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夜幕成为了最好的掩护。
闽都、鹭岛、明州……各个主要及次要港口,在入夜后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繁忙”。没有灯火通明,没有喧嚣人声,只有低沉引擎的轰鸣,以及训练有素的人员在月光和少量手电筒指引下,沉默而高效地作业。
一艘艘看似普通的货轮、改装后的渔船,甚至部分内河驳船,在严密警戒下,将一个个密封沉重、标记着特殊代号的木箱或油布包裹的货物,从船上卸下。这些货物随即被装上蒙着帆布的军用卡车,在指定路线和护卫下,驶往沿海纵深地带一个个新开辟或加强的隐蔽仓库、预设阵地和部队集结地。
箱内所装,正是北地兵工厂昼夜不停生产出的杀器:
成箱的“破甲-1型”火箭筒和配套弹药,这种廉价而有效的近战利器,将在未来的滩头争夺和城市巷战中,让任何装甲目标都胆寒。
经过沈未央团队简化改良、更适合南方湿热气候和渡海作战的“启明-II型”野战通讯设备,力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持指挥畅通。
代号“渔鹰”的新型突击舟艇的部件,它们将在秘密地点组装,成为第一批登陆尖刀的座驾。
甚至还有少量实验性质的、涂抹了林晓团队初步研发的雷达波吸收材料的侦察机部件,被特别标注,单独存放,交由技术分队接管。
所有的运输环节都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和伪装措施。车队昼伏夜出,航线精心规划,无线电静默保持。秦穆的肃清委员会如同最警惕的守卫犬,在沿途和目的地布下天罗地网,确保这条隐秘的补给线不被敌方间谍渗透和破坏。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却无声无息的物资集结,是即将到来的雷霆一击的力量积蓄。
金陵,南方行辕地下指挥中心。
这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但忙碌中透着一种压抑的、引而不发的紧张。巨大的电子沙盘(运用了部分顾宗棠留下的早期显示技术理念)上,夷洲及海峡两岸的地形地貌纤毫毕现。代表北地部队、舰艇、物资集结点、预设航线的蓝色光点正被参谋们不断标注、调整。
霍聿枭站在沙盘前,已经连续几个小时没有移动。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由秦穆送来的、关于夷洲敌军最新布防调整的密报,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要穿透沙盘,直视对岸那个惶惶不可终日的对手。
“陆鼎山把他最信任的第三师调到了高雄,加强了左营军港的岸防工事。”霍聿枭用指示棒点着沙盘上的相应位置,“看来,龟田雄一送来的那些‘疾风’艇图纸,让他觉得自己又有了点底气,想把这里打造成反扑的跳板。”
他冷哼一声,指示棒移动:“命令!”
“第四兵团所属‘蛟龙’两栖突击旅,即日起前出至海坛、南竿塘一线预设阵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和登陆演习,摆出正面强攻高雄、台市的态势,吸引敌军注意力!”
“命令东海舰队,‘海龙号’携两艘‘惊鸿级’驱逐舰(已完成电磁炮基座安装,暂用传统火炮),自甬东基地南下,大张旗鼓巡弋至澎湖列岛以北海域,进行实弹射击演练,制造我军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假象!”
“命令空军,加大对夷洲北部、西部雷达站和通讯枢纽的电子干扰和侦察飞行频次,保持高压态势,让其无法准确判断我主力集结方向!”
一连串的命令,虚实结合,真真假假,目的只有一个:迷惑、调动、疲惫敌人,将他们的主力牢牢钉死在错误的防御方向上。
“真正的攻击点,选在这里。”霍聿枭的指示棒最终落在了夷洲东部,一个看似不那么起眼,海岸线相对陡峭,敌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花莲附近。
“这里滩头虽窄,但纵深地形复杂,利于我精锐小股部队渗透和建立桥头堡。一旦成功,可迅速向西切割,打乱敌军整体部署。”
他看向负责登陆作战具体策划的将领和参谋:“‘东风计划’的核心,在于奇袭与速度。第一批登陆部队,必须像钉子一样,狠狠砸进去,钉死!后续部队的投送速度,是生命线!”
就在霍聿枭调兵遣将、布设迷阵的同时,沈未央返回奉垣研究所,也为这场跨海之战加上了至关重要的技术砝码。
他亲自督战的几个项目,取得了关键突破:
“海龙号”电磁炮的极限过载与快速冷却系统完成最终测试,虽然会大幅缩短炮管寿命,但确保了在登陆火力准备的关键半小时内,可以保持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射击频率,足以将预定登陆区域炸成焦土。
“超构表面”材料首次实现了在团级规模装备上的试验性应用。数十套特战队员的作战服、头盔以及几艘“渔鹰”突击艇的关键部位,被涂上了这种能有效削弱雷达波反射的涂层。虽然无法做到完全隐形,但在夜间或复杂海况下,能极大降低被敌方早期发现的概率。
基于“误击”事件数据开发的简易电磁干扰吊舱完成定型,可挂载于改装后的轰炸机上,在特定空域形成局部电磁迷雾,瘫痪敌方通讯和火控雷达。
这些技术成果,被沈未央列为最高机密,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连同操作手册和技术保障小组,一并送往东南前线。它们是霍聿枭手中利剑上,最锋锐、最出其不意的刃锋。
而霍云苓掌控的“南北联合实业”和其背后的商业网络,则成为了支撑这场大战最不可或缺的“血管”和“神经”。她不仅高效协调着庞杂的物资转运,更利用其遍布南洋乃至欧洲的贸易线路,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为北地搜罗来了急需的高精度机床备用零件、特种燃油、稀有金属,甚至……几份至关重要的、关于日本海军近期调动规律的商业航运保险报告(其中隐含着舰队活动信息)。
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碰撞,更是国力、科技与智慧的全面较量。
一个月的时间,在紧张备战的节奏中飞逝。
东南沿海的隐蔽仓库已然堆满,新锐部队熟悉了手中的新式装备,登陆演练在近似夷洲地形的岛屿上反复进行,假情报通过各种渠道持续不断地“喂”给对岸的陆鼎山和其背后的日本主子。
霍聿枭站在鹭岛前沿指挥所的观测点,用高倍望远镜眺望海峡对岸。天气有些阴沉,海面上雾气氤氲,对岸的轮廓若隐若现。
“所有的准备,都已完成。”参谋长在他身后低声汇报,“各参战部队均已进入最终待命位置,物资储备达到计划要求,‘海龙号’及特遣舰队已抵达预定出击海域。气象部门预测,三天后,将有一个适合渡海作战的窗口期。”
霍聿枭放下望远镜,没有说话。他能感觉到,手中已然握住了足够的力量,箭已上弦,只待那一声令下。
他回到指挥室,目光扫过沙盘上那些蓄势待发的蓝色箭头,最终落在沈未央通过加密信道发来的最后一份技术评估报告上,报告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技术准备就绪,可支撑首轮突击。”
霍聿枭深吸一口气,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磐石般的坚定与凛然的杀意。
他拿起那部红色的、直通最高决策层的保密电话,沉声下达了最终指令:
“‘东风计划’,进入最后二十四小时倒计时。”
命令传出,遍布东南沿海及海上待机区域的无数部电台、电话同时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一场决定海峡两岸最终命运的巨大风暴,已然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蓄满了毁天灭地的能量。
山雨欲来,风已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