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春天,沧溟岛的港口比往年热闹了十倍。二十艘改装后的渔船列成纵队,迎着朝阳驶离港口,船帆上“沧溟渔业”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林策在渔业合作会议后组建的“沧溟远洋渔业队”,每艘船上都配备了新式渔网、罗盘和应急通讯设备,最远能抵达菲律宾以东的深海渔场。
“少岛主,您放心,我们这次一定能满载而归!”船长老郑和林策挥手告别,他曾是老岛主手下最得力的海盗水手,如今成了渔业队的领头人,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林策站在码头,望着渔船远去的背影,手里攥着渔业合作会议的备忘录——华夏承诺帮沧溟岛培训渔业技术员,而沧溟岛则每年向华夏供应1000吨深海渔获。
半个月后,渔业队如期归来。当渔船靠岸时,岛民们都涌到港口围观,只见甲板上堆满了金枪鱼、鳕鱼和龙虾,有的鱼比人还高,银亮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我们在深海遇到了鱼汛,一网下去就捞了五千斤!”老郑激动地向林策汇报,“这些渔获除了留一部分给岛民吃,剩下的都能卖给华夏!”
林策立刻让人把渔获分类:新鲜的渔获用冰块保鲜,准备通过华夏派来的冷藏船运走;吃不完的渔获则送到新建的“海鲜加工厂”,做成鱼干、鱼罐头和鱼酱。加工厂里,三十个岛民穿着统一的粗布工装,正跟着华夏派来的师傅学习加工技术。“鱼罐头要先把鱼鳞刮干净,再用盐水浸泡,这样才能保存更久。”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岛民们听得认真,手里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看着满仓的渔获和忙碌的加工厂,林策心里有了新的想法:渔业不能只停留在捕捞和简单加工,还要形成产业链。他让人在港口附近规划了“海鲜交易市场”,准备邀请周边小岛的渔民来交易;同时,还计划派技术员去周边小岛,教他们科学捕捞技术,把沧溟岛打造成南海的渔业中心。“只有让更多人受益,渔业才能长久发展。”林策在产业规划会上对议员们说,大家纷纷点头赞同——现在的沧溟岛,早已不是靠劫掠为生的海盗据点,而是朝着正规产业的方向稳步前进。
就在渔业产业起步的同时,沧溟岛的矿场也迎来了繁忙的季节。五辆蒸汽卡车沿着新修的土路,缓缓驶向港口,车厢里装满了泛着铜绿色的铜矿——这是林策承诺给华夏的当月矿货,共5000吨,将通过货运船运往华夏的武汉钢铁厂。
“少岛主,华夏那边发来电报,说这批铜矿正好能赶上钢铁厂的生产进度,他们很感谢咱们。”林忠拿着电报跑来找林策,语气里满是自豪。林策接过电报,上面写着:“沧溟铜矿及时送达,解我钢铁生产燃眉之急。如需人力支援,可随时告知。”
他知道,1950年的华夏正处于工业建设的关键期,钢铁产量不足,铜矿作为炼钢的重要原料,更是紧缺。而沧溟岛的铜矿储量虽丰,但开采技术落后,之前全靠人工挖掘,效率极低。“要帮华夏,首先得提高自己的开采能力。”林策立刻召集矿场的负责人,制定了“矿场改造计划”:从华夏引进小型采矿机械,培训矿工使用机械;在矿场周边修蓄水池,解决采矿用水问题;还建立了“安全制度”,要求矿工佩戴安全帽,避免塌方事故。
改造后的矿场效率大幅提升,每月的铜矿产量从5000吨增加到8000吨。林策特意留出3000吨铜矿,专门供应华夏的军工企业——他从未来历史中知道,1950年华夏的军工生产正需要铜矿,这些铜矿能帮华夏制造更多的武器,守护国家的安全。“沧溟岛能有今天,离不开华夏的支持。现在华夏有困难,我们必须尽全力帮忙。”林策在矿场动员会上说,矿工们听了都很感动,开采的劲头更足了。
这天,华夏派来的货运船抵达港口,除了拉走铜矿,还带来了林策急需的采矿机械和技术员。“林岛主,这是我们特意为沧溟岛挑选的机械,操作简单,适合矿场使用。”华夏技术员握着林策的手,真诚地说,“要是有技术问题,随时可以给我们发电报。”林策看着崭新的机械,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这种互助共赢的合作,才是沧溟岛和华夏共同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