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春,南京皇宫,乾清宫暖阁。
一面巨大的、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皇宋中兴全图》,赫然悬挂于正中。
崇祯皇帝身着常服,负手而立,目光深邃地在那幅地图上游走。
身旁,新任枢密使岳飞、副使韩世忠、工部尚书赵鼎等人肃手侍立。
此刻的大宋,版图之辽阔,已是南渡以来之最,甚至超过了北宋极盛之时。
随着金国的覆灭和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加上辽东故地的归附,大宋的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北: 越过燕山,直抵大兴安岭南麓及阴山脚下,与那茫茫草原上正在崛起的蒙古诸部隔山相望。
极南: 尽收岭南,越过琼州海峡,直抵天涯海角,与交趾(大越国)以崇山峻岭为界。
极东: 濒临浩瀚沧海,登州、泉州、明州各大港口如珍珠般镶嵌在蜿蜒的海岸线上,万帆竞发。
极西: 收复陕北,重控河套部分区域,扼守河西走廊东端,兵锋直指西夏与吐蕃诸部。
“岳卿。”崇祯忽然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
“臣在。”岳飞跨出一步。
崇祯伸出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淡淡地问道:“你觉得,我大宋现在的版图,大吗?”
岳飞抬头,看着那片已经囊括了宋、辽、金三朝精华的疆域,诚恳地说道:“回陛下,自唐末乱世以来,华夏分崩离析,太祖、太宗虽有恢复之志,然终未能尽全功。”
“如今陛下扫平胡虏,混一宇内,疆域之广,实乃三百年未有之盛况,臣以为,很大!”
“很大?”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苦笑,摇了摇头,“不,在朕看来,还不够大,甚至可以说,还是太小了。”
众臣闻言,心中皆是一震,如此疆域,陛下竟然还嫌小?
崇祯的思绪穿透了眼前的地图,想起了前世的大明,那个“远迈汉唐”、天子守国门的铁血王朝。
大明全盛时,北进沙漠,设立奴儿干都司控制黑龙江流域;南征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西纳吐鲁番,威加海内。
相比之下,如今的大宋虽然灭了金,但西夏尚存,大理未收,西域丝绸之路仍被阻断,北方的草原更是巨大的隐患。
“朕告诉你们,”崇祯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众人,“现在的版图,看似辽阔,实则危机四伏,西有西夏,据河西之险,南有大理、交趾,虽称臣纳贡,实则独立一方,北面那无尽的草原,更是藏着比女真更具威胁的部落。”
“朕要的,不是偏安一隅的富贵,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真正大一统!”
崇祯猛地一挥袖子,手指重重地敲击在地图的西部和北部:“朕的有生之年,要收复西夏,打通西域,让大宋的旌旗插遍天山南北!朕要彻底解决北方草原的千年边患,让漠北再无王庭!朕要让这大宋的版图,比汉唐更广,比日月所照更远!”
这番豪言壮语,如同惊雷一般在暖阁内炸响。
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听得热血沸腾,眼中燃起了熊熊战意。
原本以为灭金之后便是刀枪入库,没想到陛下竟有如此吞吐天下的雄心!
“陛下剑锋所指,臣等万死不辞!”岳飞激动地拜倒在地。
崇祯扶起岳飞,目光逐渐变得冷静:“要开疆拓土,光有热血是不够的,灭金之战,朕复盘良久,之所以能胜得如此干脆,非我军士卒比金人勇猛十倍,实赖一物之威。”
赵鼎心思通透,立刻接话道:“陛下所言,可是火器?”
“正是!”崇祯点头道,“金人骑射,天下无双,若不论火器,单以冷兵器野战,即便有岳家军这等精锐,胜负也不过五五之数,且伤亡必重。”
“然朕引入新式火药、震天雷及火铳改进之法,两军对垒,金人未至百步,已死伤大半,战马受惊,阵型大乱,此非人力可挡。”
终明一朝,历代皇帝都极度重视火器,成祖朱棣组建神机营,那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
到了明末,虽然国势衰微,但红夷大炮依然是抗击后金的利器。
既然穿越到了宋朝,崇祯就绝不能让大宋重走“弓马骑射”的老路,必须要发展超越时代的火器,让大宋少走几百年弯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崇祯坐回龙椅,目光扫视全场,语气变得异常坚定:“朕决定,要在全军范围内,推行火器化改革!这不仅仅是增加几门炮、几杆枪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我大宋军队的作战方式!”
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份早已拟好的诏书,递给康履宣读。
这不仅是一份诏书,更是一份足以改变世界军事史的纲领性文件:
火器普及率: 凡大宋经制之师,每营之中,火铳兵不得低于三成。
综合装备率: 算上火炮、震天雷、火箭等重型及投掷类火器,全营的火器装备率,必须达到五成以上!
战术革新: 废除单纯的步兵方阵,演练“步、炮、骑”协同战术,以火器远程杀伤,长枪步兵结阵防守,骑兵两翼包抄收割。
“五……五成?”
即便是一向沉稳的韩世忠,此刻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陛下,这……这得要多少银子?多少工匠?目前的军器监,恐怕日夜不休,十年也造不出来啊!”
大宋虽富,但火器制造工艺繁杂,成本高昂,且极易炸膛,维护困难。
要让半数士兵都用上火器,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朕知道难,所以朕要改制。”崇祯显然早有准备。
“即日起,撤销原本隶属于工部和少府的零散作坊,由枢密院牵头,在全国各行省,设立军器局!”
崇祯站起身,走到赵鼎面前:“赵卿。”
“老臣在。”赵鼎躬身。
“这些年,你在工部尚书任上,力排众议,支持朕改良火药,推广新式战船,功不可没,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崇祯拍了拍赵鼎的肩膀:“朕今日,擢升你为中书省右丞相,总领国家财政,你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朕把钱袋子看好了,全力支持军器局的建设!”
赵鼎激动得胡须颤抖,不仅是因为升官,更是因为皇帝对自己实干精神的认可。
在重文轻武的大宋,因为搞军工而拜相,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老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
崇祯又转过头,看向站在末尾的一个身材瘦削、满手老茧的中年官员。
“陈规。”
那人浑身一震,慌忙出列跪倒:“微臣工部侍郎陈规,叩见陛下。”
崇祯看着这位历史上着名的火器专家、世界上第一根管形火器(长竹杆火枪)的发明者,眼中满是欣赏。
“陈爱卿,你的那篇《守城录》,朕读过了,写得好!关于火炮射角与火药配比的论述,深得朕心。”
崇祯亲自走下丹陛,将陈规扶起:“朕今日特简你为工部尚书,并兼任枢密院军器总监,这天下的工匠,朕都交给你管,天下的军器局,都由你来建!朕不管你用什么法子,哪怕是用钱堆,你也得给朕把那‘五成’的火器装备率,堆出来!”
陈规热泪盈眶。
他一生钻研奇技淫巧,常被士大夫轻视,如今却被天子如此重用,引为肱股。
“陛下!臣……臣愿肝脑涂地!若造不出利器,臣提头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