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走出地下管道层,左腕上的机械表指针正指向六点四十三分。他没有停留,径直穿过安保通道,战术手电收入口袋,衣摆上沾着的水泥灰在灯光下泛出浅痕。专车已在b2出口等候,车门开启时带起一阵微弱气流。
二十分钟后,他登上机场专属航班。飞行途中,系统界面在思维中展开:【飞行贡献值累计进度78.3%】,昨夜拆解军规级引爆装置所获权限仍在生效。他调出“毫米波成像增强协议”,将前夜捕捉到的8.2至8.5Ghz脉冲信号数据包导出,嵌入即将在峰会展示的核心算法模型。
全球航空技术峰会主会场,全息展台已就位。陈御风步入后台时,沈昭华正在核对演示流程。她抬眼示意,指尖轻划平板屏幕,一份加密文件弹出——某国航空安全代表团提交的技术质询书,其中明确质疑毫米波安检系统“宣称的99.8%识别率违背物理极限”。
七分钟后,主持人宣布华夏代表团登台。陈御风走上展台,灯光聚焦。他未开场致辞,而是直接调出系统后台原始日志画面,投影放大至全场可视。
“这是昨夜二十三点十二分,b区地下管道层捕获的真实信号。”他的声音平稳,“持续0.7秒,间隔137秒,频率锁定在8.2至8.5Ghz。我们用14分钟完成定位、屏蔽与拆解。”
大屏切换为频谱动态回溯图,脉冲轨迹如刀刻般清晰。一名金发代表起身,胸前挂有某国航空安全部门徽章。“这种环境干扰无法代表日常安检场景,”他说,“你们的数据太干净了。”
陈御风点头:“我理解质疑。不如现在测试?”
对方略一迟疑:“可以。”
“请上台,或允许我们现场扫描。”
全场静默。那名代表最终坐下:“我在西装内袋放了一枚测试芯片,用于验证设备灵敏度。”
警报声在三秒后响起。
红光锁定其左胸口袋。安保人员上前,在西装夹层取出一枚纽扣状金属物。特写镜头投射至主屏:内部蚀刻编码**-9x\/AES256**,正是该国最新一代航空通信协议采样模块。
会场骚动。
陈御风未作渲染:“系统未预设此人信息,无预先数据库匹配。判定依据为介电常数异常、热辐射偏移及微振动频率偏离生物体基准值三项参数联动分析。”
他停顿两秒:“这不是演习,也不是脚本。它刚才识别出了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物体。”
闪光灯骤然密集。
此时观众席后排,赵天翔缓缓起身,借人群遮挡向侧通道移动。他的左手插进西装内袋,银质U盘边缘微露。展台左侧电子展板正循环播放核心算法架构图,其中“多维特征融合引擎”模块被高亮标注。
三分钟后,展板画面突然卡顿。
后台监控即时报警:外部触控信号接入,操作指令试图删除流程图层。陈御风目光扫过角落摄像头回放——赵天翔的手指曾在屏幕上短暂停留,动作隐蔽但轨迹完整。
他轻点平板,启动隐藏追踪协议。
所有展板内容均嵌入动态水印,每一次触碰都会生成唯一溯源码并同步至主办方安全服务器。回放视频随即推送至大会应急组邮箱,同时在主屏侧栏弹出提示框:
“有人正在尝试访问受限技术细节。”
全场视线随提示转向侧门。画面定格在赵天翔离场瞬间,其手中U盘反光一闪,时间戳精确到毫秒。
主持人惊愕:“这是……?”
“我们的技术公开,但不欢迎窃取。”陈御风关闭弹窗,“不过,至少证明了一件事——真正害怕这项技术的,从来不是使用者。”
掌声自多国代表团席位陆续响起。
此时沈昭华登台,接过话筒。她未提争议,而是公布一组实测数据:“西部机场过去九十天,累计检测旅客1,037,218人次,误报率0.018%,查获违禁品四十七件,其中包括植入式间谍芯片三枚、军用炸药残留样本两份、高密度放射源一枚。”
她翻开文件夹:“我们不要标准联盟。我们要开放标准。”
《毫米波公共安全白皮书》初稿同步上传至峰会共享平台,基础版本标注“无偿提供于发展中国家及中小机场改造项目”。
二十家国际媒体镜头齐转,对准陈御风。提问声接连响起。
“华夏是否意图通过技术输出建立新垄断?”
“该系统能否抵御量子计算破解?”
“你们如何保证不会滥用生物特征数据?”
陈御风尚未开口,手机震动。军方加密信道弹出指令:【立即返程,参与新型空港联调试验】。
他低头查看,屏幕右上角显示专车已抵达会展中心正门。
沈昭华接过话筒:“所有技术透明度问题,将在下周发布的开源框架中回应。现在,请允许我们保留一点——继续前进的权利。”
记者群中有人高声追问:“陈先生,面对多方抵制,你们真的还能走下去吗?”
陈御风抬头,目光穿过镜头阵列,落在会场尽头的玻璃幕墙外。天空阴沉,云层低压,远处机场跑道灯次第亮起,如同大地睁开的眼睛。
他迈步向前,脚步落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稳定声响。
第一排记者本能后退半步,摄像机却继续推进。
他的右手伸向外套内袋,取出一支签字笔,在空中短暂停顿。
笔尖未落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