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翻动声清脆,却如敲击着群帝王的心弦。
天幕视频的显现,他的动作被所有时空一览无遗。
无数帝王抬首仰望——
期待、焦急、热切、渴望……
情绪交织,压得穹顶都似将崩裂。
汉武帝刘彻猛拍龙案。
“于先生!大明那地方装不下你的忠心!来我大汉吧——朕保你一生无虞!”
唐太宗李世民双目如剑。
“于先生,我大唐盛世之局与你最为契合,望你慎思——切莫错失良缘。”
秦始皇嬴政缓缓抬首,声音沉雄得震穿九重天。
“吾大秦横扫六合、一统八荒!先生择秦——方为正道。”
【系统提示:于谦已做出最终抉择,契约环节启动……契约建立成功!】
画面再变。
洪武皇宫内,自君至臣皆心绪难安,屏息等待最终落定。
朱棣攥住朱标袖口,轻声问:
“标哥,于先生会来吗?”
朱标抚他肩背,想替他宽心。
忽然,一道金芒骤然降临,将一人包覆其中,自天际飞速坠下,落入殿心。
朱元璋猛地起身,喜意几乎喷薄。
“是……是于先生?”
朱标与朱棣立刻收敛神色,紧盯光团。
金辉散去,身披囚衣的于谦静立堂中,对殿上众人含笑点首。
“洪武爷,比画像更具威风。”
朱元璋心潮翻涌,几步奔上前,激动得连手都不知所措。
“真真是天大喜讯!”
“于先生竟愿归我大明!我等不肖子孙有愧于你……朕……朕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喜悦……”
于谦微躬身,向明太祖施礼。
“陛下明察,并非臣存心择投,而是大明愿敬臣之才。”
“凡大明有所托付,臣自当尽忠竭力,不敢推辞。”
朱元璋双眼湿润。
事实上,于谦之所以落入洪武时空,也许并非因任何奇缘,只因朱元璋在条件上随手添了一句——
“朱棣尚小,需一良师辅之。”
于谦便因此赴召。
天幕后方。
李世民、刘彻等帝王怒火难平,拍案震响。
“大明果然耍情势牌!”
……
天顺时期!
临行刑前夕,天穹突洒下万道聘书,皆含帝王龙气,将于谦守护其间,如群龙环宝,吐息间示警——
“擅入者死!”
百姓齐声高呼于谦之名。
“神灵把于先生带走了!”
“于先生快走!立刻离开此地,莫要再回来!”
“于先生得救了!”
朱祁镇猛然起身,脸色阴沉如铁,怒意中裹挟着难掩的屈辱与恼火。
“放肆!于谦身为我大明臣属,他的生死存亡皆在朕手,你等前代帝王竟敢擅自插手?”
他怒极之下运转龙气,凝成一条瘦长的暗红细龙,张牙舞爪却虚弱无力,勉强对金龙大阵释放威势。
阵中诸龙齐声咆哮,腾起的龙息瞬间便将那条血色小龙灼得凄厉惨叫,宛如一位真正的天道霸主隔空冷然俯视——
你朱祁镇,凭什么与我争锋?
画面仍在天幕上继续呈现。
于谦殁,朱祁镇尚在。
最令人唏嘘的是——
纵然亲历土木堡血风惨祸、国破家亡之险,他依旧未曾认清王振的真面目,反而将其视若旧恩不灭的“师父”。
复位之后,他雷霆震怒般清算朝局,却只对救国之臣下狠手。
凡昔日守卫于谦与朱祁钰的旧臣,几乎无一幸免,或贬或戮,莫不血溅宫阶。
然而,当清算结束,他却亲自命人在寺庙中重塑王振泥像——
用上极彩绘泥,五色交融,神态栩栩,如在世之佞。
每日清晨,他必亲自上香三柱,低声诉说旧日情分,甚至让宫人守在殿外,不得窥伺。
此等荒诞举动,令天幕下的历代帝王尽皆目瞪口呆。
天幕下,众帝王面面相觑。
有人皱眉,有人怒斥,有人冷笑——
但无一不惊骇:
他竟对祸国之人情深,对救国之臣痛下屠刀?
“此人莫不是愚到极处?”
“简直是荒唐至极!”
“天下哪有如此颠倒黑白的帝王!”
洪武位面。
朱元璋刚因得到于谦的态度而喜滋滋地舒心不已——
整个人像是喝了烈酒一般暖意涌上,却在得知朱祁镇的所作所为后一瞬间脸色发青。
“王振何德何能?那小子脑子是不是叫猪给拱了?!”
朱元璋脾气暴躁,胸口起伏如鼓,瞪大眼睛直想把那荒唐皇帝拎出来狠狠训上三天三夜。
蓝玉、徐达等猛将围在于谦周围,一个个瞪大眼睛,如同看到了一个被气运压垮的忠臣。
他们或皱眉,或叹息,或扼腕,甚至带着几分难言的敬佩。
见于谦神色淡然,他们心中更觉不忍,不自觉地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重得像压着千斤甲胄。
“太傅大人,您这些年可真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辅佐那种主君……您心中怕是苦得很。”
于谦只是微微笑,神情如一泓清泉:“人人都有难处,各为其位罢了。”
这话让徐达、蓝玉等人全然愣住。
他们征战半生,铁血沙场,从未见过如此心胸宽广之人。
而朱元璋却像被惊醒一般,激灵一下,猛地咳了两声,目光复杂至极——
既敬佩、又愧疚,还有一丝藏得极深的惶然。
因为他太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
建文皇帝的悲剧,乃是他生前最大隐患的延伸——
他心中那一套“清洗权臣”的安排,迟早会变成夺命利刃。
朱元璋心里清楚得很,因此死活不让于谦继续往下说,生怕真让他道破天机。
“爱卿啊……棣儿今后便全靠你提点了。”
朱元璋抬头凝望,语气中罕见地带了一丝真切的依赖。
“陛下,如今一切已成定局,再无重演之理。到了此处,皆当随风而去,不必再惦念。”
于谦温声一笑,眼底清朗无尘。
随后郑重抱拳:“陛下放心,臣必竭心竭力,不负皇恩,助燕王稳固根基。”
他并非无意触及朱元璋的痛点,而是心中自有更深层的决断——
他选择踏入洪武位面,正因为在这里,他能阻止一场未来的大劫。
朱元璋晚年大诛功臣,根源在于朱标早亡。
朱允炆根基未稳,难以驭使群雄,终令天下倾覆,尽陷兵燹,生灵涂炭。
朱允炆不行,不代表朱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