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惊雷的余波尚未平息,“沙田亩产两石”的神迹如同长了翅膀,以远超此前任何消息的速度,震撼着永昌府乃至更遥远州县的官场与民间。巾帼农社与赵小满之名,不再仅仅是“能闹事”、“善经营”的奇女子代表,更被蒙上了一层“点沙成金”、“通晓天时”的神异色彩。前来赵家屯观摩、请教、乃至祈求“祥瑞”的人络绎不绝,土地庙前的“巾帼晷”香火愈发鼎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声望与纷至沓来的探询,赵小满却异常冷静。她站在理事堂的窗口,望着屯外那片已然收割、重归寂静却孕育过奇迹的西沙窝,心中并无多少沾沾自喜,反而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
沙田稻作的成功,稻麦轮作的初步验证,冷床育秧的突破,乃至与水争、与天斗中积累的无数经验教训……这些用汗水、智慧,甚至鲜血换来的成果,难道仅仅止步于赵家屯一隅,成为被人惊叹却难以复制的“神迹”吗?
不!绝不能!
她深知,农社的种种革新,其背后并非虚无缥缈的神启,而是基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大胆的实践探索与严谨的数据记录。这些方法、这些规律,是可以被学习、被掌握、被推广的!唯有将这套经验系统整理,形成文字,传于后世,方能真正惠及万千挣扎在贫瘠土地上的农人,改变这西北苦寒之地的农耕面貌!
一个宏大的计划在她心中迅速成型——着书立说!
当她在理事堂提出要编纂一部农书时,连最亲近的王二婶和春草姐都愣住了。着书?那是读书人、是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们做的事情!她们这些终日与泥土打交道的妇人,也能着书?
“社长,这……这书该如何着?我们又该写些什么?”王二婶面露难色。
“就写我们做过的事,验证过的理!”赵小满目光灼灼,语气坚定,“将我们如何改良沙田、如何建造育秧房、如何实施稻麦轮作、如何分水用水、乃至如何应对霜冻灾害……所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分门别类,图文并茂,汇编成册!让后来者,能按图索骥,少走弯路!”
她随即进行了周密部署:“二婶,你心思缜密,负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理社内所有田亩、织造、账目记录,去芜存菁。春草姐,你熟悉各项农事操作细节,尤其沙田整治与轮作过程,由你口述,命识字妇人记录成文。石婆婆及几位老农,负责回忆、核定各类作物习性、时令禁忌。社中所有识文断字、或擅绘画之人,全部调动起来,抄录、绘图!”
农社这部庞大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只是这次的目标,并非田地,而是文字与图卷。
理事堂变成了临时的编撰馆。白日里,春草姐等人对着沙盘、稻穗、农具,仔细回忆、争论着每一个操作步骤的要点;夜晚,油灯下,负责记录的妇人伏案疾书,将口述内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更有那手巧的,根据描述,在草纸上绘制出一幅幅虽笔法朴拙、却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如何铺设沙田隔水层、如何拼接琉璃育秧顶、如何灌水耙平麦茬田……
李老栓听闻农社竟要着书,初时只觉得是天方夜谭,忍不住又想来冷嘲几句。可当他鬼使神差地溜达到理事堂外,透过窗棂看到里面那灯火通明、人人伏案疾书、认真讨论的景象时,到了嘴边的风凉话竟生生咽了回去。他默默地看着,看着那些他曾经轻视的妇人,此刻为了将那些“土法子”变成白纸黑字而如此郑重其事,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在他心中蔓延开来。
数日之后,李老栓再次来到理事堂,这次他没有躲在窗外,而是径直走了进去,对正在核对文稿的赵小满瓮声瓮气地说:“赵社长……那个……沙地耙耕,需用特制的加重铁耙,入土更深,方能保墒。还有,盐碱重的下等地,光铺黏土隔碱还不够,最好能在隔层上再铺一层碎秸秆,吸碱又透气……这些,书里可写了?”
赵小满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别扭的老农,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郑重地点点头:“未曾。多谢李老伯指点,还请详述,我等立刻补录。”
自此,李老栓竟成了编撰馆的常客,时不时贡献出一些他积攒了数十年的、看似土气却极为实用的耕作经验。
经过近一个月的昼夜奋战,一部凝聚了农社上下心血与智慧的书籍,终于初具雏形。
赵小满亲自审定全书,将其定名为——《西北农桑要术》!
书名朴实无华,却直指核心,地域、内容、性质,一目了然。
全书分为数卷。
农本卷:首重“巾帼晷”与“分水尺”的使用方法与数据解读,强调观测天地、循证农事之理。
田制卷:详述“沙田改良法”(包括隔水层铺设、客土施肥、特制农具)、“盐碱洗田法”(引水浸泡、排水洗盐、种植耐碱绿肥)等针对西北特殊土质的整治技术。
天时卷:核心便是“稻麦轮作图”,以清晰图示标明麦收、灌水、耙地、插秧、收割的具体时间节点与操作要点。更有“暖棚十三诀”,从选址、筑墙、琉璃顶拼接、地热利用、温湿度控制到病虫害防治,事无巨细,倾囊相授。
水利卷:收录《分水则例》全文,并附闸房共建共管之制图。
蚕桑织造卷:则记录了“巾帼青”布匹的纺织染整技艺,以及利用蝗虫粉养殖等副业经验。
书中文字力求简洁明了,俚语与术语并用,配以大量示意图,确保即便识字不多的农人,也能看个大概,依样操作。
《西北农桑要术》编纂完成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次,引起的轰动,甚至超过了“亩产两石”。着书立说,这是开宗立派、泽被后世的壮举!这意味着,巾帼农社的种种“神迹”,不再是不可复制的偶然,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技术体系!
要术横空,星火燎原。 这部由一群妇人主导编纂的农书,以其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如同在沉寂的西北农耕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套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农业技术革新体系,是赵小满与农社留给这片土地最宝贵的财富。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基于理性探索与技术传播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破土而出。无数双眼睛,开始热切地期盼着这部“要术”的流传,期盼着那“沙海金浪”的奇迹,能在自己的家乡重现。赵小满抚摸着那厚厚一叠还带着墨香的书稿,知道农社的征程,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技术实践者,转变为知识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