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见识下你们的技术实力。
比特回应道。
进入研发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陈列的知名企业家肖像。
这些企业家都秉持将优质产品带给客户的理念,其中包括本田羽一郎和福特创始人。
目睹此景,比特不禁问道:林先生预计何时能超越日本的技术水平?
林朝羽沉思片刻,坚定地回答:最多两年,我们就能在空调核心技术领域全面超越日本。
这个答复出乎比特预料:可你们现在连核心技术都没有,如何实现超越?
日本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虽然家用尚可,但车载环境下,制冷剂泄漏遇明火可能引发事故。
我们青山集团选择全新研发路线,不仅能确保行车安全,还能通过严格环保认证。
更重要的是,能效转换率可达现有设备的两倍,同时大幅延长空调使用寿命。
效率提升两倍?
比特对此深表怀疑。
任何技术进步都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之上。
即便取得重大突破,增幅也很难超过百分之百。
而林朝羽竟声称达到了百分之两百,这简直难以置信。
即便是划时代的产品,也不可能如此飞跃。
但对方敢如此承诺,必然有其依据。
这让比特无比好奇:究竟是什么技术能做到这一点?
林先生,能否透露具体技术细节?若涉及商业机密,就当我没问。
这个嘛……林朝羽略显迟疑,其实并非完全不能透露。
我们采用物理制冷技术,大幅减少了化学制剂的使用。
至于具体原理,我也难以详细说明。
不如直接参观实验室吧。
众人乘电梯抵达实验室。
比特刚进门就瞪大眼睛——在场竟有多位外国专家,其中几位甚至是国际知名学者。
他指向一名研究人员:那位不是西门子的首席工程师吗?
比特先生认识他?
话音未落,比特又指向另一人:等等!那是多伊尔·伊莱肯?英国皇家学会的物理学家?
短短几分钟就遇见两位学术泰斗,比特震惊不已。
这家青山空调厂凭什么能吸引这等顶尖人才?
林先生,您总能给人惊喜。
请随我来——
林朝羽正要引路,多伊尔·伊莱肯突然拦住众人:实验重地,闲人免进!
说罢直接将门关上。
比特满脸错愕,林朝羽却习以为常:抱歉,他向来这般脾气,连我这个老板也不例外。
我们去其他实验室看看吧。
其余实验室虽无顶尖学者坐镇,但设备一应俱全。
某些精密仪器甚至超越日本同行水准。
由此可见,这家规模不大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绝不吝啬。
否则怎能请动多伊尔·伊莱肯这等人物?
经过一系列评估,比特确认青山空调制造厂确实具备成为福特汽车供应商的资质。
但这远远不够!
他们需要将考察报告带回总部进行全面审核,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价格!
比特向林朝羽直言,尽管青山空调的舒适度令人满意,但核心技术仍缺乏竞争力。
即便日本的技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但其先进性无可否认。
因此,青山空调若想真正拿下订单,就必须大幅降低报价——不是几块、几十块的让步,而是数千元的降价幅度。
然而,林朝羽会轻易相信吗?
比特这家伙,显然不是省油的灯。
他的话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必须有所保留。
现场谈判时,林朝羽并未直接亮出底牌,而是回应道:“我们会内部讨论福特的要求,但企业的核心是盈利,而非慈善,希望比特先生能理解。”
送走比特后,总经理低声问道:“这老家伙最后那番话,会不会是在暗示索贿?”
林朝羽摇头道:“他的薪资足够维持富裕生活,没必要为这个项目冒险。
他真正的意图,是替福特争取更大利润空间,借此增加自己未来晋升总裁的筹码。”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朝羽淡然回答:“只需报价比日本低15%到20%。
如果他们降价,我们再跟进调整,没必要一开始就暴露底线。”
目前,福特销量全球第一,但随着日本车企崛起,未来五年其市场份额将大幅下滑。
此外,德国大众一旦进军亚洲市场,也将成为强劲对手。
即便此次合作不成,青山空调依然前景广阔。
因为他们背后还有华夏二汽的支持——一旦二汽推出民用轿车,青山空调将成为独家供应商。
此外,若能向英国政府捐赠数亿港币,青山空调极有可能成为英国汽车品牌的官方指定供应商。
在这个时代,只要技术过硬,就绝不会被埋没!
林朝羽在香江短暂停留后,便收到了来自福特汽车的邀请,成为其车载空调供应商。
福特直接下单一百万台,总价值五十亿港币!
这一消息令日本空调企业震惊不已。
他们自诩技术领先,节能高效,却意外落选。
几家日本品牌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
“福特选择青山空调,关键在于对方报价比我们低16.8%,还优化了部分非核心功能。
若提前沟通,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设计。
难道福特收了青山的好处?”
“未必。
降低16.8%意味着福特能节省近一亿美元成本。
美国企业向来追逐利润,未必在意技术差异。
但用无名小厂的配件,迟早影响福特口碑!”
三菱代表提议:“我们是否跟进降价,争夺后续订单?反正首批合约未限定独家合作。
只要价格持平,就有机会。”
“不可行!降价会挤压利润空间,若原材料波动,可能直接亏损。
美国企业翻脸无情,我们反而会被拖垮。
更何况,青山必定反手压价。
我们在原料和人力上毫无优势,最终先撑不住的只会是我们!”
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依赖进口,人力成本更是香江的三至五倍。
这些硬性成本无法削减,注定其工业品价格居高不下——当然,质量也确实出众。
如果不采取行动,他们的工业产品将面临滞销的风险。
然而面对福特这样以盈利为核心的企业,他们确实束手无策。
总不能为了打压规模不大的青山空调而让自己蒙受损失。
那样做的话,岂不是成了最大的傻瓜?
因此,降价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说服福特汽车,将青山空调的车载设备用于福特平民车型。
至于林肯系列,则继续使用我们的空调。
这样既能节省燃油消耗,又能拓展市场,各位觉得如何?”
“没错,林肯在中产家庭中很受欢迎,销量也不错。
如果能赢得这部分用户的青睐,我们的家用空调业务也能借此打开局面!”
与福特汽车达成供应协议后,青山空调正式成为其官方供应商,这一合作已成定局。
任何一方若违约,都将承受巨大损失。
消息经媒体报道后,香江市民对青山集团的工业实力感到震惊。
许多刚购入青山空调的用户还没来得及体验,就发现自家产品已跻身国际品牌之列。
这让消费者倍感自豪,甚至向旁人炫耀:“看看我家的青山空调,现在可是世界级品牌,比那些日本货强多了!买日本空调简直亏大了,以后坏了就换青山牌,绝对物超所值!”
而那些选择日本品牌的用户则懊悔不已。
“日本企业怎么回事?连个新品牌都竞争不过,他们当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难道靠战争掠夺?以后再也不买日本货了,太坑了!”
事实上,这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成本优势。
林朝羽对日本的技术实力颇为认可,其工业水平与德国不相上下,产品质量也远超多数国家。
但日本产品的短板在于成本过高。
此次与福特合作,正是凭借成本优势取胜。
青山空调的定价虽低于日本同类产品,利润空间却相当可观。
每台售价五千港币,扣除成本后仍能获得三千港币的利润。
这得益于大陆提供的低价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这一结果也让英国资本大为震撼。
那些不过是贴牌的货色,依赖他人的核心技术,再采购各种零部件拼凑组装,竟然能成为福特的供应商?
更离谱的是,这些贴牌产品用的还不是最新技术,而是别人即将淘汰的过时货。
简直不可思议!
许多人误以为这是华人资本崛起的信号,便急忙加快撤离香江的步伐。
然而,老马登却觉得事情绝非表面这么简单。
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他得知林朝羽能与福特合作,关键在于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的极致优化,当然也少不了他的营销手段。
比如那些所谓的着名物理学家、顶尖设计师,明明能在欧洲享受优渥生活,怎么会跑来香江?
绝对是演戏!
即便如此,老马登也不得不佩服林朝羽。
他甚至公开评价道:“林朝羽深谙潜在客户与用户心理,正是抓住了这两点,才能在日本企业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太古洋行的威廉在周会上也讨论过此事。
他认为:“林朝羽颇有范蠡之风,既能开拓市场,又能让青山集团在经济上占据优势。
如今香江无人能及,后人应以他为楷模。”
众人对林朝羽的赞誉颇高,但这些并非关键。
真正的核心原因,或许只有青山集团内部才清楚——那就是对人才的极度重视。
就拿那次考察来说,堂堂集团总裁竟被自家员工赶出实验室?换作别的老板,恐怕当场就开除人了。
可林朝羽非但没有,反而主动道歉。
如此尊重员工,对方怎能不尽心尽力?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激励员工拼命奋斗的,是青山集团的唯才是举。
比如宋强,本是林朝羽资助留学的精英之一。
回国后却因条件限制,只能在基层打杂。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写信向林朝羽直言:这样用人才简直是浪费!
要知道,当年留学时,林朝羽在他们每人身上投入了约三十万港币。
若一直埋没于基层,何必花巨资送人出国?
当然,宋强并非单纯抱怨,还附上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例如宋强,他主修机械专业,具备独立设计机械设备的能力。
那么他是否可以根据工厂现有的机械条件进行优化?即使只是理论探讨,也比待在基层更有价值。
当然,学习机械专业的并非只有他一人。
如果能组建一个团队,让每个人负责相同的工作,或者将整条机械生产线划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由专人研究改进的可能性。
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还能为公司创造实际效益!
如果最终毫无成果,那只能说明他们不适合这项任务。
届时再让他们重回基层岗位即可。
不过,林朝羽当初选拔人才时,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每个人都头脑灵活,他们的专业选择并非由林朝羽指定,而是通过科学评估后,再结合个人意愿确定的。
因此,这批人绝不可能是庸才!
此外,这类任务设有明确期限,通常为半年。
薪资方面,仍按基层标准发放。
若有额外需求,可申请研发经费,但不得超过规定额度。
在这种约束下,宋强自然会全力以赴,努力优化生产线。
毕竟,没有实际贡献,凭什么享受远超普通工人的薪资?
林朝羽在审阅报告后,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
宋强带领几位留学归来的同学,仅用三个月便成功优化了整条生产线,将效率提高了约30%!
南朝范晔曾言:人各有能,因艺受任!
不浪费任何人的才能,或许正是林朝羽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这只是他的高明手段之一。
另一项能力,在于他总能无限放大事件的价值。
以青山空调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为例,普通企业可能只在局部地区宣传以提升品牌影响力。
但林朝羽的做法截然不同。
获得福特订单后,他并未在销售地造势,而是联系伊泽健太郎,借助日本媒体进行全程报道。
有人或许不解其中用意。
其实道理很简单——
此次福特招标中,青山集团的主要对手正是日本企业。
在日本本土报道此事,必然引发巨大反响,甚至动摇部分日本人的信念与价值观。
这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日本炒作这件事,就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让日本空调厂商联手打压青山空调!
试想一下,日本几大空调巨头联手围剿一个小品牌,会引发怎样的局面?
必然引来无数媒体争相报道,消息迅速传遍全球。
其他国家的人看到新闻后,肯定会好奇:这青山空调到底凭什么如此嚣张,竟敢挑战行业巨头?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一旦产生这种疑问,他们自然就会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青山空调这个品牌必定深入人心。
这比砸重金打广告效果好太多了!
要知道,一个毫无名气的品牌想要打入新市场,往往要投入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进行全面宣传,才可能让人稍有印象。
要想让消费者牢牢记住品牌,更需要精彩的故事和持续的营销投入!
但如果把钱都砸在宣传上,哪还有资金搞研发?
相比之下,在日本媒体上制造话题才花多少钱?几百万港币绰绰有余!
所以说……林朝羽在营销策略上总是出人意料!
然而当林朝羽故意在日本挑起事端、主动挑战日本空调巨头的消息传回香江后,不少人觉得他太膨胀了!
日本空调企业都发展三四十年了,手握无数核心专利。
青山空调才成立几年?他们能有多少技术储备?真是不自量力,居然跑到日本去叫板,等被对方碾压看他还怎么嚣张!
说这话的人未必故意针对林朝羽,他们只是认为:既然青山空调好不容易成为福特供应商,就该低调做事,专心提升产品品质。
偏要跑去日本惹是生非?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万一对方拿出王牌产品打压,岂不是亏大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种观点居然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同!
林朝羽也就耍小聪明厉害,跟日本企业根本没法比。
我家用的就是青山空调,前几天出故障,维修师傅拆开一看,里面核心部件全是进口的。
他们也就造个外壳和塑料件,核心技术都没有,哪来的底气去日本吹嘘质量?
看来咱们的香江之王真是飘了,抱上福特大腿就衣食无忧。
技术直接买现成的多省事,谁愿意砸钱搞研发啊……
不过持这种看法的终究只是香江极少部分人。
当他们的话被曝光后,立刻引发轩然 !
有人愤怒反击:不知是哪些眼红的小人在胡说八道。
要不是林先生,你们现在还在过苦日子。
连感恩都不懂,活该穷一辈子。
这些心理阴暗的家伙,就是见不得人好。
去日本推广怎么了?青山空调能成为福特供应商,本身就证明实力。
难道福特这样的国际品牌会看走眼?
也不照照镜子,真当自己是香江老大了?给林先生提鞋都不配!你们这种人,就只配跪着!
支持者们气势如虹,反对者很快败下阵来,不敢再攻击林朝羽。
但支持者们并未罢休。
一些受惠于林朝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那些批评者,用泼粪、涂鸦等方式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