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谢府书房。
夜色已深,谢安却毫无睡意。他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的并非经史子集,而是一张勾勒着建康城内各方势力脉络的简图。陆昶的遇刺、失踪与暗中的转移,王璎的卷入,天师道的异动,乃至荆州桓温那边若有若无的关注,都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他想起白日里与侄女谢道韫的交谈,陆昶在那暗香阁听雪轩中吟诵的诗句,已然传到了他耳中。“但乘扶摇入九霄,风云浮动日月并……” 谢安低声咀嚼着这句,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此子心志不小,锐气逼人,是柄利剑,却也易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夫子的古训在他脑海中回响。此言并非愚民,而是道破了权谋运作的某种核心——信息的不对等。让民众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方向行事,却不必让他们完全知晓背后的所有缘由与算计。谋略之所以讲究隐晦性,而非公开性,正是因为一旦所有底牌亮出,计谋被完全洞悉,便失去了突然性与威慑力,甚至会遭到反噬。正如兵法所云:以神鬼莫测而胜,以全详人知而败。兵以诈立,人以晦谋。陆昶之前的某些行动,便是过于急切,未能完全藏匿自身意图,才招致雷霆反击。
然而,谢安所思考的,远不止于“诈”与“晦”。他深知,人都好生恶死,好德而归利,利益能左右人的意志。但纯粹的欺诈与算计,不过是一时之利,小道而已。或许能得逞于一时,却难以维系长久,终会因失信而众叛亲离。
他的思绪转向了更宏阔的典籍——《六韬》。其中更多阐明的,是如何将利己转化为他利。当你描绘的蓝图、制定的策略,不仅符合自身的利益,更能契合追随者、合作者的利益时,他们自然会为你所用,真心拥护你的决策。这利益,必须是实际的,而非空画饼。要与热血青年谈理想抱负,与养家糊口者谈切实的实惠与保障,这是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与所处形势而定的。空有理想,而无实际利益,人心终会背离。
他联想到史册上的兴衰更替。何以某些变革能成功,某些势力能迅速崛起?正是因为其首脑能够将自身的诉求,转化为一个群体、乃至更多人的共同利益。当成功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时,便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势如破竹。这便是将“己利”巧妙转化为“他利”,进而成为“众人之利”的智慧。
思绪回到眼前,谢安审视着图上的各方势力。孙泰与幕后之人,以虚幻的“道国”和眼前的权位利益笼络人心,其利偏狭而危险;桓温雄踞荆州,以军功实权和北伐之志凝聚部属,其利直接而强横,却也易引猜忌;而他自己,乃至王导前辈当年所为,则是力求在维护江东士族利益、稳定朝局与抵御外侮之间找到平衡,其利更显包容却也更为复杂。
对于陆昶,此子如今如同璞玉,既有锐气,也初窥韬略门径,但其心性未定,立场亦在摇摆之间。若要引其为援,抑或助其破局,又当以何“利”相系?是助其复仇雪恨?是许其未来权位?还是……引导其看到更宏大的、关乎江东安定、百姓存续的“大利”?
谢安轻轻摇头。每个人认知不同,处事方式也不同,强求一致,便是入了“执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对人的基本尊重,亦是谋事者的修养。凡事需给予别人余地与选择权,而非强行驱策。因为人的视角,利我则善,害我则恶,谁又能真正置身事外,完全客观呢?
他想起陆昶诗中那句“白衣卿相谁执笔”,不禁莞尔。执笔描绘人间百态,谈何容易?这其间,不仅需要超绝的智慧与魄力,更需要一种悲悯与包容,懂得利益权衡,更懂得尊重与引导。
目前建康这盘棋,已然越来越复杂。他之前的安排,让谢玄在徐州遥相声势,在城内制造混乱以掩护陆昶转移,皆是基于当前形势的“晦谋”与“利导”。下一步,该如何落子?
暂歇且待风雨后,愿与君同两心契。 他心中默念,不知是想起与王导等老友昔日共撑危局的情谊,还是对陆昶这等后起之秀某种隐晦的期许。眼下,风暴尚未完全降临,各方都在调整、试探、积蓄力量。他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最佳的时机,也需要为陆昶,或者说,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波,寻找到一个能凝聚更多“他利”的支点。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的竹林。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他所能做的,便是稳住谢家这艘大船,静观其变,因势利导,在关键时刻,落下那决定乾坤的一子。
至于陆昶能否真正明白“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玄机,能否在接下来的风雨中存活下来,并成长为足以执笔描绘一方格局的“白衣卿相”,还需看他自身的造化与抉择。
夜风吹动他的宽袍,谢安的身影在灯影下显得愈发渊渟岳峙。他的目光平静而深远,仿佛已穿透了眼前的迷雾,看到了那风雨之后,或许会出现的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