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立刻唱起了改编版跑调歌:“捡垃圾呀捡垃圾,海洋小鱼笑嘻嘻~发光细菌来帮忙,环境变好真开心~”
【哈哈哈哈毛豆的跑调歌太应景了!明天捡垃圾就循环播放!】
【我已经报名社区捡垃圾小队了,明天带着孩子一起去,让他亲眼看看垃圾对河流的伤害!】
【秦小姐太会了!用影像打动人心,用行动带动大家,这才是真正的环境教育!】
小陈看着热闹的弹幕,笑着对秦翡说:“你看,不用喊口号,不用讲大道理,大家自然就行动起来了——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啊!”
秦翡望着全息影像里重新变美的海洋,嘴角弯起:“不是我厉害,是大家心里都有善良——谁也不想看到小鱼疼,不想看到河流脏。”
第二天一早,实验室的墙面就被贴得满满当当。
五颜六色的纸张像一片彩虹海洋——有小学生画的“干净的海洋”,发光细菌被画成小星星,海龟咧着嘴笑;有社区志愿者的合影,几个人戴着手套,手里的垃圾袋鼓得像小山;还有上班族拍的垃圾分类日常,厨房垃圾桶上贴着歪歪扭扭的手写标签:“塑料瓶进这里,鱼不疼”。
“秦小姐!你快看平板!”小陈举着设备冲进实验室,语气激动得像中了奖。
“昨晚直播后,网友的环保行动反馈已经1200多条了!”
“小阳那个学生,不仅自己换了布袋,还在学校发起‘不扔垃圾挑战’,现在全校都在参与!”
毛豆的机械臂伸过来,戳了戳平板屏幕上的照片:“这个小朋友手里的垃圾袋好大!里面全是塑料瓶。”
“是给细菌宝宝的‘食物’吗?”
“哈哈哈哈毛豆你这脑回路绝了!”小陈笑得直拍大腿,“人家是捡垃圾,不是给细菌送外卖!”
“不过说真的,有个社区组织50多个人去河边捡垃圾,三大袋塑料瓶,够细菌‘吃’好久了!”
秦翡的目光停在墙上一幅画上——是小远的作品:蓝色的河流里,发光细菌在游动,岸边的小朋友手里的网兜里装着塑料瓶,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小细菌帮鱼治病,我们帮小细菌捡垃圾”。
“张老师说,小远现在是班级‘环保小卫士’,每天追着同学监督垃圾分类。”小陈补充道。
“还有个叫老郑的上班族,说他昨天扔垃圾时,特意把塑料瓶和废纸分开,还捡了路边两个饮料瓶——他说一想到海龟被缠住的样子,就忍不住多做一点。”
张老师的连麦突然弹到大屏幕,镜头里学生们围坐在桌前,手里拿着彩笔涂涂画画,小远举着自己的画站起来:“秦姐姐!你看我画的河!”
“以后我要像你一样,用细菌帮所有河变干净!”
“不用做大事呀。”秦翡对着镜头笑了笑,声音温柔,“不乱扔垃圾,捡身边的垃圾,把塑料瓶放进可回收桶,就是在帮海洋、帮河流。”
“记住‘鱼会疼’,就不会让它们疼,这样就够了。”
“说得好!”门口传来脚步声,国家环保部的王主任带着两个工作人员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秦研究员,我们是来跟你同步好消息的——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城市的环保部门,主动联系我们要全息电影的授权,想在社区、公园循环播放!”
“王主任?您怎么来了?”小陈赶紧搬了把椅子,“快坐!刚好让您看看网友的反馈,比我们之前做的所有宣传都管用!”
王主任坐下后,翻看着墙上的反馈,忍不住点头:“之前我们花大价钱做环保宣传片,播了半年没什么效果,罚款也只能管一时。”
“你这全息电影一播,大家主动行动起来了,这才是真·环保教育!”
“不过我听说,有个菜市场的商家还是乱扔垃圾。”工作人员小李突然说,“昨天志愿者去沟通,商家还说‘我扔了十几年了,习惯了,你们管不着’——这可怎么办?”
“这简单!”小陈立刻支招,“把全息电影带到菜市场播放,让商家看看海龟被缠的样子,再让他们看看护城河里的小鱼苗。”
“保证他们不好意思再扔!”
“我觉得可行。”秦翡指着平板上的一张照片,“这个社区就是这么做的,商家看完成都主动买了分类垃圾桶,还加入了捡垃圾小队。”
王主任眼睛一亮:“好!我们现在就安排,让全息电影进菜市场、进写字楼、进养老院!”
“对了,我们还想和你合作,把《投菌实操手册》简化成‘家庭环保小实验’,让小朋友在家就能观察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更直观理解环保!”
“我已经准备好了!”秦翡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打印纸,“里面有‘面包屑分解实验’‘垃圾分类小技巧’,还有毛豆画的细菌表情包,小朋友肯定喜欢。”
这时,林晚的连麦弹进来,镜头里她正和志愿者们在河边捡垃圾,身后跟着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秦翡!王主任!告诉你们个好消息!”
“刚才有个之前乱扔垃圾的大叔,看我们捡得辛苦,主动加入进来了!还说‘以后再也不乱扔了,不然对不起这些小鱼’!”
“你看!”王主任笑着拍了拍桌子,“这就是认知改变的力量!秦研究员,后续的推广我们环保部门全力支持,人员、场地、设备都由我们来协调,你只管提供技术支持就行!”
毛豆突然唱起了跑调改编歌:“捡垃圾呀捡垃圾,商家大叔也参与~细菌宝宝笑哈哈,河流干净真开心~”
“哈哈哈哈毛豆你这歌越来越上头了!”小陈跟着哼起来,“我看以后环保宣传就用这首歌当主题曲,保证比那些严肃的口号管用!”
秦翡看着满屋子热热闹闹的人,又看了看墙上的反馈,嘴角弯起:“不是我厉害,是大家心里都有善良。只要让他们‘看见’,就会有人愿意动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