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夔北街道,滨江路沿岸的老房子像被时光浸过的旧画 —— 墙面上的藤蔓爬得老高,把青砖遮得只剩零星边角;张大爷家门口的石榴树结着青涩果子,树桠上还挂着去年的红灯笼,风吹过,灯笼晃悠着,带着老街区特有的慵懒。可这份宁静,在拆迁公告贴出的那天,被彻底撕碎了。
公告栏前围满了人,李大哥挤在最前面,手指戳着 “补偿标准 50 万” 那行字,声音像炸雷:“50 万?现在县城新房 8000 块一平米,50 万连个 60 平米的两居室都买不起!我家四口人,上有瘫痪的老母亲,下有读高中的儿子,你让我们搬去桥洞住?”
旁边的张大爷扶着树干,气得手都抖了,他指着公告上的 “滨江路扩建项目” 字样,眼泪差点掉下来:“我在这房子里住了 40 年,我老伴走的时候,就躺在里屋的炕上!现在你们要拆了它,是要把我老伴的念想也拆了吗?我不搬!死也不搬!”
几个年轻居民也跟着附和:“补偿款太低了!我们不搬!”“凭啥说拆就拆,问过我们的意见吗?” 人群越聚越多,有人开始拍公告栏,有人对着赶来的街道干部嚷嚷,原本安静的老街区,瞬间变成了火药桶。
消息传回街道办,会议室的空气像凝了冰。负责拆迁的副主任赵刚把补偿方案往桌上一摔,声音透着急躁:“这些人就是漫天要价!按县里规定,50 万已经是最高补偿标准,他们还不满足,分明是故意拖项目进度!”
他指着墙上的工期表,红笔圈着 “三个月竣工” 的字样:“县里催得紧,下周就要进场施工,再耗下去,我们都得被问责!依我看,直接下强制拆迁通知书,按规定走程序,看他们搬不搬!”
“赵主任,强拆能解决问题吗?” 季秋水皱着眉,指尖轻轻敲着桌面,“昨天我去老街区,看到李大哥家的老母亲躺在炕上,屋里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张大爷的屋里,还挂着他老伴的遗像,桌上摆着刚摘的石榴 —— 他们不是故意要闹,是真的有难处,真的舍不得。”
“季书记,您就是太心软了!” 赵刚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拆迁哪有不闹的?你今天帮李大哥提高补偿,明天王大姐就会要更多;你今天安慰张大爷,明天陈大妈就会躺到推土机前!这样下去,项目永远也推进不了!”
“那也不能用强拆把民心拆没了!” 季秋水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是基层干部,不是拆迁机器。老百姓把房子当命根,我们得先接住他们的情绪,再解决他们的难题。从明天起,我带队逐户走访,你跟我一起去,亲眼看看他们的难处。”
赵刚别过脸,闷哼一声:“我倒要看看,您这‘柔性办法’,能不能比强拆管用。”
为此,季秋水召集班子成员,努力以柔性攻坚的 “精准服务”来化解冲突。
(一)补偿款不足?协调调整 + 保障住房(情绪冲突细化)
第二天一早,季秋水带着赵刚和社区主任,刚走到李大哥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摔东西的声音。“50 万!50 万够干啥!你们这是逼死人!” 李大哥的吼声隔着门板都能听见,接着是他妻子的哭声:“孩子下个月要交学费,妈还得买药,这房子拆了,我们一家子去哪住啊……”
季秋水轻轻敲门,好半天才有人来开。李大哥红着眼眶,看见穿制服的赵刚,火气又上来了:“是不是来下强制拆迁通知书的?告诉你,我妈还在炕上躺着,你们要是敢拆,我就跟你们拼了!”
赵刚刚想开口,季秋水连忙拉住他,笑着走进屋:“李大哥,我们不是来逼你搬迁的,是来跟你商量的。你看,这是你家的情况登记表,四口人,老母亲瘫痪在床,孩子读高中,我们都记下来了。”
她坐在炕边的小板凳上,看着炕上插着输液管的老人,声音放得更柔:“你担心补偿款不够买房,我们跟开发商谈了,考虑到你家的特殊情况,补偿款可以提高到 65 万;另外,我们帮你申请了保障性住房,就在县医院旁边,单价 4500 元一平米,80 平米的三居室,总价才 36 万,剩下的钱还能装修。”
李大哥愣住了,手里的搪瓷杯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季书记,您说的是真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很难,我之前去问过,说要等好几年……”
“我们已经跟县住建局沟通好了,你家符合‘特殊困难家庭’条件,一周内就能审批下来。” 季秋水递上准备好的申请材料,“而且保障性住房离县医院近,你妈看病方便;离孩子的学校也近,上下学不用接送。”
李大哥的妻子擦干眼泪,拿起材料翻了翻,声音带着颤抖:“季书记,我们…… 我们之前还跟您吵,您别往心里去。”
“我怎么会往心里去?” 季秋水笑着说,“你们有难处,跟我吵,说明你们信任我,愿意跟我说实话。”
一旁的赵刚看着这一幕,脸上有些发烫 —— 他之前总觉得拆迁户是 “故意闹事”,却没看见他们背后的难处。
(二)舍不得老房?就近找房 + 优惠协调(情感冲突细化)
解决了李大哥的问题,季秋水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张大爷家。刚进门,就看见张大爷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摸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那是他和老伴结婚时的合影,背景就是这棵老槐树。
“张大爷,我们来看您了。” 季秋水轻声说。
张大爷没抬头,声音透着沙哑:“是不是来劝我搬的?我不搬,这房子里有我老伴的影子,我搬走了,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季秋水走到他身边,看着照片上笑盈盈的阿姨,轻声说:“阿姨要是还在,肯定希望您住得舒心。您这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阿姨看了也会心疼。我们在和平社区找到了一套房子,也是带院子的,离这儿走路只要 10 分钟,您想回来看看老槐树,随时都能来。”
“再像的房子,也不是这栋啊……” 张大爷叹了口气,把照片紧紧贴在胸口,“我和老伴在这院里种过菜,在这树下吃过饭,她走的那天,还坐在这石凳上跟我说,等石榴熟了,要给孙子留着……”
季秋水蹲下身,指着院角的石榴树:“我们跟新房东商量好了,您搬过去后,这棵石榴树可以移栽到新院子里;您屋里的老衣柜、石凳,也能一起搬过去,就像在老房子里一样。”
她掏出手机,点开新房的照片:“您看,新院子也有一棵槐树,比这棵小一点,但夏天也能遮凉;屋里的格局跟您家差不多,您老伴的遗像挂在原来的位置,就像没搬过一样。”
张大爷接过手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抚摸着新房的院子,眼泪慢慢流了下来:“真的…… 能把石榴树也移过去吗?”
“当然能。” 季秋水点点头,“我们已经联系了园艺师傅,等您签字后,就过来移栽。”
一旁的赵刚看着张大爷的眼泪,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 他以前总觉得 “舍不得老房” 是借口,却没看见房子里藏着的一辈子回忆。
(三)就业有需求?优先录用 + 技能培训(生计冲突细化)
在走访刘师傅家时,又遇到了新的冲突。刘师傅的修理铺里,工具散落一地,他坐在门口抽烟,看见季秋水,把烟蒂一扔:“别跟我说补偿款,也别跟我说新房子,我这修理铺拆了,我一家子吃什么?我干了 20 年修理,除了修东西,啥也不会!”
赵刚皱着眉:“县里有招聘会,你可以去看看,总能找到工作。”
“招聘会?我都 50 岁了,谁会要我?” 刘师傅苦笑一声,“我儿子在读大学,每个月要交生活费,我老伴还有糖尿病,这修理铺就是我们家的命!”
季秋水连忙说:“刘师傅,我们跟滨江路项目施工方谈了,他们需要维修师傅,负责保养施工机械,月薪 6000 元,比你开修理铺挣得多;而且项目完工后,商业街会配套修理铺,我们帮你申请优惠摊位,让你继续开铺。”
刘师傅眼睛一亮,又很快暗了下去:“施工机械我没修过,万一修坏了怎么办?”
“我们联系了县人社局,下周就开技能培训班,专门教施工机械维修,免费培训,还包考证。” 季秋水递上培训班的报名表,“你要是愿意,现在就能报名,培训完直接上岗。”
刘师傅接过报名表,手都有些抖:“季书记,您…… 您真是把我们的难处都想到了。我之前还跟您吵,真是对不住。”
“没事,只要能帮你解决问题,吵几句不算啥。” 季秋水笑着说。
赵刚站在一旁,默默记下季秋水的话 —— 原来 “柔性办法” 不是妥协,是把老百姓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为了消除最后几户的顾虑,季秋水组织了 “拆迁户座谈会”。会议室里,气氛一开始很紧张 —— 张大爷坐在角落,一言不发;陈大妈抱着胳膊,脸上满是警惕;赵刚站在门口,心里还在担心 “会不会又吵起来”。
季秋水先请已经搬迁的王大叔发言。王大叔笑着走上台,手里拿着新房的照片:“我以前也担心补偿款不够,后来季书记帮我申请了保障性住房,80 平米的房子,才花了 36 万;我儿子以前没工作,现在在施工队当司机,月薪 5000 元。你们看,这是我家的新房,客厅能放下沙发,阳台能种花草,比老房子舒服多了!”
台下有人小声议论:“真的这么好?”“保障性住房真的能申请下来?”
季秋水趁机说:“大家要是有疑问,可以直接问。李大哥,你之前担心补偿款,现在你的补偿协议和住房申请都下来了,你跟大家说说。”
李大哥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之前跟季书记吵过,现在想想真不应该。补偿款提高到 65 万,保障性住房下周就能交房,我妈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说实话,我现在盼着早点搬呢!”
张大爷终于开口了:“那…… 那石榴树真的能移栽到新院子里吗?”
“当然能。” 季秋水笑着说,“园艺师傅已经跟我约好了,等您签字后,第二天就过来移栽。”
陈大妈也松了口:“我就是担心搬过去后,邻居不熟。”
“和平社区的居民都很热情,下周我们组织‘邻里见面会’,让你提前认识新邻居。” 季秋水说。
座谈会快结束时,张大爷站起来,对着季秋水深深鞠了一躬:“季书记,谢谢您。我搬,我支持项目建设。”
陈大妈也笑着说:“我也搬,明天就签字!”
赵刚看着这一幕,心里彻底服了 —— 原来 “柔性办法” 比强拆更管用,因为它拆的是房子,留的是民心。
两个月后,滨江路扩建项目顺利开工。推土机开进老街区时,李大哥带着儿子来送行;张大爷站在移栽好的石榴树下,看着老房子被平稳拆除,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愤怒,只有释然;刘师傅穿着施工队的工作服,正在检修机械,脸上满是笑容。
赵刚走到季秋水身边,有些愧疚地说:“季书记,之前是我太急躁了,没考虑到老百姓的难处。您这‘柔性办法’,比强拆管用多了。”
季秋水笑着说:“基层工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们不是故意要跟我们作对,是需要我们帮他们找到‘退路’。”
市里调研时,市住建局局长特意来到施工现场,看到拆迁户和施工队和睦相处的场景,感慨地说:“以前总听说拆迁容易引发冲突,没想到夔北街道能做得这么好。你们的‘柔性拆迁’,不仅拆了房子,还赢了民心,值得在全市推广。”
在全市征地拆迁工作会上,季秋水分享经验时说:“拆迁不是‘对抗性工作’,是‘服务性工作’。老百姓的愤怒,背后是对生计的焦虑、对情感的不舍。我们要先接住他们的情绪,再解决他们的难题 —— 你多给一份理解,他们就多一份支持;你多解决一个困难,就多化解一个矛盾。”
台下的赵刚,认真地记着笔记 —— 他终于明白,基层干部的 “刚性”,不是对老百姓的强硬,而是对民生难题的不妥协;基层干部的 “柔性”,不是对工作的退让,而是对民心的守护。
施工方负责人送来 “项目进度表” 时,季秋水正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叠厚厚的感谢信,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信纸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最上面的一封是李大哥写的,信封里还夹着一张塑封好的照片 —— 照片里,李大哥的老母亲坐在新房的阳台上,盖着浅色毛毯,手里拿着老花镜,正对着窗外的绿植微笑;阳台的晾衣绳上,挂着刚洗好的衣物,透着生活的暖意。信里的字迹有些潦草,却写得格外认真:“季书记,我妈搬进新房后,每天都能晒到太阳,再也不用怕老房子漏雨了。孩子上学走路只要 10 分钟,再也不用早起赶公交。等滨江路修好了,我们还想在路边开个小便利店,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一封是张大爷的信,信纸是从日历上撕下来的,背面还印着去年的日期,信里画着一棵歪歪扭扭的石榴树,旁边用铅笔写着:“季书记,石榴树移栽到新院子后,长得比以前还旺,今年结了 23 个果子,我留了 10 个给孙子,剩下的分给了邻居。等滨江路的商业街建起来,我还想在门口摆个小摊子,卖我种的青菜,给来往的人添点新鲜。”
“季书记,您快看看这个!” 施工方负责人笑着把进度表递过来,手指着 “拆迁提前 1 个月完成”“项目预计提前 3 个月竣工” 的红色标注,“按这个进度,滨江路明年春天就能通车,比原定计划早了整整一个季度!以前我们在别的地方施工,最怕的就是拆迁 —— 有的拆迁户堵在工地门口,有的躺在推土机前,项目往往要拖半年以上。这次在夔北街道,不仅没遇到矛盾,拆迁户还主动帮我们协调场地,李大哥帮我们联系了临时建材堆放点,张大爷帮我们说服了附近居民配合施工噪音管控,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好事!”
季秋水接过进度表,目光从 “提前竣工” 的字样移到手里的感谢信,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其实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只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您看,李大哥担心补偿款不够买房,我们就帮他争取提高补偿、申请保障房;张大爷舍不得老房子,我们就帮他找就近的二手房、移栽石榴树 —— 所谓‘柔性’,从来不是妥协,而是把当下的难题,变成未来的契机。拆迁拆的是‘房子’,但留的是‘民心’,这不仅是‘和谐拆迁’的真谛,更是未来社区发展的根基。”
她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滨江路方向:“这条路由现在的‘施工路’变成未来的‘民生路’,靠的不是推土机的力量,是老百姓的支持。等路修好了,沿线的商业街会带动就业,社区服务会更完善,老百姓的日子会更方便 —— 这才是我们拆迁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建一条路,是为了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社区。”
正说着,赵刚拿着一份厚厚的 “民生项目清单” 走进来,封面用红笔写着 “夔北街道滨江路沿线社区未来三年发展规划(草案)”。“季书记,这是我们根据拆迁户的建议,结合滨江路项目制定的长远规划,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季秋水接过清单,翻开第一页,“预留 5 个修理铺摊位” 的字样格外醒目,旁边还标注着 “优先租赁给拆迁户,前两年租金减免 30%”;“设置老年活动区” 下面,详细写着 “配备康复器材、图书角、棋牌室,每周安排社区医生坐诊”;“移栽老街区的树木” 后面,附了一张规划图,标注着 “在商业街沿线种植 20 棵老槐树、10 棵石榴树,打造‘记忆林带’,保留老街区的文化痕迹”。
“这个规划做得很细,考虑到了老百姓的长远需求。” 季秋水指着 “记忆林带” 的规划图,对赵刚说,“老槐树和石榴树不仅是植物,更是老街区的记忆符号,移栽它们,能让拆迁户在新环境里找到熟悉的感觉,也能让未来的新居民了解这里的历史 —— 社区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传承与创新’结合。”
她又翻到 “社区服务升级” 部分,“建立‘线上 + 线下’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养老服务” 的内容,让她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好!未来的社区服务,要更智能、更便捷,比如开通‘民生服务小程序’,让老百姓在家就能预约办事;比如组织‘技能培训专班’,帮拆迁户掌握新技能,适应未来的就业需求 —— 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难题,更要为老百姓的未来铺路。”
施工方负责人看着规划清单,忍不住感慨:“季书记,你们不仅考虑了现在的拆迁,还想到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真是把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有这样的规划,未来的夔北街道,肯定会成为全县甚至全市的社区发展样板!”
季秋水笑着说:“基层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这次拆迁的‘柔性办法’,不仅能推动滨江路项目,还能复制到未来的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中 —— 只要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当下需求’和‘未来期盼’放在心上,就能把每一个项目都变成‘民心项目’,把每一条路都变成‘民心大道’。”
窗外的施工机械还在轰鸣,声音不再是冰冷的噪音,而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序曲。季秋水看着手里的感谢信、进度表和发展规划,心里充满了期待 —— 未来的夔北街道,不仅有宽敞的滨江路,有热闹的商业街,更有老百姓的笑脸,有社区的温情;未来的基层治理,不仅有 “柔性拆迁” 的经验,更有 “以民为本” 的理念,有 “长远发展” 的眼光。
她知道,这条 “民心大道” 会越走越宽,因为它的根基,是老百姓的信任;它的方向,是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