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宫署规划
开封城的春日,汴河两岸的柳树刚抽新芽。赵正带着石守信、苏琬琬、王老铁,来到皇城选址 —— 原汴京府衙北侧的空地,紧邻漕渠,却不涉及百姓房屋。石守信指着图纸上的标记:“陛下,此处占地百亩,只需修缮旧府衙为内宫,新修六部官署在外围,不用拆一间民房,也不占一亩农田。”
赵正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是适合种植的沃土:“就算不占农田,施工时也要护好周边庄稼。让士兵帮百姓加固田埂,若有损坏,按 ‘青苗补偿’的规矩,加倍赔付。”
王老铁这时递来一卷《工匠名录》,上面记着江南、灵州、敦煌的百余名工匠 —— 都是参与过灌渠、织艺坊、商队驿站建设的老手。“陛下,这些工匠都懂新工具,比如俺改的刨子、凿子,比旧工具快三成,还能省材料。俺们计划用江南的杉木、灵州的青石,都走漕渠运过来,省时又省钱。”
“好!” 赵正点头,“让工匠们按市价领工钱,食宿由朝廷承担,柳萱那边要在工地旁设医棚,备好防治跌打损伤的草药 —— 护工匠的规矩,新朝不能忘。”
几人正说着,远处传来推车声,是张阿婆带着粥铺伙计,推着三车青稞粟米粥走来。“陛下,俺们听说要修皇城,特意熬了粥给大伙尝尝!” 张阿婆掀开锅盖,粥香飘得老远,“俺们粥铺还想在工地旁设个临时摊位,给工匠和士兵送热饭,按市价算,绝不赚朝廷的钱。”
赵正笑着接过粥碗:“阿婆的心意朕领了,摊位准设,工钱也按市价给 —— 大明的建设,要让百姓参与,更要让百姓得利,不能让你们白辛苦。”
施工队很快组建起来。石守信派了五百名禁军帮忙搬运材料,士兵们都按赵正的吩咐,轻拿轻放,路过百姓田垄时,特意绕路走;王老铁带着江南工匠,用改良的工具开挖地基,刨子刨木的声音均匀有力,木屑都被收集起来,分给百姓当柴烧;柳萱的医棚里,每天都有工匠来换药,小桃还教大家做护腰,预防搬运时受伤。
有个老工匠叫周木匠,是参与过灵州灌渠建设的,如今带着儿子来修官署。他拿着王老铁改的凿子,对身边的年轻工匠说:“从前修旧唐官署,当官的只催进度,不管工匠死活;如今陛下不仅给足工钱,还设医棚、送热饭,咱们得好好干,不辜负这份心意。”
赵正每天都会来工地巡查,有时帮工匠扶木梁,有时跟百姓聊收成。这天他见一个农户在给士兵送水,便走过去问:“老乡,修皇城没影响你家种地吧?”
农户笑着摇头:“咋会!士兵帮俺们修了灌溉的水沟,俺家的小麦长得比去年还好!俺还让俺儿子来当小工,一天能赚五十文,比种地还多呢!”
月底时,皇城和官署的规划图终于定稿。图纸上,内宫小巧精致,只够皇室居住;六部官署紧邻漕渠,方便处理民生事务;外围还留了一片空地,计划建 “民生坊”,让张阿婆的粥铺、王老铁的匠坊、阿古拉的货栈都能在此立足。
赵正拿着规划图,对臣僚道:“这皇城不是给朕享乐的,是给百姓办事的地方;这官署不是摆架子的,是护民生的据点。往后大明的官,要从这里走出去,到田间看粮、到商路护驼、到匠坊问技 —— 让‘大明’二字,刻在百姓的饭碗里,刻在工匠的工具上,刻在商队的驼铃上。”
(第三百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