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神色动容:江东果真如此认为?确实如你所言,袁本初以荆州安危相胁,迫使我伏击令尊。若不从命,恐荆州难保。袁氏势大,我实在无力抗衡......
世伯不必多言。我们都清楚其中原委,今日特来表明江东诚意。只求世伯能将家父 ** 归还,权感激不尽。
刘表面露愧色:若真如此,刘某确实铸成大错......
此时帐下谋士急声进谏:主公切莫被这孺子蒙蔽!此乃江东诈术,当立即诛之以绝后患。若纵其成长,日后必成心腹大患!
刘伯,兄长就在江对岸。若您此刻取我性命,他定会倾尽全力讨伐您。届时刘伯将同时面临两位大敌——袁绍与我兄长。今日特来与刘伯议和,恳请您归还家父的 ** 。若您应允,往后江东与荆州便如唇齿相依,永绝兵戈之扰。
此话当真?只要你们立誓不再侵扰荆州边境,这事便依你。其实令尊的 ** 我一直妥善收存,就在后堂。你们共同的敌人是袁绍——我也是受他蒙骗之人。
刘伯放心,这些我们都明白。您永远是我们的朋友,绝不会刀兵相向。
平心而论,刘表也是迫于袁绍压力。当初孙坚获得传国玉玺的消息传遍天下,引得各方争夺。这些人都以为得到玉玺便是天命所归,殊不知若没有皇帝之位,这方玉石与寻常石头无异。
可笑他们未能参透:真正的天命从不寄托于死物。正如孙权曾告诫孙坚,此物实乃祸端。可惜当时的孙坚早已被玉玺迷了心智,哪里听得进旁人的劝诫?
公元1290年
乱世奸雄曹操获知孙坚夺得传国玉玺,当即劝谏道:此乃不祥之物,留在身边必招祸患。并向孙坚献计,建议将玉玺转赠他人,引发诸侯争抢,最终坐收渔利。
可惜孙坚已被玉玺迷了心窍。这方莹润的白玉握在掌心时,他便再难割舍,终日摩挲把玩,爱不释手。
血染征袍之际,这位江东猛虎才幡然醒悟。弥留时他想起长子孙策的忠告,悔恨交加地喃喃:若早听吾儿之言......
此时少年孙权已夺回父亲 ** 。刘表立于城头,望着那支悲戚的队伍渐行渐远,不由叹息:孙文台之子,当真可怜。
【东吴崛起·孙权护送灵柩离开荆州时,年仅九岁。这个沉着冷静的孩子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胆识,竟真从刘表手中讨回父亲尸身。随行的老臣们心中暗叹: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仲谋贤弟,为兄实在佩服。孙策抚着弟弟的肩膀,你此番作为,远胜为兄。
孙权肃然答道:兄长,父亲英灵岂容他人 ** ?
兄弟二人遂扶柩南归。虽经战乱兵马折损大半,孙策仍决意将父亲归葬故土。江东儿郎最重乡土之念,何况他们出身将门,更需彰显孝道。
显赫之人的身后事总是极尽荣光,这便是时势所趋,亦是人分贵贱的明证。倘若生前地位尊崇,临终之际自然也要风光大葬。
反观寻常百姓,性命如同草芥,死后连一副薄棺都置办不起,只能暴尸荒野。这便是世道残酷之处。
世人追逐权势,不过是为了死后能得个体面。昔日刘备卖草鞋为生,曹操出身宦官之家,都不算什么显贵。哪比得上袁绍,四世三公的望族,自幼前呼后拥,锦衣玉食。
这般养尊处优之人,哪知民间疾苦?曹操最看不上这等膏粱子弟,说袁绍不仅目中无人,如今更是被门客们捧得飘飘然,自以为天下无双。
此人愈发刚愎自用,全然听不进谏言。今日听张三之计,明日又改从李四之策, ** ,毫无主见。真不知他如何守住家业,那些追随者图什么?想来不过是为谋个一官半职。
袁绍还当众人是慕名而来,实则大谬。这些年阿谀奉承听得太多,早已迷失本心,分不清忠奸善恶。
孙策断不会投靠袁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若非袁绍从中作梗,孙坚将军也不会英年早逝。这笔血债,孙策定要袁绍以命相偿。
◇ 无论何时,他终将是自己的死敌,可眼下唯有借他人之势方能延续宏图。
生存已成当务之急——若无强援庇佑,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全。
因此必须寻得合适的主公,既要愿纳我于麾下,更要有抗衡袁绍的实力。若投靠之人势弱,终将随其覆灭。
此时倒有一绝佳人选:袁术。袁氏兄弟不睦举世皆知,虽为同父异母兄弟,嫡子袁术却因兄长袁绍是庶出而耿耿于怀。偏偏这庶长子威名远播,更令自诩正统的袁术嫉恨难平。
这时代嫡庶之别犹如天堑。正如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祖制,若非皇后所出,纵有惊世之才也难登储位。此乃维系纲常的铁则,违逆者必遭千夫所指。
袁术始终认定自己地位尊于袁绍,可世人偏偏对那庶子多有敬重。这般悖逆伦常之事,早将兄弟情谊磨成了淬毒的刀。
【
袁术与袁绍素来不合,二人立场相悖,从未达成共识。
对曹操而言,这无疑是件幸事。他深惧二袁联手,所幸兄弟阋墙,反倒令天下局势趋于平衡。倘若二人同心协力,其势力必将空前强盛,袁绍或许也不至于兵败身亡。究其根源,皆是咎由自取。昔日的名门贵胄,终究湮灭于乱世,恰应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初无人正视曹操,偏是这般人物,最终雄踞天下。如今除刘峰外,无人能与之争锋。纵使袁绍袁术复生,其谋略合计亦难敌曹操,败亡之局早已注定。
而孙策的一桩关键抉择,奠定了江东基业。那方天地中,孙氏终能与刘备、曹操鼎足而立。但此世不同——刘峰的存在
此前刘峰未对江东过多干预,因其水军未成,远征恐损兵折将。麾下将士虽骁勇,水战仍是短板。刘峰不愿士兵因可避之战殒命——他视士卒性命如珍宝,深知每个逝去的生命背后,皆系着一个破碎的家庭。
战争必然伴随牺牲,但他执意将伤亡压至最低。这些托付性命的壮士,每一个都值得以山河相护。
刘峰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自有其过人之处。为何众人皆愿追随?纵使他们都经历了水晶训练,忠诚度被提升至满值。
但早在受训之前,将士们便已由衷追随。彼时忠诚度已然极高,有人甚至未训即达百分之百。
这份凝聚力源于刘峰独特的个人魅力。他兼具非凡特质与超凡实力,当世无双。普天之下,无人能与之比肩。
即便是以智谋着称的曹**,距离刘峰的境界仍有所差距。此时此刻,孙策做出决断——率众投奔袁术。
当时袁术势力雄厚,仅次于天下最强的袁绍。曹操羽翼未丰,故而袁术成为孙策最佳选择。袁氏兄弟素有嫌隙。
依附袁术既能借其势力发展自身,又能保存实力。唯有隐忍方能成就大业,孙策深谙此理。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为父**,重振江东雄风。若与袁绍正面对抗,非但损兵折将,恐有性命之忧,届时复仇大业将化为泡影......
程将军,我欲投袁术,可愿同往?
程普黄盖交换眼神,当即领会少主深意。孙策意在借袁术之力立足,以图日后雪恨。此乃眼下唯一出路。
二人郑重颔首:末将愿随主公。
程黄二将皆当世豪杰,忠义无双。既旧主死于袁绍之手,他们誓死追随少主,必为故主讨还血债。
孙策决心率领部下投奔袁术。众人明白此行意义重大,必须确保主公安全。虽然孙坚已逝,但旧部誓死护卫少主周全。
即刻启程。孙策当即下令。
于是孙策带着程普、黄盖及五千江东精锐前往袁术驻地。眼下这是他唯一的选择,放眼天下唯有袁术具备足够实力接纳他们。
抵达袁术领地后,孙策惊叹其发展之迅速。依托四世三公的声望,袁术势力远超预期。这让他重燃复仇希望,决心借助袁术的势力积蓄力量,终有一日要为父亲讨回公道。
当时袁术的势力在诸侯中名列前茅。若非刘峰远在玄菟,恐怕天下第一诸侯当属刘峰。孙策本不愿屈就袁术这般庸主,他胸怀大志,岂是甘居人下之辈?他向往的是像刘峰那样成就霸业,在这乱世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禀主公,孙策率部来投!
孙策竟来归顺于我?
---
1296年
主公,听闻十八路诸侯退兵后,孙策之父孙坚在荆州遭刘表杀害,据说是袁绍暗中指使。袁绍联合刘表谋害孙坚,如今孙策走投无路,特来投奔主公。
竟有此事?袁绍与孙坚素无仇怨,为何突然下此毒手?
必是为了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如今天下人皆知玉玺在孙坚手中,袁绍定为此物才对孙坚出手。
原来玉玺真在孙坚手中!袁绍这一招倒是妙,把孙策送到我这儿来了。
恭喜主公!孙策虽势力大减,但自身武艺高强,麾下尚有韩当、祖茂、程普、黄盖四员猛将。若能收服他们,必能壮大我军实力。杨宏进言道。
此言有理。孙策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主动来投诚乃好事。来人,速请孙策进来。
传令兵引孙策入内。
孙策拜见主公。
快快请起。孙策,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家父遭袁绍所害,我等无处容身,特来投奔主公。
哈哈!既来投奔,我岂能袖手旁观?当年与你父也有交情。如今你落难至此,自当收留。今后便为我效力吧。
谢主公厚恩。策有一件宝物愿献与主公。
哦?是何宝物?袁术听闻二字,顿时眼放精光。
孙策呈上一个木匣。袁术缓缓打开后,脸色骤变。
他心中翻涌难平,难掩激动之情——匣中赫然是传国玉玺,这正是孙策要献上的秘宝。
孙策此行首要目标便是将传国玉玺献给袁术。他深知袁术觊觎帝位已久,此物定能讨其欢心。果然,当袁术看见玉玺时,眼中再容不下他物——这方玉印在他眼中已与皇位无异。
这枚玉玺实为灾祸之源。昔日孙策之父执意私藏玉玺,终致杀身之祸。诸侯皆视此物为天命所归,为此不惜刀兵相向。孙策深谙怀璧其罪的道理,不如借花献佛,既转嫁灾厄,又能在袁术帐下谋得立足之地。
袁术获玺后如获至宝,状若稚子得糖。孙策趁机进言:主公手握传国重器,又兼四世三公之显赫家世,若承天命登基,孙策愿为首倡之臣。袁术虽以汉帝尚在为辞推脱,摩挲玉玺的手指却始终未曾松开。
袁术此刻已经完全被 ** 梦冲昏了头脑,连自己说什么胡话都不知道了。
主公,此事断不可为!这传国玉玺乃是不祥之物,只会招来祸患。虽然眼下主公获得玉玺,但决不可声张。若被天下人知晓,必将群起而攻之,到那时主公就会四面树敌啊!杨宏苦口婆心地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