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四月,江南已是草长莺飞、绿意盎然,京城的农桑司试验田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时节。暖风吹过,田埂上的野草长势喜人,试验田里的各类作物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透着旺盛的生命力。苏清鸢带着萧承泽与萧承月来到农桑司巡查,此行的重点是查看新培育成功的“早熟水稻”——这是农桑司历时三年,结合南方气候特点改良的优良品种,承载着让百姓“多收粮、稳吃饭”的期盼,也是让孩子们见证“粮食为邦本”的生动课堂。
农桑司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的石碑上刻着“劝课农桑,以安百姓”八个大字,这是苏清鸢当年亲自题写的司训。农桑司少卿李大人早已带着一众官员和农技人员在门口等候,见到苏清鸢一行,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李谦,率农桑司全体属员,恭迎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公主殿下!”
“李大人免礼。”苏清鸢温和地抬手,“今日我们是来看看新培育的早熟水稻,不必多礼,直接带我们去试验田吧。”
“遵旨!”李大人直起身,侧身引路,“娘娘,殿下,公主,这早熟水稻就种在东边的试验田,目前长势良好,再过一个月就能抽穗了。”
沿着青砖铺就的小路往前走,两侧是划分整齐的试验田,田里种着不同品种的作物:有叶片宽大的玉米,有秆子挺拔的高粱,还有一簇簇饱满的大豆。农技人员们正在田间忙碌,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施肥,有的在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每个人都神情专注。
萧承泽好奇地看着田间的作物,时不时停下来询问:“李大人,这玉米和我们在燕云看到的一样吗?是不是也是高产作物?”
李大人笑着回答:“太子殿下,这是农桑司新改良的甜玉米品种,不仅产量高,口感也更好,适合鲜食,也能磨成粉制作糕点。我们计划今年在京城周边推广,让百姓多一种粮食选择。”
说话间,众人来到了东边的试验田。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稻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田里,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随风起伏。稻苗长得粗壮挺拔,叶片翠绿鲜亮,透着勃勃生机。与普通水稻相比,这种早熟水稻的株型更紧凑,分蘖能力更强,每一株稻苗上都已经长出了不少分枝。
“娘娘,殿下,公主,您看,这就是我们新培育的早熟水稻。”李大人指着田里的稻苗,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这种水稻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周期短,比普通水稻早熟一个月。普通水稻需要四个月才能成熟收割,而这种早熟水稻三个月就能成熟。这样一来,在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一年就能种两季,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萧承泽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碰了一下稻苗的叶片,指尖传来湿润的触感。“李大人,这种水稻为什么能早熟一个月?它的产量和普通水稻相比怎么样?”
李大人解释道:“太子殿下,这是我们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来的。我们选取了南方的早熟稻种和北方的高产稻种进行杂交,经过多次试验,才培育出这种既早熟又高产的水稻品种。它的产量比普通水稻能提高三成,而且抗病性强,耐旱耐涝,尤其适合南方夏季多洪涝的地区种植。往年南方夏季遇到洪涝,很多水稻都会被淹,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这种早熟水稻能提前一个月成熟,正好能避开夏季的洪涝期,保证粮食收成。”
萧承泽点点头,眼中满是欣喜:“太好了!有了这种早熟水稻,南方百姓就能收获更多的粮食,就算遇到洪涝灾害,也不用怕饿肚子了。”他转头对苏清鸢说道:“母亲,就像我们在燕云看到的,百姓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安心生活,国家才能安定。这种早熟水稻推广开来,一定能让更多百姓受益,让国家的粮食储备更充足。”
“泽儿说得对。”苏清鸢赞许地说道,“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的根基。农桑司的官员和农技人员们花费三年时间培育这种早熟水稻,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多收粮、收好粮,让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每一株稻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每一次品种改良,都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安稳。”
李大人补充道:“娘娘说得是。我们已经在南方的几个州府进行了小规模试种,效果非常好。当地百姓反响热烈,都盼着能尽快推广这种早熟水稻。今年秋收后,我们就会大量培育种子,明年在南方全面推广,预计能让南方的粮食总产量提高两成以上。”
萧承月对水稻种植兴趣不大,却被不远处的种子仓库吸引了。种子仓库是一座青砖瓦房,门口挂着“种子储备库”的木牌,门口有专人看守。萧承月拉了拉苏清鸢的衣袖,小声说道:“母亲,我想去看看种子仓库,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
苏清鸢笑着点头:“好啊,你跟着李大人的下属去看看吧,注意不要乱动里面的种子。”
一位负责种子管理的官员连忙上前,带着萧承月走进了种子仓库。仓库里宽敞明亮,通风良好,一排排货架整齐地排列着,货架上摆满了贴着标签的布袋,里面装着不同品种的种子。有水稻种子、小麦种子、玉米种子、大豆种子,还有各种蔬菜种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公主殿下,这些都是农桑司培育的优良种子,我们按照作物种类和品种分类存放,每一袋种子都贴有标签,注明了品种、产地和培育时间。”官员耐心地介绍道,“这些种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检验的,发芽率高、产量高、抗病性强,是我们推广种植的核心种子。”
萧承月看着货架上整齐排列的种子,眼中满是好奇。她走到货架前,轻轻拿起一袋水稻种子,打开袋子,里面是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稻种。“这些种子就是用来种出早熟水稻的吗?”
“回公主殿下,是的。”官员回答道,“这袋就是早熟水稻的种子,我们已经培育了足够的数量,为明年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萧承月放下水稻种子,又拿起一袋玉米种子,仔细看了看标签上的文字。她发现有些种子的标签已经有些磨损,还有几袋种子摆放得不够整齐。于是,她说道:“官员大哥,我来帮你整理一下种子吧,把标签磨损的换下来,把摆放不整齐的摆好,这样以后取用也方便。”
官员连忙说道:“公主殿下,这怎么敢劳烦您?还是让属下来吧。”
“没关系,我想亲手整理。”萧承月说道,“这些种子是百姓的希望,只有保管好它们,才能让百姓种出好庄稼,收获更多的粮食。一定要保管好,不能弄混了,也不能让它们受潮发霉。”
说完,萧承月就开始动手整理种子。她先把标签磨损的种子袋挑出来,让官员重新制作标签贴上;然后把不同品种的种子分开摆放,确保分类清晰;最后把货架上的种子袋一个个摆整齐,让整个仓库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她的动作虽然稚嫩,但非常认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官员看着公主殿下认真的样子,心中满是感动。他没想到,一位金枝玉叶的公主,竟然如此重视这些种子,如此体恤百姓的不易。
与此同时,苏清鸢和萧承泽正在田间与农技人员交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技人员说道:“娘娘,太子殿下,这早熟水稻能培育成功,真是不容易啊。我们团队的几个人,三年来几乎天天泡在试验田里,观察稻种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进行杂交试验,失败了无数次,才终于培育出这个优良品种。现在看到它长势这么好,我们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萧承泽问道:“老爷爷,培育种子是不是很难?需要很多知识和耐心?”
老农技人员笑着回答:“太子殿下,培育种子确实不容易,不仅需要丰富的农业知识,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有时候,一个品种的培育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病虫害、气候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试验失败。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能有更好的种子,种出更多的粮食,过上更好的生活。”
萧承泽点点头,说道:“老爷爷,你们真伟大。你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为百姓带来了希望。将来我做了君主,一定要重视农业,大力支持农桑司的工作,为你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你们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让百姓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裕。”
苏清鸢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她说道:“泽儿说得对。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桑是百姓的生计。将来治理国家,一定要把农桑放在心上,重视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负担,让百姓能安心种地,放心收获。只有粮食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试验田里,稻苗显得更加翠绿鲜亮。萧承月也整理完了种子仓库,从里面走了出来。她的额头上带着淡淡的汗珠,脸上却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母亲,哥哥,我已经把种子都整理好了,标签也换了新的,这样以后就不会弄混了。”
苏清鸢走过去,为女儿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柔声说道:“月丫头真棒。你做得很对,这些种子是百姓的希望,只有好好保管,才能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像治理国家,只有把百姓的希望放在心上,才能让国家越来越繁荣。”
萧承月点点头,说道:“母亲,我明白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种子的培育方法,将来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我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农人和农技人员的辛劳。”
李大人看着两位皇嗣的表现,心中满是感慨。他躬身说道:“娘娘,太子殿下和公主殿下如此体恤百姓、重视农桑,真是大靖百姓的福气。有二位殿下在,将来大靖的农业一定能蓬勃发展,百姓的生活一定能越来越好。”
苏清鸢笑着说道:“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农桑司的官员和农技人员们辛苦了,你们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付出了太多。朝廷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农桑司的工作,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推广更多的先进农业技术,让大靖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临近中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农桑司。坐在回程的马车上,孩子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
“哥哥,你说这早熟水稻明年推广后,南方百姓能多收多少粮食?”萧承月问道。
萧承泽想了想,说道:“李大人说能提高三成产量,一年还能种两季,应该能多收很多粮食。到时候,南方百姓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把多余的粮食运到北方,让北方的百姓也能吃到更多的大米。”
“太好了!”萧承月开心地说道,“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就都能有足够的粮食吃,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苏清鸢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道:“孩子们,你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国家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粮食是江山的根基,守住粮食,就是守住百姓的安稳,守住国家的太平。将来你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记住‘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始终把农桑放在重要位置,重视粮食生产,珍惜粮食资源,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让大靖的江山永远稳固。”
萧承泽和萧承月重重地点点头,将母亲的话深深记在了心里。他们知道,今天的农桑司之行,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粮食的力量,明白了农业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始终坚守“以农为本、以民为念”的初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好大靖的粮食安全,守护好百姓的幸福生活。
回到皇宫,萧玦听苏清鸢讲述了孩子们在农桑司的表现,欣慰地说道:“清鸢,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感悟,真是太好了。农桑是国家的根本,粮食是百姓的命脉。让他们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将来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体恤百姓。”
苏清鸢笑着说道:“是啊,泽儿已经懂得了要支持农业技术研发,月丫头也知道了要珍惜种子、爱护粮食。这都是他们成长的表现。”
萧玦点点头,说道:“以后要多带孩子们去农桑司、去田间地头走走,让他们多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多感受粮食的珍贵。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才能真正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景和六年四月的农桑司巡查之旅,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它让孩子们见证了粮食的力量,明白了农业的重要性,更坚定了他们“以农为本、体恤百姓”的信念。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颗“重视农桑、珍惜粮食”的种子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始终坚守“为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初心,成为合格的国家继承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续写大靖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