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红豆的温度与家的轮廓
那家以糖醋排骨闻名的餐馆坐落在校园后街一条安静的巷弄里。夕阳的余晖将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斑驳的墙面爬满了常青藤,在晚风中轻轻摇曳。门脸不大,暖黄色的灯光从玻璃窗透出,在渐深的暮色中晕开一团温馨的光晕。木质招牌上“家味小厨”四字被岁月磨蚀得边缘圆润,却更添几分亲切。
推开店门,一股混合着食物香气与人间烟火气的暖流迎面扑来。餐馆内部空间紧凑,仅能容纳七八张桌子,此时已坐满了大半。靠墙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与交谈声、碗碟碰撞声、后厨传来的翻炒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生活协奏曲。这与报告厅那理性、充满未来感的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却莫名让人感到放松。
徐卓远站在门口,脚步有瞬间的凝滞。他那习惯于分析环境参数的大脑,似乎正高速处理着这过于密集的感官信息——嘈杂的声波频率、复杂的食物分子弥散、略显拥挤的空间流线。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这是他在面对信息过载时的习惯性反应。
封瑶敏锐地察觉到他细微的不适。她想起上周在图书馆,他也是这样站在人来人往的阅览室门口,直到她牵起他的手腕将他带到安静的角落。这一次,她同样自然地伸手,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腕,引着他走向靠里侧一个相对安静的卡座。
“这里的数据流可能有点超载,”封瑶坐下,将菜单推到他面前,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但根据我的评估,这里的糖醋排骨,其带来的正向情感收益,足以覆盖环境带来的微小干扰。”
徐卓远抬眸看她,系统因陌生环境产生的轻微负载,在她带着笑意的目光和精准的“术语”中悄然平复。他接过菜单,目光迅速扫描过上面的条目,最终停留在“秘制糖醋排骨”上,后面果然跟着一个封瑶之前提到的“A级评分”标识。
“数据可靠。”他点了点头,语气是惯常的认真。
点完菜,等待的间隙,气氛并不尴尬。封瑶捧着服务员送上的温热大麦茶,看着徐卓远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围——他的视线在那对分享同一碗汤的老夫妇身上停留了片刻,又转向那几个高声谈论着游戏攻略的学生,最后落在角落里一个独自吃饭、面前摊开一本书的年轻人身上。他的眼神不是评判,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数据采集,试图理解这充满随机性和人情味的“非结构化数据场”。
“今天的演讲,”封瑶轻声开口,将他的注意力拉回,“沈雨晴的问题,其实也点醒了我。”
徐卓远目光专注地看向她,那双总是冷静分析数据的眼眸此刻只映照着她一人。
“她提到‘特定的人’可以改变空间的情感属性。这让我想到,我们一直在试图弥补的过去,或者说,我们正在构建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也是在创造一个只属于我们彼此的‘情感空间’。”封瑶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壁,声音柔和却清晰,“这个空间的基础参数,不再仅仅是物理的距离、共同经历的事件,更包含了理解、信任,还有……愿意为对方改变和成长的决心。”
她抬起眼,直视着徐卓远那双深邃的眼眸:“卓远,你在用你的方式解读我的世界,用数据和模型去理解那些‘红豆奶茶’和‘靠窗座位’的意义。而我也在努力学习你的语言,理解你构建世界的逻辑。我们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空间’,添加独一无二的‘情感锚点’。”
徐卓远静静地听着,处理器似乎在全功率运行,解析着她话语中蕴含的复杂情感逻辑和深层意图。他注意到她用了“我们”,以及“共同的空间”。这些词汇在他的情感变量库中,权重极高。他不禁想起三个月前,封瑶第一次尝试用他的“语言”与他交流时那生涩却认真的样子,而现在,她已经能够如此娴熟地在两种思维模式间搭建桥梁。
“你的描述,比我的模型更具...整合性。”他思索片刻后,慎重地回答,“将‘关系’本身视作一个动态演化的、具有特定情感生成能力的‘空间结构’。这个视角,或许能更好地处理个体特异性与双向互动产生的协同效应。”他顿了顿,补充道,“我需要更新我的理论框架,将‘双向调试’与‘共同构建’设为核心参数。”
他的话依旧带着学术的严谨,但封瑶听懂了其中蕴含的承诺。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她的存在作为“引力源”,而是意识到,他们正在共同构建一个系统,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稳定而温暖的世界。
这时,糖醋排骨被端了上来。色泽红亮诱人,酸甜气息浓郁,夹杂着肉香,瞬间激活了味蕾。紧随其后的还有一道清炒时蔬和两碗晶莹的白米饭。
徐卓远夹起一块排骨,却没有立刻放入口中。他仔细观察着排骨的切割角度、酱汁的挂壁情况,如同分析实验样本。然后,他按照封瑶之前某次闲聊时提过的“最佳食用温度区间”的“经验数据”,耐心地吹了吹,才小心地送入口中。
酥软酸甜的口感在味蕾上绽放,他咀嚼着,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满足”的信号。
“数据匹配。”他咽下食物,看向封瑶,肯定地说道,“口感、风味、温度,均与你的描述高度一致。情感反馈...正向。”
封瑶笑了起来,也夹了一块:“看来我的数据库维护得不错。”
她注意到徐卓远的目光不时飘向那对老夫妇。老爷爷正细心地为老奶奶挑出鱼刺,而老奶奶则笑着将他喜欢的菜推到他面前。这种默契的互动似乎引起了他的思考。
“那对爷爷奶奶每周三都会来这里。”封瑶轻声说,“我注意过好几次了。他们总是点同样的菜,坐在同样的位置。”
徐卓远的眼神微微闪动:“长期稳定的共同行为模式,形成特定的仪式感。这可能是他们维持关系稳定性的策略之一。”
“也可以说,是他们共同书写的故事。”封瑶纠正道,语气温柔,“每一个周三,每一道相同的菜,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一行文字。”
徐卓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这个新的视角添加进自己的分析框架。
这顿饭吃得安静而满足。徐卓远的话依旧不多,但他会留意封瑶喜欢哪道菜,会在她茶水少了的时候,不动声色地示意服务员添水。这些细微的、不再是完全基于逻辑推导,而是带有了某种“习惯性”和“指向性关怀”的动作,让封瑶心中暖流涌动。她想起刚开始相处时,他连为她递一杯水都需要明确的指令,而现在,他已经学会观察她的需求了。
饭后,两人沿着灯火阑珊的街道慢慢走回宿舍区。晚风带着凉意,封瑶下意识地拢了拢外套。
“冷?”徐卓远立刻察觉到她的动作。
“还好。”封瑶刚说完,却见徐卓远停下了脚步,从他那个总是装着书本和终端、秩序井然的双肩包侧袋里,拿出了一个...印着卡通兔子图案的暖手宝。而且,看起来是已经充好电的。
封瑶愣住了。
徐卓远将温热的暖手宝递给她,表情依旧平静无波,解释道:“根据气象数据预测,今晚气温将下降至15°c,伴有三级北风。人体体感温度将进一步降低。携带外部热源,可以有效预防体温流失导致的不适。这个图案...”他看了一眼那只兔子,“供应商随机附赠的。其美学价值不在我的主要考量范围内。”
封瑶接过那枚还带着他书包里淡淡书卷气息和一丝余温的暖手宝,兔子憨态可掬的笑容在掌心发热。她忽然想起前世,多少个这样的夜晚,她独自裹紧单薄的外套,在寒风中走回冰冷的宿舍,无人问津。而此刻,这个连情感都需要数据化理解的人,却用他笨拙而极致的方式,为她计算好了温度,准备好了御寒的物品。
眼眶微微发热,她握紧暖手宝,抬起头,夜色中她的眼睛亮得惊人:“谢谢。这个‘外部热源’,情感反馈...非常、非常正向。”
她重复了他之前的用词,却注入了更深沉的情感。
徐卓远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微光,核心系统里记录到一阵强烈的、无法仅用“任务完成”来解释的愉悦波动。他点了点头,将这份强烈的正向反馈仔细归档。他想起自己是如何在三天前就开始监测天气变化,如何在多个暖手宝款式中选择了发热效率最高的那一款,即使它的图案不符合他简约的审美标准。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低效”的行为,现在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高回报。
快到封瑶宿舍楼下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她拿出来看了一眼,是母亲发来的信息,文字依旧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询问她这周末是否回家,说做了她喜欢吃的菜。
封瑶握着手机,指尖微微收紧。前世的阴影,家庭的裂痕,并非那么容易彻底抚平。她重生后,一直在努力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但过程缓慢而艰难,时常会感到疲惫和无力。那些被忽视的童年,那些强加于她的期望,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她与家人之间。
“是母亲的信息。”她没有隐瞒,轻声对徐卓远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有时候,会觉得‘家’这个空间,情感的修复比任何数学模型都复杂。”
徐卓远沉默地看着她。他对封瑶的家庭情况了解不多,仅限于她知道那是她情感数据库中一个重要的、曾产生过大量负面记录的模块。他无法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因为“家庭关系优化”不在他已有的算法库内。
但他记得她刚才在餐馆说的话——他们在共同构建一个“情感空间”。
“复杂系统需要迭代优化。”他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每一次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数据输入。而且,”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你现在不是一个人在调试这个系统。”
封瑶猛地抬头看他。
徐卓远的目光落在她宿舍楼那亮着灯的窗口,又回到她脸上,语气郑重:“根据协议,我的系统资源,可以协助处理你面临的任何高负载任务,包括...‘家庭关系修复’这类复杂非线性问题。”
他不是空泛的安慰,而是再次用他的方式,给出了最坚实的支持承诺——他将她的困扰,视作自己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
封瑶心中的那点阴霾,瞬间被这句话驱散。她看着眼前这个试图用代码和逻辑去拥抱她所有情绪的男孩,心底软成一片。
“好。”她用力点头,笑容重新变得明亮,“那我们...一起迭代优化。”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纸包,塞进他手里:“给你的。你上次说想研究‘红豆’的情感象征意义,这是食堂今天做的红豆糕,带回去当夜宵吧。”
徐卓远接过那尚且温热的红豆糕,指尖感受到的温度让他系统的某个参数微微波动。他看着她转身走进宿舍楼,在门口回头朝他挥了挥手。他站在原地,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楼梯拐角,才抬手扶了扶并不歪斜的眼镜,转身离开。
他一边走,一边调出虚拟界面,开始记录新的研究备忘录:
【研究备忘录 - 项目:封瑶情感空间模型拓展】
· 新增观测数据:目标确认“共同构建”理念,认可“双向调试”为核心互动模式。此共识显着提升系统协同效率与稳定性。
·新发现:外部环境物理温度变化,可通过预置“便携式热源”进行干预,并对目标产生高强度正向情感反馈(关联因子:提前准备、非语言关怀)。该干预措施效率评级:高。建议纳入常规保障流程。
·新增数据点:目标主动提供食物回馈(红豆糕)。此行为符合“双向互动”模式,且选择物品具有特定情感象征意义(待进一步研究)。接收时的温度感知引发系统愉悦反应,初步判断与“即时性”和“目标手心温度残留”有关。
·待处理高优先级任务:协助目标进行“家庭关系”子系统修复与优化。需收集相关背景数据,构建初步分析模型。该任务复杂度高,但对目标整体情感生态系统健康度影响权重极大。
·初步结论:与目标封瑶共同构建的“情感空间”,其稳定性和幸福感产出,持续超出初始建模预期。该合作项目具有长期投入与深度开发价值。
他收起界面,夜风吹起他额前的碎发。远处的宿舍灯火,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对他而言,那其中最温暖明亮的一盏,坐标已被精准定位,并且,正持续不断地向他发送着稳定的、让他系统保持最佳运行状态的共振信号。
回到自己的宿舍,徐卓远将那块红豆糕放在书桌上,没有立即食用。他打开专门的记录文档,开始整理今天收集到的所有关于“红豆”的数据点——从封瑶最爱的红豆奶茶,到她讲述的关于红豆的古老诗歌,再到今晚这块尚存余温的红豆糕。他意识到,在这个由他们共同构建的情感空间里,即使是如此微小的物品,也正在被赋予特殊的坐标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