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胤礽缓慢而艰难的恢复中,一天天悄然流逝。
康熙虽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亲自照料太子身上,但对大师身后事的安排却从未忘怀,圣旨既下,无人敢有丝毫怠慢
礼部、工部、内务府三衙联动,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
礼部官员翻阅典籍,参照前朝国师及得道高僧圆寂的最高仪轨,精心拟定了一份极其隆重、庄严且符合佛门规矩的葬礼流程,上呈康熙御览钦定。
从停灵、诵经、起龛、送葬到最后的荼毗与舍利入塔,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详备至,务求尽善尽美。
工部则立刻调集能工巧匠与上等物料。
他们选中了京西一处风水极佳、环境清幽的皇家寺院作为暂时停放灵柩和最终修建舍利塔的地点。
工匠们日夜赶工,用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内棺,外罩以象征尊贵的明黄色织金梵文陀罗尼经被。
同时,一座设计精巧、庄严肃穆的汉白玉舍利塔也开始在选定的地点破土动工,塔身将雕刻佛像与经文,以永久供奉大师可能留下的舍利子。
内务府更是全力保障一应所需。
库房大开,取用上好的檀香、沉香以供焚香;
准备大量素斋、果品、灯油用于法会;
调派训练有素的太监和宫女负责具体杂役;
就连大师圆寂时所在的乾清宫偏殿,也一直保持着洁净肃穆,由僧人轮流诵经,直至灵柩移出。
*
这一日,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内务府总管大臣,三人联袂求见,在乾清宫偏殿向康熙详细禀报各项事宜的筹备情况。
礼部尚书手持象牙笏板,躬身禀道:“启禀皇上,臣等遵旨,已拟定‘护国佑圣弘觉大禅师’追封及祭葬仪典全部章程。
追封诏书由翰林院饱学之士精心撰写,字字斟酌,力求彰显大禅师无边功德与皇上隆恩。
祭礼定于京西敕建慈恩寺举行,由臣亲自主持,僧录司协同,所有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及诸王贝勒皆需前往致祭。
天下寺院鸣钟三日之旨意,已由兵部八百里加急通传各省督抚,转饬各地丛林,绝无延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祭文由皇上钦点,臣等不敢擅专,已誊写清楚,请皇上御览。”
说着,将一份用工整楷书誊写的祭文初稿恭敬呈上。
康熙接过梁九功转递的祭文,目光沉静地扫过。
上面以极其庄重华美的骈文,记述了老僧救治太子的功绩,颂扬其慈悲济世的德行,表达了朝廷和皇家的无尽感激与哀思。
康熙仔细看完,微微颔首:“文辞恳切,情真意切,可用。着即照此颁行天下。”
“臣遵旨。”礼部尚书躬身领命。
工部尚书随即上前一步,禀报道:“皇上,大禅师法体已依最高规制,以金丝楠木为椁,内置香料防腐,暂厝于慈恩寺净室,由高僧日夜诵经守护。
陵寝选址,经钦天监反复勘定,选在京西风水绝佳、环境清幽之地,背山面水,聚气藏风,以示永世纪念。
陵寝规制参照前朝国师例,但皇上特恩,墓前增设功德碑亭,由臣部选派最精工匠,日夜赶工,镌刻圣功,以期永垂不朽。
一应建材均已备齐,图纸在此,请皇上过目。”
他也将厚厚一叠陵寝设计图纸呈上。
康熙展开图纸,只见陵寝设计得庄严肃穆,又不失佛家清净韵味,亭台碑碣,一应俱全,确实用了心思。
他指着图纸上几处细节询问了几句,工部尚书一一详细解答。
“嗯,规制得体,用心了。工程务必保证质量,不可有丝毫马虎。”康熙叮嘱道。
“臣明白,定当亲自督办,确保万无一失。”工部尚书郑重保证。
最后,内务府总管大臣上前,禀报最为琐碎却也关乎体面的具体用度:“皇上,内务府已拨付足量金银,用于大禅师丧仪所有开销。
法衣、幡幢、香烛、供品等物,皆按最高标准备办,选用世间最佳之物。
护送法体、修建陵寝之民夫工匠,皆给予双倍工钱,以示皇恩。
另,按皇上之前口谕,已从内帑拨出专款,于慈恩寺增设长生禄位,永受香火供奉,并划拨附近良田百顷作为寺产,以其产出永续供奉香火,祈愿大禅师早登极乐。”
康熙静静听完三位大臣的禀报,对各项事宜的周密安排表示满意。
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道:“尔等所办,甚合朕意。大禅师于国有大功,于朕有深恩,此番身后哀荣,乃其应得。
一切务必庄严、隆重、肃穆,不可堕了朝廷体面,更不可负了大师功德。”
“臣等谨遵圣谕!”三位大臣齐声应道。
“去吧,依议行事。”康熙挥了挥手。
三位大臣躬身退下,各自去忙碌了。康熙独自坐在偏殿中,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宫墙。
他给予老僧的,是作为帝王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和物质补偿,但他心中清楚,再隆重的葬礼,再丰厚的赏赐,也无法抵消那份以生命为代价的恩情于万一。
*
不过短短十数日,一切已准备就绪。
这一日,天色微明,庄严肃穆的佛号声便响彻了紫禁城的特定区域。
大师的法体被恭敬地请入金丝楠木灵柩,由八名高僧抬举,前后有身着法衣的僧众手持香花、幡幢、宝盖引路和护卫。
康熙虽未亲临,但派出了皇子中较为年长的胤祉、胤禛代表皇室全程护送,并命在京所有三品以上官员前往送行,以示尊崇。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却又异常安静,唯有低沉的诵经声和清脆的引磬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
沿途百姓听闻是为救治太子而圆寂的圣僧送行,纷纷自发跪拜路旁,默默祈祷,场面庄严肃穆。
最终,灵柩抵达西山寺院,在进行了连续七昼夜的盛大法事后,择吉日举行了荼毗大典。
据当时在场的僧侣和官员回报,火化之时,天空竟现七彩祥云,并有异香弥漫,持续许久方散。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清理灵骨时,果真发现了几颗颗色泽莹润、形状各异的舍利子,其中更有数颗呈罕见的五彩之色!
消息传回宫中,康熙闻之,默然良久。
他下旨将舍利子恭敬迎请回宫,暂时供奉,待西山舍利塔彻底完工后,再以最隆重的仪式将舍利子迎入塔中,永受香火供奉。
同时,康熙亲自撰写了碑文,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详述大禅师的功德,敕令刻碑立于舍利塔前,让后人永世纪念这位舍身救储、功德无量的圣僧。
至此,一场以国师之礼、极尽哀荣的葬礼方告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