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晨雾尚未散尽,北碚训练场上已是杀声震天。林文澜站在观礼台上,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部队的战术演练。m1加兰德步枪清脆的射击声与勃朗宁自动步枪的连发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这是他期盼已久的音符。
\"换弹夹,三秒!比上周又快了一秒!\"1师师长林文斌兴奋地指着正在交替射击的士兵,\"这批新兵总算有点样子了。\"
林文澜微微颔首,目光却投向远处正在构筑工事的工兵部队:\"还不够。日军一个大队的火力密度是我们的三倍,单兵素质更是......\"
话音未落,一辆吉普车疾驰而来,扬起漫天尘土。参谋长周志宏不等车停稳便跳下车,手中高举着一个牛皮纸档案袋:\"军座!委任状到了!\"
整个观礼台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军官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看似普通的档案袋上。林文澜缓缓接过,指尖触到火漆封印的瞬间,竟有些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撕开封口,展开那份决定他们命运的文件。
\"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组建令......\"他轻声念出开头,声音陡然提高,\"即日起,以原第101军为基干,扩编为第11集团军!下辖三个军,九个师,及直属特种部队!\"
欢呼声如雷鸣般爆发。林文澜继续宣读,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第11集团军总指挥:林文澜(陆军中将)
副总指挥:周志宏(少将)
参谋长:刘天佐(少将)
副参谋长:韩卫东(上校)
下辖部队:
第1军(原101军1师、2师扩编)
军长:林文斌(少将)
副军长:董振邦(少将)
参谋长:韩磊(上校)
· 第1师(王牌师)
师长:刘远山(少将)
副师长:陈刚(上校)
下辖:
○ 第1团(主力团):团长张彪(上校),副团长李虎(中校)
○ 第2团(突击团):团长周卫国(上校),副团长吴大勇(中校)
○ 第3团(火力团):团长钱小宝(上校),副团长孙大力(中校)
○ 师直属:炮兵营营长韩磊(兼)、反坦克营营长吴志强(中校)、工兵营营长孙明(中校)、通讯营营长刘庆(中校)
· 第2师(机械化师)
师长:赵志远(少将)
副师长:马占山(上校)
下辖:
○ 第4团(装甲步兵团):团长刘长春(上校),副团长赵东来(中校)
○ 第5团(摩托化团):团长周大海(上校),副团长吴天明(中校)
○ 第6团(山地团):团长郑晓峰(上校),副团长孙卫国(中校)
○ 师直属:炮兵营营长董海涛(中校)、反坦克营营长钱三强(中校)、工兵营营长刘建国(中校)、通讯营营长陈明(中校)
第2军(新编)
军长:何建明(少将)
副军长:张大山(少将)
参谋长:韩明(上校)
· 第3师(步兵师)
师长:王近山(少将)
副师长:李勇(上校)
下辖:
○ 第7团:团长王军(上校),副团长赵刚(中校)
○ 第8团:团长周强(上校),副团长吴峰(中校)
○ 第9团:团长郑军(上校),副团长李明(中校)
○ 师直属:炮兵营营长韩明(兼)、反坦克营营长钱小明(中校)、工兵营营长孙峰(中校)、通讯营营长刘军(中校)
· 第4师(轻步兵师)
师长:刘长河(少将)
副师长:李二牛(上校)
下辖:
○ 第10团:团长王勇(上校),副团长赵峰(中校)
○ 第11团:团长张平(上校),副团长李军(中校)
○ 第12团:团长王峰(上校),副团长赵平(中校)
○ 师直属:炮兵营营长董明(中校)、反坦克营营长吴军(中校)、工兵营营长孙军(中校)、通讯营营长郑峰(中校)
第3军(新编)
军长:王小虎(少将)
副军长:吴天昊(少将)
参谋长:李明远(上校)
· 第5师(炮兵师)
师长:董明(少将)
副师长:韩峰(上校)
下辖:
○ 第13炮兵团:团长张平(上校),副团长李军(中校)
○ 第14炮兵团:团长赵平(上校),副团长吴军(中校)
○ 第15炮兵团:团长钱平(上校),副团长孙军(中校)
○ 师直属:观测营营长李明(中校)、辎重营营长郑明(中校)
· 第6师(特种作战师)
师长:陈明远(少将)
副师长:李建国(上校)
下辖:
○ 第16特战团:团长赵小虎(上校),副团长黄志强(中校)
○ 第17特战团:团长郑光明(上校),副团长周大海(中校)
○ 第18特战团:团长李建国(兼),副团长吴天明(中校)
○ 师直属:侦察营营长钱小宝(中校)、突击营营长孙大力(中校)
集团军直属部队:
· 装甲旅:旅长吴天昊(兼),下辖三个坦克营
· 工兵旅:旅长孙明(上校),下辖三个工兵团
· 通讯旅:旅长刘庆(上校),下辖三个通讯营
· 后勤旅:旅长王承业(上校),下辖运输、医疗、补给三个团
· 教导总队:总队长赵志远(兼),负责全军技术培训
当最后一个字念完,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历史——这是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部队扩编,也是首个完全美械装备的集团军。
\"这阵容......太豪华了。\"林文斌喃喃自语,\"可是,我们要去哪里找这么多合格的军官和士兵?\"
\"这就是接下来三个月要解决的问题。\"林文澜收起委任状,目光扫过全场,\"各部队主官立即就位,参照美军编制制定训练大纲。参谋长,启动'淬火计划'。\"
所谓的\"淬火计划\",是林文澜与周志宏精心设计的整训方案。他们以原101军的五千老兵为骨干,将新补充的三万新兵打散重组。每个班保证有两名老兵,每个排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排长。同时,从各部队抽调有文化的士兵,组建了十二个专业教导队。
训练是残酷的。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直到夜幕降临。美式装备虽然精良,但操作复杂,对士兵素质要求极高。不少刚从农村征召来的新兵,连刻度表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计算弹道了。
\"不要急,一步一步来。\"林文澜亲自到各个训练场巡视。在炮兵靶场,他手把手教新兵操作m2 105毫米榴弹炮;在步兵阵地,他示范如何用巴祖卡火箭筒对付日军坦克。
这天傍晚,他来到特种作战师的训练场,正赶上夜间渗透演练。师长陈明远指着地图汇报:\"我们模拟了宜昌城防,今晚要端掉日军指挥部。\"
林文澜举起望远镜,看着特种兵们如鬼魅般穿越障碍,精准地清除\"日军哨兵\",满意地点点头:\"记住,特种作战不只是勇猛,更要靠这个。\"他指了指脑袋。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尽管有蒋介石的手令,后勤补给仍然捉襟见肘。这天,军需处长王承业又带来坏消息:\"军座,兵工署说,新到的五千支加兰德步枪要被调往缅甸战场。\"
\"什么?!\"林文斌拍案而起,\"这是我们扩编的基干武器!\"
林文澜沉默片刻,突然问道:\"我们在晋西拆卸的那些设备,到哪里了?\"
\"最核心的已经运抵泸州,但大部分还在路上。\"
\"立即在重庆设立兵工厂,就从修理损坏的美械开始。\"林文澜做出大胆决定,\"我们要学会自己造零件,甚至改进武器。\"
与此同时,人事安排也出现波折。军政部空降了二十多名军官,要求安排重要职位。林文澜看着名单冷笑:\"把这些人都安排到教导总队去,让他们好好'学习'新式战术。\"
最让他意外的是,蒋介石特意派来了侍从室主任陈卓担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这位深得蒋氏信任的浙江同乡,明为协助,实为监军。陈卓到任第一天,就提出要\"加强政治教育,确保部队忠诚\"。
\"陈主任,我的部队现在最需要的是军事训练。\"林文澜不卑不亢地回应,\"政治教育可以放在晚上进行。\"
陈卓皮笑肉不笑地说:\"林总指挥,委座对这支集团军寄予厚望,可不能只重军事,不重思想啊。\"
两人之间的暗流涌动,很快影响了整个指挥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陈卓在视察部队时,亲眼目睹了官兵们艰苦训练的场景。特别是在看到士兵们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却仍然高呼杀敌口号时,这位政治军官的态度开始转变。
\"文澜兄,\"陈卓在某次会议上突然改口,\"我算是明白委座为什么如此看重你了。这样的部队,确实值得倾注心血。\"
两个原本立场不同的人,在强军报国的共同目标下,竟然找到了默契。陈卓利用自己在军政系统的人脉,为部队争取到了更多资源;而林文澜则专注于军事训练,两人配合日渐默契。
三个月后的校阅场上,焕然一新的第11集团军整齐列队。美式钢盔在阳光下闪耀,新式装备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林文澜站在检阅台上,看着这支倾注心血的部队,心潮澎湃。
\"将士们!\"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有人说我们是在虚张声势,有人说美械部队中看不中用。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第11集团军不仅要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更要成为收复河山的先锋!\"
山呼海啸般的\"誓死报国\"声响彻云霄。
校阅结束后,周志宏送来急电:\"日军第十一军主力向长沙方向移动,第九战区请求支援。\"
林文澜与陈卓对视一眼,知道考验的时刻到了。
\"回电:第11集团军已完成整训,随时听候调遣!\"
长江的波涛在脚下翻滚,林文澜极目远眺。他知道,更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但他已经准备好,这支钢铁雄师也已经准备好。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