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阴风骤起双箭袭核心 临危不乱正气对暗流
东河商贸新城的建设工地上,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塔吊挥舞着巨臂,焊接的火花在阳光下闪烁,工人们吆喝着号子,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工装。主体市场的钢结构骨架已然封顶,庞大的身躯初具规模,昭示着不久的繁华。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顺利的表象之下,两股精心策划的阴风,正从不同的方向,悄无声息地向陈临海和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商贸新城袭来。
第一股阴风,来自工程质量。一个名叫孙老五的小包工头,平日里在工地上承接一些零散的土方和辅助工程,此刻正鬼鬼祟祟地出现在市信访局的接待室里。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里面装着几张模糊不清的、似乎是钢结构焊缝的照片,以及一份措辞夸张、充满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重大安全隐患”等骇人字眼的举报信。信中言之凿凿地指控商贸新城主体市场的钢结构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隐晦地暗示这背后有管委会领导的默许甚至参与。
“领导,您可要为我们老百姓做主啊!”孙老五对着接待人员,一把鼻涕一把泪,表演得极其逼真,“这市场要是塌了,得死多少人啊!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举报的!”
几乎在同一时间,省住建厅、安监局等部门的举报信箱里,也收到了内容相似的匿名信。信件还附带了一些看似专业的“技术分析”,指出某些钢材型号不符合设计要求,某些关键节点的焊接可能存在虚焊等问题。
这些“证据”虽然经不起仔细推敲,但其指向的“公共安全”问题极其敏感,足以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二股阴风,则更为恶毒,直指陈临海个人。一夜之间,网络上突然涌现出大量帖子,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起底东河“明星区长”陈临海的腐败真相》、《美女总裁与年轻区长的权色交易》、《商贸新城背后的巨额利益输送》。
这些帖子编造得有鼻子有眼,声称陈临海在商贸新城的土地出让中,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优质地块“定向”出让给云购网苏晓薇的公司,收受了数千万元的巨额贿赂;在工程发包中,则与之前来考察的江东商人杨总等人勾结,收取高额回扣。
更下作的是,帖子还配上了几张角度刁钻、看起来颇为“亲密”的陈临海与苏晓薇在会谈间隙交谈的照片,暗示两人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
这些谣言如同病毒般在网络上扩散,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被煽动,开始对陈临海和东河商贸新城口诛笔伐。“知人知面不知心”、“又一个腐败分子倒下了”之类的评论充斥屏幕。其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显然背后有专业的网络水军在推波助澜。
“质量门”与“腐败门”几乎同时爆发,如同两枝淬毒的冷箭,精准地射向了陈临海和商贸新城最脆弱的环节——公共安全信任与个人廉洁形象。
风暴骤然降临。
市委、市政府在接到相关举报和看到网络舆情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市纪委、住建局、安监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东河区,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核查。
调查组入驻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池塘,在东河区官场引起了巨大震动。管委会大楼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而紧张。
原本忙碌穿梭的干部们,脚步变得迟疑,交谈的声音也低了许多,眼神中充满了担忧、猜疑和观望。一些原本就与陈临海若即若离的干部,开始刻意保持距离。
项目的推进速度明显放缓,部分合作商家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语气中充满了不安。
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在管委会上空,也重重地压在了陈临海的肩上。
调查组首先约谈了陈临海。在区纪委的谈话室里,气氛严肃。调查组的负责人,一位面容严肃的市纪委副书记,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网络举报和孙老五指控的核心问题。
陈临海穿着平常那件半旧的夹克,脸色有些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清澈和平静。他没有丝毫的慌乱,更没有急于辩解。他只是平静地听着,然后坦然地说道:“各位领导,关于工程质量问题,我可以用我的党性和人格担保,管委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所有环节都严格把关。我欢迎并恳请调查组,对主体市场钢结构工程进行最严格、最全面的检测,可以邀请国内任何一家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如果查实有任何质量问题,我陈临海承担一切责任!”
他的语气笃定,目光坦诚,让调查组的成员们心中微微一动。
“至于网络上的那些所谓举报,”陈临海继续说道,嘴角甚至带着一丝嘲讽,“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恶意诽谤和中伤。关于土地出让和工程发包,所有的决策过程、合同文本、政策依据,管委会都有完整、透明的档案记录,随时可供查阅。我本人也愿意接受组织最严格的审查。在这里,我正式向区委和调查组提出申请,在调查期间,暂停我管委会主任的职务,以配合调查,澄清事实!”
这一招“以退为进”,看似将自己置于极其被动的位置,实则展现了极大的自信和坦荡,反而让调查组感受到了他的底气。
与此同时,在陈临海的授意下,王建业带领办公室人员,连夜加班,将商贸新城项目自启动以来,所有的招商政策、土地出让公告、中标结果、合同文本(隐去商业机密部分)、会议纪要、资金使用情况等,分门别类,整理成册,不仅在管委会内部公示栏张贴,更在管委会官方网站上开辟了“商贸新城阳光政务”专栏,将所有非涉密信息全部上网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这一举动,如同在浑浊的舆论泥潭中投入了一颗明矾,虽然暂时还不能完全澄清,但至少让许多理性的人看到了管委会的态度和底气。
而身处风暴眼的另一位当事人苏晓薇,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给陈临海发来了一条简讯:“清者自清。我已暂离东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需云购网出具任何说明,随时联系。”
她的处理方式冷静而专业,既保护了自己,也避免了给陈临海增添更多的困扰。但她的离开,在外界看来,似乎又坐实了某些谣言,让形势变得更加微妙。
就在陈临海陷入内外交困、承受着巨大压力之时,在区委大楼的另一间办公室里,始作俑者们正品尝着“初战告捷”的快意。
“哼!我看他陈临海这次还怎么嚣张!”钱卫东难掩得意之色,在王猛的办公室里压低声音说道,“调查组一来,项目一停,光是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他!就算最后查不出什么问题,这拖上几个月,黄花菜都凉了!到时候谁还相信他这个‘腐败分子’搞的项目?”
王猛则显得更为老谋深算,他慢悠悠地品着茶,眼中闪烁着阴冷的光:“这才只是开始。要让他彻底翻不了身,光靠这些还不够。要持续给他施加压力,让舆论发酵,让上面的人对他失去耐心和信任……” 他已经在谋划着下一步更狠毒的棋。
面对汹涌的暗流和滔天的巨浪,陈临海如同激流中的礁石,看似孤立无援,但他心中那盏名为“正义”与“信念”的明灯,却从未熄灭。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攻击,更是对东河区改革发展事业的阻击。他必须挺住,必须找到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