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愤怒的市民直接砸毁了广东信托银行的门面。
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存进银行,如今却被告知每日限额五百?简直是荒谬至极!
两天后,广东信托银行全面停业。
周埈年彻底摆烂。
随后,周埈年面对记者采访,坦言虽身为广东信托银行董事长,但对银行的具体运作毫不知情。
为维护个人名誉,他主动接受采访,强调银行业务均由经理部门全权处理,并表明自己从未动用银行资金,与当前的挤提 毫无关联。
周埈年同时承认,自己确实投资了周锡年的牛奶公司,这笔贷款最终失败,但他将责任归咎于两位侄子,指责他们贪污了本应带来丰厚回报的资金。
他将所有问题推给经理部门和自己口中的“混账侄子”,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无辜受害者。
这番说辞显然难以服众,作为银行董事长,声称对重大事务一无所知,无异于自欺欺人。
周埈年的态度已然明确:他选择撇清关系,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然而,广东信托银行的危机远未结束。
一家银行的崩塌引发了连锁反应,香港市民的恐慌情绪蔓延,多间华资银行遭遇挤兑风潮。
1965年的香港金融动荡由此加剧,最初由廖创兴银行引发的问题,如今已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随着广东信托银行宣告倒闭,储户纷纷涌向其他华资银行提款。
面对挤兑压力,多数银行被迫实施限额措施,唯独青山银行宣布:储户可自由提取全部存款,不受任何限制。
青山银行资金充足,从容应对挤兑。
这一举动让香港市民猛然意识到,所谓华人资本的崛起或许只是幻影,真正屹立不倒的唯有林朝羽。
### 当一众华资银行在挤兑浪潮中苦苦挣扎时,林朝羽的青山银行却一枝独秀。
他早有准备,储备充足资金,专为应对1965年的金融风暴。
作为华人资本的代表,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未雨绸缪,确保银行稳如泰山。
当这一波华人银行接连倒闭或陷入债务困境时,林朝羽完全可以趁势低价收购它们。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谨慎。
银行里的资金,要么是美元,要么是黄金。
林朝羽绝不会轻易放贷出去。
即便成立了同舟共济互助会,承诺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他也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明确何种情况下银行才会出手相救。
起初,香江市民确实人心惶惶。
谁能想到银行也会破产?
与此同时,金镛也和林朝羽杠上了。
他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认为青山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
首先,林朝羽组建的同舟共济互助会,名义上是为会员提供贷款,但谁知道究竟借出去多少?
其次,林朝羽收购置地集团的钱从何而来?必然是青山银行的贷款,他击败置地的资本,就是靠从银行抽走的资金。
综上所述,林朝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如今的青山银行早已囊中羞涩,他放出风声,无非是想稳定市民情绪,千万别被他的 伎俩蒙蔽。
这两点分析虽不算无懈可击,却成功煽动了恐慌情绪。
大批市民涌向青山银行,争相提款。
趁着尚未限额,能取多少是多少。
然而,林朝羽依旧从容不迫。
随你们取,想拿多少都行。
这种态度反倒让市民心生疑虑——青山银行的储备究竟有多雄厚?
张牧每天目睹市民挤兑,心如刀割。
尽管早有预料,但眼前这架势,分明是要把银行搬空的节奏。
相比之下,林朝羽淡定自若。
此刻,他正与恒生银行的何善衡闲谈。
事实上,这场挤兑风暴中,首当其冲的并非青山银行,而是恒生银行。
虽然青山银行规模庞大,但在香江市民心中,恒生银行仍是华人金融业的龙头。
挤兑风潮席卷之际,恒生银行香江仔分行首当其冲。
面对蜂拥而至的储户,总经理何添竭力安抚,劝说众人暂缓提款。
然而以警司韩森为首的大客户们毫不理会,执意要求何添提供担保才肯罢休。
恒生总行的景象更为骇人,排队取款的人龙从银行大门一直蜿蜒至皇后像广场。
尽管银行效仿当年林朝羽的做法,将成堆现金铺满营业大厅以彰显资金实力,但局势仍在恶化。
6月5日单日流失存款达10亿港元,占总额八分之一;截至六月中旬,累计失血已达30亿港元。
生死存亡之际,董事长何善衡紧急召集董事会商议对策。
经过激烈讨论,拟定四条出路:接受美国大通银行注资、由政府接管停业、向汇丰银行求救,或寻求林朝羽援手。
最终董事会将希望寄托在同为华商的林朝羽身上——毕竟其旗下的银行是当时香江唯一未设取款限额的金融机构。
会面室内,何善衡强作镇定地端起茶杯,颤抖的手腕却泄露了内心焦虑。
我可以出手相助。
林朝羽从容不迫地开出条件:但需恒生51%股权作为交换。
当听闻对方承诺注入20亿港元救命资金时,何善衡难以置信地反问:林先生竟有如此雄厚财力?得到的回应是笃定的微笑。
林朝羽不紧不慢地说道:与恒生银行相比,我认为自身的风险和负债要低得多。
一旦青山银行与恒生银行达成合作,必将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华资银行,甚至具备与汇丰银行抗衡的实力!
何善衡稍作思考,随后颔首道:感谢林先生的诚意,不过此事仍需经过董事会商议,期待我们能够实现双赢的合作。
这是自然。
林朝羽面带微笑回应。
握手之际,何善衡忍不住问道:林先生,能否请教一个小问题?
请讲。
林朝羽笑着望向对方。
您究竟拥有多少财富?
相当可观。
林朝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
何善衡一时语塞,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些冒昧。
林朝羽给人的印象始终高深莫测,鲜少有人知晓他真实的资产状况,一切都如同未解之谜!
事实上,此时的林朝羽已然动用了青山银行的储备资金。
收购置地集团几乎耗尽了他近八成的流动资金。
但眼下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多家华资银行陷入困境,若能趁机并购,必将使自身银行规模实现质的飞跃。
这本该是汇丰银行独享的盛宴,如今林朝羽决心要分一杯羹。
尽管面临挤兑压力,林朝羽坚信能够安然度过。
收购恒生银行将向外界传递明确信号:既然有能力完成此项收购,自然证明其资金实力雄厚。
届时金镛关于林朝羽资金短缺的言论也将不攻自破。
何善衡返回恒生银行后,立即召集董事会成员商讨。
林朝羽同意了?具体出价多少?有人急切询问。
何善衡点头确认:他愿意出资二十亿,但要求获得恒生银行51%的股权。
他真有如此雄厚的资金?何添难掩惊讶,他究竟有多少资产?
无从得知。
何善衡摇头道,我方才询问时,他只说相当可观,并未透露具体数额。
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何添沉吟道,只是这51%的股权比例......
何善衡沉声说道:“他愿意出资收购51%的股权,但承诺让何家继续管理恒生银行,不干预日常运营,只是每年审查账目。
”
董事会上众人陷入沉默。
大家既惊讶于林朝羽能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也意识到一旦接受他的援助,恒生银行的控制权将易主。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但现实摆在眼前——无论是向林朝羽还是汇丰银行求助,两家都会提出条件。
何善衡转头询问何添:“二叔,汇丰那边有什么回复?”
何添摇头道:“他们只肯出十五亿。
”
何善衡若有所思:“如果我们告诉汇丰,林朝羽愿意出二十亿,他们会作何反应?”
何添沉吟片刻:“我认为汇丰可能会提高报价。
”
“那就再去和汇丰谈谈,”何善衡说道,“看看他们最终能给出什么条件。
”
汇丰银行总部,桑达士坐在办公室内听完何善衡的陈述,反而笑了起来:“既然林先生愿意提供二十亿,我建议您直接选择青山银行,何必再来找我们?”
“什么?”何善衡满脸震惊,“桑达士先生,您是要放弃恒生银行吗?”
作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恒生竟被如此轻视?
桑达士从容不迫,心中早有盘算。
从廖烈文处获得的情报显示,林朝羽可用资金约八十亿。
若再拿出二十亿支援恒生,剩余六十亿将难以应对他计划中的挤兑危机。
何善衡对汇丰的算计毫不知情,起身冷淡道:“既然如此,告辞了。
”
说完,他径直离去。
随后,林朝羽在《经济日报》和《大明报》发表声明,宣布将投入二十亿资金入股恒生银行。
这一举措使他成功获得恒生银行超过51%的控股权,使其正式成为青山银行的子公司。
消息一出,香江各界为之震动。
林朝羽竟然在自身银行遭遇挤兑的情况下,依然有余力收购恒生银行?
人们不禁疑惑:他究竟还有多少资金储备?
很快,香江民众的情绪逐渐平复。
尽管市场长期传闻林朝羽挪用青山银行资金,但银行始终未被挤兑拖垮,反而能完成对恒生银行的收购。
这足以证明青山银行的稳健。
于是,储户们纷纷将资金重新存入青山银行和恒生银行,挤兑风潮就此平息。
不仅如此,更多港币开始流入这两家银行,使其资金储备远超以往。
若此趋势持续,两家银行的联合实力将足以抗衡汇丰银行。
与此同时,汇丰银行内,桑达士正与廖烈文会面。
“廖先生,你提供的情报可靠吗?”桑达士问道。
“绝对可信。
”廖烈文回答,“青山银行的现金储备不足三十亿港币,林朝羽一边收购恒生银行,一边还在吞并其他华资银行,资金必然吃紧。”
桑达士露出满意的笑容,紧紧握住廖烈文的手:“这真是个绝佳的机会!”
廖烈文点头附和:“现在正是对付林朝羽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廖烈文对林朝羽的怨恨由来已久。
早在廖创兴银行遭遇挤兑时,他便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尽管后来被迫投靠林朝羽,但他从未真心归顺。
而林朝羽接纳他,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则是早已盯上廖创兴银行的资源。
林朝羽挽救了廖家,也确实给予了廖家显赫的地位。
然而,没过多久,廖烈文便察觉到林朝羽并未真正信任自己。
张牧接管青山银行后,他直接被踢出董事会。
此外,林朝羽曾承诺代持的百分之十青山银行股权,至今仍未兑现。
这成为廖烈文与林朝羽矛盾的核心。
说好的股份迟迟不交付,令廖烈文极为不满。
但林朝羽也有自己的说法。
当初的代持承诺有证据吗?签订过正式合同吗?
既然没有,凭什么认定他必须履行?
从一开始,林朝羽就只是为了稳住廖烈文而口头许诺。
他的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几乎全由基层晋升而来。
他排斥空降模式,可以借鉴管理经验,但绝不会让外人直接掌控公司。
廖烈文越是遭到冷落,对林朝羽的怨气就越深。
可他也清楚,林朝羽并非易与之辈。
利家、李嘉成、陈友庆三方联手都未能撼动林朝羽,廖烈文只能选择隐忍。
直到去年,廖烈文开始与汇丰银行接触。
双方接洽后,他明白了桑达士的意图——汇丰早已谋划多时,准备制造一场针对华人银行的大规模挤兑。
这让他看到了希望:至少能摧毁林朝羽的青山银行,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
从去年起,廖烈文便积极行动,试图摸清银行储备金流向及林朝羽的资金动用情况。
更关键的是,汇丰握有一张王牌:林朝羽至今仍欠其二十亿港币债务。
还款期限临近,这正是对付林朝羽的最佳时机。
深夜
林朝羽正拥着双胞胎入睡,刺耳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姐妹俩发出朦胧的呓语,而林朝羽猛然睁眼。
他抓起床头专线电话——这条线路仅用于紧急联络。
“我是林朝羽。
”他的声音瞬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