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顾家内部以及更小的范围内,激起了持续的涟漪。获奖带来的荣耀渐渐沉淀之后,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了顾家大人面前:如何引导和培养宁宁这份已然崭露头角的科学天赋?
普通的学校教育,显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她对知识的渴求和思维拓展的需要。她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一个能够激发潜能、提供更广阔平台和更专业指导的特殊教育路径。
这个问题,首先在顾家内部引发了讨论。顾弘轩作为父亲,自然是望女成凤,但他更多的是兴奋和骄傲,对于具体的培养路径却有些茫然,生怕自己的决策耽误了女儿。
“要不,请最好的家教?或者,送她去国际学校?”顾弘轩在家庭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叶晚晴则比较谨慎:“宁宁还小,拔苗助长未必是好事。还是要以打牢基础、保护她的兴趣为主。”
林明远凭借其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考量:“宁宁的天赋毋庸置疑,但她的培养,不能只看眼下。她的舅舅顾承翊正在从事的事业,关乎国家未来。宁宁的成长,或许也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下来看待。我们需要寻求更专业、也更可靠的指导。”
这个“更专业、更可靠的指导”,指向不言而喻。最终,他们决定,这个关乎宁宁未来道路的重要抉择,必须听取顾承翊的意见。不仅仅因为他是宁宁的舅舅,更因为他是目前顾家唯一身处国家最高科研序列、深刻理解顶尖科技人才培养规律的人。
在一次经过周密安排的加密视频通讯中,顾弘轩、叶晚晴和林明远,将这个问题郑重地摆在了顾承翊面前。
屏幕那头的顾承翊,听完家人的叙述和二叔略带焦急的询问,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沉思了片刻,脑海中闪过自己成长的经历,父亲顾弘毅的教导,以及在“盘古”基地所见到的那些优秀年轻科研人员的特质。
“二叔,妈,舅舅,”顾承翊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冷静,“宁宁获奖,证明了她拥有出色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思维,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急于给她贴上‘天才’的标签,或者将她推上一条看似捷径实则狭窄的道路。”
他顿了顿,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基础至关重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学科的根基必须打得无比牢固。任何前沿的科技,都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宁宁现在正处于打基础的黄金年龄,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项目’或‘竞赛’,而忽略了系统性的知识积累。”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需要引导和拓宽。”顾承翊想起宁宁那个空气净化项目,“她现在对环境科学感兴趣,这很好。但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她接触其他领域,比如材料科学、能源基础、甚至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让她明白,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视野的广度,决定了未来成就的高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顾承翊的神色变得格外严肃,“科学素养的培养,远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这里面包括严谨求实的作风、面对失败的韧性、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最重要的——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感。要让她明白,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它的人,必须心怀敬畏,用于正道。”
他看向顾弘轩:“二叔,请家教、上更好的学校,这些硬件支持是必要的。但我建议,不要给她施加获奖的压力,也不要过早地将她限定在某个特定方向。可以多带她去科技馆、博物馆,接触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让她在广阔的天地里自己探索和发现真正的热情所在。”
最后,顾承翊提到了一个关键建议:“关于更专业的指导……我可以尝试通过组织,联系一些退休的、德高望重且信得过的老专家,或者高校里专注于青少年科技素养培养的教授,在不涉及任何保密信息的前提下,为宁宁提供一些兴趣引导和思维拓展方面的咨询。但这需要谨慎操作,必须确保绝对的安全和纯粹的教育目的。”
顾承翊的一番话,条理清晰,思虑深远,既有对宁宁个人成长的关怀,也隐含了对国家未来科技人才储备的考量。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培养方案,反而强调了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和塑造品格的重要性。
顾弘轩听完,之前焦躁的情绪平复了不少,他点了点头:“承翊,你说得对。是二叔太心急了。就按你说的办,打好基础,保护好她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叶晚晴也欣慰地说:“承翊考虑得周全,我们就照这个方向来。”
林明远补充道:“联系老专家的事情,我来配合协调,确保稳妥。”
这次家庭会议,为宁宁未来的教育路径定下了基调——不拔苗助长,不追求虚名,而是在确保安全和个人兴趣的前提下,为她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引导她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健全的科学人格,让她像一棵树苗,在阳光雨露中,自然而坚韧地成长,直至参天。
视频结束后,顾承翊望着屏幕上定格的家人画面,目光柔和。培养一个天才,远比发现一个天才更为任重道远。他庆幸自己能够为宁宁的成长提供一些指引,也仿佛看到了顾家,乃至国家科技事业,未来那更加郁郁葱葱的希望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