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国没去那些挂着大牌子的研究所,
第一站直接奔了京城798厂。
这地方是共和国电子工业的心窝子,
市面上能见着的电子管、晶体管,
十有八九都从这儿的生产线上下来。
“烽火计划”的根子在硬件,硬件的根子在元器件。
连砖瓦都烧不好,手里图纸画得再天花乱坠也盖不起楼。
林卫国在798厂厂长和总工程师的陪同下,一脚踏进生产车间。
一股子电子元件特有的,带着点东西烧糊的味儿就冲进鼻子。
车间里全是女工,穿着白大褂,一个个坐在显微镜前头,
跟绣花似的焊着那些比米粒还小的晶体管。
林卫国随手拿起一个刚下线的“3Ax31”锗晶体管,放在手心打量。
这已经是国内能批量生产的,性能最好的高频管子。
“林总师,您瞧瞧,咱们这工艺放眼全国那都是头一份!”
厂长跟在旁边,话里透着一股藏不住的骄傲。
“头一份?”
林卫国摇摇头,一盆凉水直接浇下来,
“这东西在我那个新项目里,连当个最普通的开关管都不够格。”
厂长和总工程师脸上的笑一下就僵住。
“林总师,您……您这话,是不是有点……”
“我没开玩笑。”林卫国把手里的晶体管搁下,
“我要的是另一种全新的晶体管。”
他从上衣口袋摸出一张叠好的纸摊开,
上面是他手画的晶体管结构图。
“我管它叫‘高速开关二极管’。它不要求放大多少倍,
就一个字,快。开关时间,我需要做到纳秒级。”
“纳秒?”
厂长和总工程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俩人都懵了,这单位压根就没听过。
“一秒的十亿分之一。”林卫国解释,
“我的频率合成器要在微秒级的时间里换频道,
里头的控制电路就得有纳秒级的反应。”
“不可能!”总工程师想都没想就喊出来,
“我们现在最好的管子开关时间都论毫秒算!
纳秒……那比我们快了一百万倍!
全世界就没听说过有这种东西!”
“全世界没有,不代表我们不能有。”
林卫国的调子很平,话里的分量却砸得人心里发颤。
“你们看,”他指着图纸,
“不用搞复杂的pNp或者NpN结构,
一个简单的pN结就行。”
“要命的地方在材料和工艺。
不能再用老掉牙的扩散法做pN结,
那玩意儿太慢,结电容也大得离谱。”
“我们用‘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
这词儿跟天书似的又把俩人砸晕。
“说白了就是把硼或者磷这些杂质,先弄成带电的离子,
然后在高压电场里给它们使劲儿加速,
跟子弹一样,‘打’进硅片里。”
“这么做出来的pN结,结面又陡又干净,
结电容小到可以忽略,开关速度不就上去了?”
林卫国用最简单的话,
讲了一项能把整个半导体行业底裤都扒下来的技术。
798厂的厂长和总工程师,听得嘴巴越张越大。
他俩感觉自己跟林卫国之间差的不是技术是差了一个时代。
“林总师,您说的这个……‘离子注入’,那得要啥样的设备?”
厂长说话都带上小心。
“设备,也得我们自己造。”
林卫国好像早就猜到他要问这个,
又从另一个口袋摸出厚厚一叠图纸。
“这是台简易‘离子注入机’的设计图。
关键就三样:离子源、加速电场、偏转磁场。”
“离子源,拿咱们现成的高频等离子体发生器就能改。
加速电场就是个高压倍压电路。偏转磁场,用电磁铁。”
“这些东西咱们厂里都有。
把它们凑一块就是一台能用的离子注入机。”
看着那叠连螺丝钉规格都标得清清楚楚的图纸
,厂长和总工程师那点脾气全没了。
这年轻人哪是来商量的,他这是来下命令的。
你照着办,剩下的交给老天爷。不,剩下的就成了。
“好!林总师!我们干!”厂长牙一咬,把桌子一拍,
“我把全厂最好的技术员、手艺最绝的老师傅全给您拉过来!
不吃不喝也把这台‘神仙机器’给您攒出来!”
接下来一个月,林卫国差不多就长在798厂。
他亲自带了个攻关小组,从一堆破铜烂铁开始,
搭那台简陋的离子注入机。
没超高真空环境,他们就拿好几个真空泵连一块儿抽,
后头再加个液氮冷阱,硬是把真空度抽到能用的地步。
没高精度的高压电源,他们就用几十个变压器和整流管,
搭了个傻大黑粗,但输出稳得吓人的倍压电路。
每个零件,每个焊点,林卫国都亲自过眼。
他那双眼睛,比什么仪器都毒。
哪个焊点不牢,哪个螺丝松了半圈,
都别想从他眼皮子底下溜过去。
一个月后。
那台看起来跟科学怪人实验室里拼出来的,
浑身缠满管道和电线的“怪物”,
第一次成功喷出蓝紫色的离子束。
整个车间,欢呼声跟打雷一样。
又过半个月。
第一批用“离子注入”工艺做出来的
“高速开关二极管”样品放在示波器上测试。
一条近乎完美的纳秒级的开关曲线,出现在屏幕上。
798厂的总工程师,
一个五十多岁搞了一辈子电子管的老专家,
捧着那个比指甲盖还小的二极管,眼泪哗哗往下淌。
“新时代……一个属于咱们自己的新时代开始了!”
核心元器件一突破,
“烽火计划”的进度条猛地往前窜了一大截。
京城另一头,负责攒整机的通讯技术研究所里,
李部长也领着他手下那帮人跟疯了似的连轴转。
他们就照着林卫国给的图纸,
一块电路板一块电路板地搭“烽火一号”的样机。
林卫国这设计全是这个时代的人看不懂的“模块化”思路。
整个电台分成好几个能单独测试、单独更换的“模块”:
高频接收、频率合成、逻辑控制、功率放大……
这种设计把生产和维修的麻烦一下就砍掉一大半。
“老李,你来看林总师设计的这个逻辑控制模块。”
研究所的总工指着一块插满各种门电路的板子,嘴都合不拢,
“太漂亮了!就用最简单的与非门,
他愣是搭出这么复杂的伪随机序列发生器!
我偷偷算过,这套序列要跑完一个循环得几百年!
敌人想破?下辈子吧!”
“是啊。”李部长心里全是感慨,“我感觉咱们这不是在造电台,
是林总师拽着咱们的脖领子,提前去未来看了两眼。”
两个月后。
第一台“烽火一号”样机总算在实验室里组装完毕。
它跟部队现役的81式电台一比,显得又小又精致。
外壳是硬邦邦的铝合金,
面板上没了过去那些乱七八糟的调谐钮,
就几个简单的波段开关和一个数字显示的频道器。
“准备测试!”
李部长亲自坐到测试台前戴上耳机。
对面是另一台一模一样的样机。
“开机!同步信号对时!”
两台电台的电源打开,面板上的灯亮起来。
它们通过一根专用的线缆,进行了一次微秒级的时间同步。
“对时完成!断开同步电缆!进入跳频通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