行?
难道是少数人才能参与的生意,一旦公开就失去利润空间?
想到这里,包玉刚压低声音问道:“林老弟,是不是这里人多不便细说?”
林朝羽摇头否认,随后他站上主位,朗声说道:“各位请安静,我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话音刚落,众人停止交谈,纷纷将目光投向林朝羽。
“我发现了一个能让资产翻倍的产业,但由于其特殊性,暂时无法公开。
不过,我可以保证,只要愿意跟随我,三年内必定实现这一目标!感兴趣的,可以随我去隔壁会议室详谈。”
特殊性?还不能公开?
众人暗自猜测,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竟如此神秘。
但既然能让资产翻倍,无论如何也要听一听。
随后,众人跟随林朝羽进入会议室。
落座后,林朝羽缓缓开口:“各位都了解我林朝羽,只要有利可图的事业,我都会参与。
当然,我的目标不是与诸位争夺香江市场,而是将香江的产品推向国际。
因此,我的做法时常引来争议,但这些对我而言并不重要。
我始终相信,坚持自己的道路才是正道!”
“正是凭借这种信念,青山集团才有今日的成就。”
“如今,我又发现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但它的机会转瞬即逝,只能短期操作。
投入越多,回报越大。
不知各位是否愿意与我共同参与?”
听完这番话,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难以决断。
他们本以为林朝羽在外不便明说,才跟随进来。
谁知进入会议室后,他依然没有透露具体内容。
这神秘的产业,到底是什么?
这生意居然如此特别?
只能短期运作,不能长久经营?
究竟……是什么行业?
有人忍不住询问:“林会长,能否详细说明与哪个领域相关?这样我们也好心中有数。”
“没错,林会长。
我们虽然信任您,但也不能不明不白就投钱。
至少透露一些信息,合作起来也能更踏实。
否则即便参与,恐怕也会整日忧心忡忡。”
面对众人的追问,林朝羽果断摇头:“抱歉,此事涉及机密,不便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