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排战术推演的硝烟尚未在训练场上完全散去,学员们还沉浸在指挥部队、排兵布阵的兴奋与疲惫中时,军校的课程已经毫不留情地转向了一个全新的、对许多人来说甚至更为枯燥却也至关重要的领域——军事通信与联络。
如果说战术指挥是军队的大脑和肌肉,那么通信联络就是贯穿全身、传递一切指令与信息的神经网络。在金三角这片地形复杂、电磁环境恶劣的战场上,一条畅通可靠的通信线路,往往比多一个班的精锐士兵更能决定战斗的胜负,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
负责教授这门课程的不是以往那些嗓门洪亮、作风粗犷的战术或体能教官,而是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却极其严谨的技术军官,大家都叫他“讯号”教官。他其貌不扬,但眼神中透着一种对精密仪器和复杂代码的专注与敬畏。
训练场边,堆放着SNLA所能搞到的各式各样的通信设备:从老旧的、笨重如砖头的70系列调频电台,到相对轻便但功能简单的对讲机,甚至还有几台需要密码本和专门训练才能使用的机械编码机(用于更高层级的加密电报)。这些装备大多来源复杂,有些是国际黑市淘来的二手货,有些是从敌军手中缴获,保养状态不一,与政府军或大国军队的现代化数字通信设备相比,显得简陋而落后。
“忘记你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对着话筒喊‘喂喂喂,听到请回答’那么简单!”讯号教官的开场白直接打破了某些学员的幻想,“在这里,错误的呼叫、泄露的频道、被干扰的信号,或者 simply(简单地)没电了,都可能导致你的排被包围,你的连被炮火覆盖,或者一次精心策划的突袭变成自投罗网的笑话!”
第一课是装备认知与基础操作。学员们被要求快速识别不同型号的电台,记住它们的主要性能参数:通信距离(理论上和实际山地环境下的)、工作频段、电池续航、天线类型。陆小龙学得异常认真。他深知,在丛林里,很多时候他无法亲眼看到所有部队,必须依靠这些冰冷的铁盒子来延伸他的指挥和控制能力。他仔细记录每种电台的优缺点,比如哪一款在潮湿环境下更稳定,哪一型的电池更难补充。
接下来是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通话规程训练。讯号教官强调,军事通信必须简洁、准确、规范,避免任何可能产生歧义的口语化表达。
“不是‘敌人大概有一个排从左边山上下来了’,”教官模仿着慌乱的语气,然后切换成冷静的示范,“标准报告应为:‘方位270,距离300,发现敌军步兵,约三十人,正向东南方向运动。’”
还要学习标准的音标字母(阿尔法、布拉沃、查理……)来清晰拼读地名、代号,以及数字的标准读法(“拐”代表七,“洞”代表零)以防止误听。
陆小龙和所有学员一样,被要求反复练习这些规范用语。岩迈这类猛将型学员觉得这比负重越野还难受,经常嘴瓢,引得众人发笑。而梭温则似乎有些基础,表现得相对轻松,偶尔向陆小龙投来挑衅的眼神。陆小龙心无旁骛,只是默默重复练习,直到自己的报告声变得清晰、冷静、符合标准,仿佛本能。
然后是最让学员们头疼的加密通话基础。讯号教官教授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字段替换加密法(可能是基于当日密码表)。需要先发送加密指示码,然后将明文中的特定字词或数字按照密码表替换后读出。
例如,将“弹药”替换为“苹果”,将坐标“105”替换为“天堂”。
陆小龙必须一边思考战术,一边在脑中快速进行这种转换。初期他感到非常别扭,反应速度明显慢于文化课更好的学员(如梭温)。但他凭借强大的记忆力和专注力,硬是很快掌握了规律,速度迅速提升,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最常用的指令组合成更简短的加密短语。
理论学习后是大量的实操。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前方观察员(Fo)和后方指挥部(hq),使用电台进行模拟通信:报告敌情、请求火力支援、上报位置、接收指令。
陆小龙的搭档是岩迈。岩迈经常因为紧张或用语不规范,导致信息传递错误。
“岩迈!是‘请求炮火覆盖,网格坐标charlie-two(c2)-Niner(9)-tree(3)’,不是‘往那个小山包炸一下’!”陆小龙不得不严厉地纠正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战场上的紧迫感。岩迈挠着头,憨厚地笑着重新报告。这个过程让陆小龙深刻体会到,可靠的部下不仅需要勇敢,更需要掌握这些基础技能。
讯号教官穿梭在各组之间,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错误:“频率漂移了!调整微调旋钮!”“背景噪音太大,换备用频率!”“电池电压不足了,换电池!平时为什么不检查?!”
这些细节让学员们意识到,通信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微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灵。
课程进入综合应用阶段:地图坐标报告。这是呼叫炮火或空中支援(虽然SNLA极少有后者)的关键。学员们需要学习使用地图网格坐标系,快速准确地读出自己所在位置或目标位置的六位数或八位数网格坐标,并通过电台清晰传出。
陆小龙对此展现了极高的天赋。他的地图判读能力本就出色,结合刚刚练就的规范通话和数字读法,总能最快最准地报出坐标。讯号教官多次以他的报告为范例。
接着是火力呼叫(call for Fire) 的模拟训练。这是通信课程的高潮,也是最接近实战的环节。学员需要模拟前方观察员,发现目标后,按严格格式向炮兵单位报告:
“猎犬(己方代号),这里是尖刀(观察员代号),请求火力支援,完毕。”
“尖刀,这里是猎犬,发送请求,完毕。”
“类型:榴弹炮;目标:敌军步兵集结地;位置:网格Kilo(K)-hotel(8)-Sierra(7)-Niner(9)-tree(3)-Foxtrot(6);方位物:独立树;任务:歼灭;请求效力射;观察员即将转移,完毕。”
这一长串信息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顶着心理压力,准确无误地发出。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炮弹砸到自己人头上。
训练中,讯号教官故意制造干扰:模拟电台受到电子干扰(发出滋滋声)、模拟电池突然没电、甚至模拟上级质疑坐标准确性要求重复确认。这些突发状况极大地考验着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陆小龙在一次模拟中,遭遇“干扰”后,果断命令岩迈更换备用电池和频率,自己则保持通话,重复关键信息,沉着冷静的表现赢得了讯号教官的点头认可。
而梭温在一次复杂的火力呼叫中,因为紧张报错了一个坐标数字,被教官严厉指出:“梭温观察员,你的炮弹将会落在你所在位置以东200米!你刚刚差点‘消灭’了自己的一个班!” 梭温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看向陆小龙的眼神更加阴郁。
课程最后,讯号教官严肃地总结:“记住,电台另一端,不是你游戏的伙伴,而是你的战友的生命和整个作战行动的成败。你们发出的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责任。精通它,敬畏它,但不要依赖它——永远要有通讯中断后的备用方案(如信号弹、通讯员、预定信号)。”
训练结束,学员们解散休息。许多人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讨论着繁琐的规程和密码。陆小龙却没有立刻离开。他走到那堆电台前,拿起一台最常用的型号,再次熟悉它的每一个开关、旋钮和接口。他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模拟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如何在一片嘈杂的干扰和爆炸声中,用最简洁、最清晰的语言,呼叫来决定胜负的火力支援,或者下达撤退命令挽救部下的生命。
他意识到,这门看似技术性的课程,赋予了他一种全新的力量——一种超越肉眼视距、在广阔战场上凝聚和指挥力量的能力。这力量无声无息,却如同神经系统般至关重要。他握紧电台的手柄,仿佛握住了一条无形的缰绳,这条缰绳将来或许能牵引着强大的炮火,精准地砸向仇敌吴登的头顶。
这一刻,陆小龙对“指挥”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他不仅仅要会冲锋陷阵,更要学会如何高效地掌控这张由电波编织而成的、覆盖战场的无形之网。而这,将是他迈向更高层级指挥官的必经之路,也是他未来复仇之路上,一件无形却无比锋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