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农桑会”的成功创立与首届大会的圆满落幕,如同在帝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深远而绵长。赵小满坐镇丰女村,统筹全局,其目光所及,已是四海风云。然而,在这场宏大变革的浪潮中,另一股细流,正以其坚韧而执着的力量,在帝国的权力中枢——京城,悄然浸润,试图撬动另一块关乎未来的基石。
这股力量的源头,是孙巧儿。
这个当年跟随赵小满离开丰女村、历经风雨的侍女,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会哭泣和担忧的柔弱女子。在赵小满身边,她不仅是生活上的助手,更是政务上的得力臂膀。她协助赵小满处理海量文书,整理各地农情,接待四方来使,耳濡目染之下,其见识、能力与心性,早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随着赵小满将重心放在丰女村与国际农桑事务上,京城官署的部分日常协调与文书往来,便更多地落在了孙巧儿肩上。她心思缜密,处事稳妥,对赵小满的政策意图理解深刻,加之其特殊的身份(赵小满最亲近的助手),使得她虽无正式高阶官衔,却在户部、司农寺等相关衙门的对接中,逐渐拥有了不容小觑的话语权。皇帝亦知人善任,特旨授予她户部主事(正六品)之职,专司协助协调与农桑新政相关的钱粮、户籍、赋税统计事宜。
孙巧儿深知,这一切机遇皆源于小满姐的信任与提携,也源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跟随的影子,她渴望能真正做些什么,为小满姐分担,也为这变革注入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户部整理各地“女户承田”相关文书与数据时,一个现象引起了她的深思。她发现,在那些“女户承田”推行较为顺利、且女户经营田产颇有成效的地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该地的女子,或多或少,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或是通过村里的社学,或是如同丰女村那般有女子敢于率先学习。而那些阻力巨大、女户即便拿到田契也经营不善的地区,女子几乎全是文盲,连最基本的田亩计算、契约条文都难以理解。
知识,是权利的保障,更是能力的翅膀。
没有知识的武装,即便赋予了女子田产,她们也可能因不懂经营、不晓律法而轻易失去,或者永远无法真正独立。赵小满开创的“丰女国际农学院”面向的是精英与邦交,而孙巧儿关注的,是那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挣扎在乡野阡陌间的女性。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愈发清晰坚定——必须推动面向广大普通女子的基础教育。
然而,在当时的帝国,让女子读书识字,其阻力甚至比让女子承田更为巨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女子识字不仅无用,甚至可能“移了性情”,“坏了妇道”。
孙巧儿没有贸然行事。她利用在户部工作的便利,默默地收集数据,整理案例。她将那些因略通文墨而成功守住家业、精明经营的女户,与那些因目不识丁而受人蒙骗、最终失去田产的女子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她核算着,若能提升女子基础识字率,对于减少田产纠纷、提高赋税征收效率、乃至提升下一代教养水平的潜在益处。
她将这些枯燥的数据与鲜活的案例,编织成一份份条理清晰、论据扎实的报告,在适当的时机,递交给赏识她的上官,甚至通过程维景等支持派官员,间接呈达天听。
她的方式,不同于赵小满那种时而石破天惊、时而以“神迹”服众的激烈,更像是一场润物无声的细雨。她不直接挑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而是从最实际的“利益”与“效用”角度出发,论证女子接受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大人请看,”在一次户部内部议事中,面对一位对女子教育颇不以为然的郎中,孙巧儿摊开她精心绘制的图表,声音平和却不容置疑,“仅去年一年,因女户不识字而引发的田产契约纠纷,就占到了地方此类诉讼的三成以上,耗费官府大量精力。若她们能识文断字,自行核对契约,此类纠纷至少可减半。”
“再者,”她指向另一组数据,“各地官立社学,空置率高达四成。若能允许女童入学,或利用这些场地在农闲时开设女班,无需额外投入太多,便可开启民智,于国于家,善莫大焉。”
她的论点,立足于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效率、稳定地方秩序,这些都是务实派官员无法轻易反驳的。
当然,阻力依然巨大。嘲讽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孙主事到底是女子,尽想些妇人之仁。”
“让女子都去读书,谁来纺纱织布,操持家务?”
“此风一开,恐生牝鸡司晨之祸啊!”
面对这些,孙巧儿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轻易脸红或退缩。她只是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方案,搜集更多的证据,寻找更有力的同盟。她甚至私下联络了一些已经因此受益、思想开明的女户,请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当地官员陈情。
她的努力,虽然没有立刻带来全国性的政令,但却如同水滴石穿,开始在一些开明的地方官员心中播下了种子。个别州县,在她的推动和程维景等朝中大员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允许女童进入社学旁听,或利用宗祠、庙宇等公共场所,开办季节性的女子识字班。
消息传回丰女村,赵小满听闻后,良久不语,脸上却露出了欣慰而复杂的笑容。她抚摸着心口那殷红的胎记,仿佛能感受到另一股微弱却坚韧的生机,正在帝国的肌体中萌发。
“巧儿……长大了。”她轻声对身旁的李青山说道。
李青山沉默颔首。他见证了这两个女子的蜕变,一个如烈日灼灼,照耀天地;一个如春雨绵绵,浸润根基。她们以不同的方式,朝着同一个目标,坚定前行。
孙巧儿在户部的崭露头角,及其对女子教育不遗余力的推动,标志着赵小满所点燃的星星之火,已然开始孕育出新的火种,并在更广泛、更基础的层面,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土壤。这场关乎女子命运的伟大变革,正从土地权利,向着思想启蒙的更深层次,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