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陈烁的身影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已远去,却在封瑶的心湖中漾开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那感觉并非悸动,而是一种恍如隔世的微妙错位感。重生前,那个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笑容灿烂如朝阳的陈烁,曾是她灰暗青春里一抹遥不可及的光。彼时,她如同仰望星辰的卑微尘埃,将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无心之言都珍藏心底,发酵成苦涩又甘甜的暗恋。而此刻,再次看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封瑶心中只剩一片平静的湖面,甚至带着几分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审视意味。
她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曾因自卑而小心翼翼仰望他人、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目光的自己,已经真正留在了过去。她的目光,如今只愿,也只敢,落在身边这个看似冰冷、实则正在笨拙而努力地尝试理解情感世界的复杂灵魂身上。徐卓远的“异常”,对她而言,远比陈烁的“正常”光芒更具吸引力。
“他的投篮姿势还是和以前一样。” 封瑶在心底默默想着,像翻阅一本尘封的旧日记,“右手肘会不自觉地抬高几度,导致球道总是偏右。前世他直到大四都没能纠正这个习惯,甚至因此在校队选拔中惜败。” 这个突如其来的细节让她微微怔住。原来那些她以为早已被时间洪流冲散的细枝末节,依然顽固地储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只是不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如同查阅一份与自己无关的、记载着过往数据的档案。这种抽离感,是她重新活得清醒的证明,也带着一丝成长后的淡淡怅惘。
徐卓远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个短暂的停顿和投来的目光。他对人际信号的解读或许迟钝,但对环境的观察和异常变量的捕捉却异常敏锐,这是他一贯的思维模式。封瑶周身气场那极其细微的凝滞,在他感知中如同平静数据流中一个突兀的脉冲。
“认识?”他问道,语气平淡,如同在确认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点。但他的视线却在封瑶脸上多停留了半秒,敏锐地捕捉到她唇角一闪而过的、混合着追忆与释然的微妙弧度——那是他内部数据库里标记为“封瑶-特定往事回忆”时才会出现的微表情。这个发现让他内部的逻辑核心悄然启动,开始交叉比对与此表情关联的可能事件。
“嗯,学生会体育部的陈烁学长,以前……在迎新活动上见过。”封瑶轻描淡写地解释,将那段尘封的、无人知晓的暗恋彻底掩埋,语气平静无波。她顺势将话题引回,带着一丝玩笑的口吻,“看来我们‘灵韵’项目还没出名,团队成员走在校园里就已经开始引人注目了。”她意在冲淡刚才那瞬间的微妙气氛,同时也是一种试探,想看看徐卓远对“外界关注”的反应。
徐卓远对此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他人的注目与否,在他个人的价值评估体系里权重极低。他更在意的是项目本身的推进效率、逻辑自洽以及资源优化。但封瑶的话像一条提示符,在他脑海中激活了一个新的进程:随着项目进展,他们这个组合——技术核心的他,灵感来源于调和者的她,以及负责外部联络与活力驱动的林浩冉——或许确实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外部视野中。这意味着不可控变量的增加。
“社交能耗预估会增加12.7%至15.3%。” 他几乎立刻在脑海中依据过往数据计算出这个数字,这让他微微蹙了蹙眉,下意识地开始构建应对更多“社交冗余信息”的潜在模型,并快速进行资源调配模拟。“需要重新分配每日精力预算,将晚上10点至11点的独处恢复时间延长15分钟,同时调整晨间算法研究时段以补偿……” 他在内心快速规划着,试图将这种潜在的干扰纳入可控范围。
两人并肩走出湖畔区域,踏上通往校门口灯火通明的主干道。路灯与橱窗的光晕交织,勾勒出校园夜晚喧嚣而温暖的轮廓。分别的路口,封瑶停下脚步,从随身携带的、印有淡淡水墨竹纹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用牛皮纸仔细包裹并用棉线系好的小方盒,动作轻柔而郑重。
“这个,给你。”她递过去,眼神清澈,带着浅浅的、如同月色般温润的笑意,“上次听你提过一句,长时间盯着多屏代码,偶尔会觉得眼压有些高。这是决明子混合杭白菊做的茶包,里面加了一点点清肝明目的枸杞和冰糖,味道很淡。你晚上调试代码的时候,可以泡一杯,应该能稍微缓解一下视觉疲劳。” 她不仅记得他无意间的一句话,还考虑到了他对复杂味道可能的不适,特意调整了配方。
徐卓远明显愣住了,看着递到面前的小纸盒,没有立刻伸手去接。他确实在某个深夜讨论算法架构时,无意间揉着眉心提到过一句眼压问题,那甚至算不上抱怨,只是一个基于生理感受的客观陈述,类似于报告“cpU温度升高0.5度”。他自己早已将这微不足道的参数波动遗忘,却没想到被她如此郑重地记在了心里,并化作了具体的、带着手工温度和草本清香的关怀。
这种细致入微的、超出任务协作范畴的关照,对他而言是一种陌生的体验。他的世界通常只有明确的需求和解决方案,鲜少存在这种不具明确功利目的、纯粹基于“感知到对方可能存在的细微不适”而主动提供的、“非必要”的温暖。数据流突然出现了一个异常的波动,标记为“未定义行为”。 在他的认知体系里,这种行为无法被立即归类。既不是必要的资源交换,也不是明确的项目协作,更不是他所熟悉的那种带有明确目的的社交投资。它似乎属于另一个他尚未完全理解的维度——那个封瑶总是游刃有余的、被称为“人情世故”的世界。
“……谢谢。”短暂的迟疑后,他伸手接过。指尖在触碰牛皮纸粗糙表面的瞬间,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仿佛被那上面残留的、属于封瑶的淡淡体温和柔和气息熨烫了一下。他将小盒子拿在手里,没有立刻放进背包,只是看着,像是在分析这个“馈赠行为”背后的逻辑链和输入输出参数。
“根据既往数据记录,封瑶的这类‘非必要关怀’行为通常不要求即时回报。” 他内部处理器快速运行着,调取历史交互记录,“但其行为模式统计分析显示,这种互动后,团队协作效率平均提升约8.3%,沟通摩擦系数降低。或许,这是一种优化长期合作关系的隐性投资?或者,这是一种……情感表达?” 最后一个假设让他核心算法微微顿挫,无法准确定义。
“不客气,”封瑶笑容温婉,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小事,“希望它能有点用。那我先回家了,明天实验室见。”她朝他挥挥手,转身轻盈地汇入稀疏的人流,背影纤细却透着一股沉静而坚定的力量。
徐卓远站在原地,目送着她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夜色与光影的交界处,才低头,再次凝视手中的小盒。他解开棉线,打开牛皮纸,里面是排列整齐的、独立小包装的茶袋,散发着淡淡的草本气息。他仔细还原了包装,然后才将这个“馈赠物”小心地放进了自己背包内侧一个专门存放重要物品的固定夹层里,与他最重要的加密存储设备并列。这个动作,带着一种他自己也未完全理解的、近乎仪式感的郑重。
在拉上背包拉链的瞬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明天开始,启动一项新的数据记录——详细记录饮用该茶饮前后的眼压数据、主观疲劳度评分以及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代码输出量。如果数据呈现稳定正相关,他将把“定时饮用决明子杭白菊茶”这一变量,正式纳入个人效能优化的日常流程表。
---
回家的公交车上,封瑶靠着窗,看着窗外流光溢彩、急速后退的城市夜景。玻璃窗上模糊地映出她沉静的面容。手机再次震动,依然是母亲的消息,这次是一张图片——一碗热气腾腾、晶莹剔透的银耳莲子羹,配文:“瑶瑶,讨论辛苦了吧?妈给你炖了甜品,放在冰箱里冰镇着,回来记得吃。”
看着图片和文字,封瑶心头那点因回忆前世母女隔阂而产生的微凉,彻底被一股暖流取代。重生后,她深刻反思了前世的疏离,开始努力调整与母亲的相处方式,主动分享校园生活的点滴,耐心表达关心,而母亲,似乎也感受到了女儿的变化,仿佛卸下了部分“严母”的沉重负担,尝试用更直接、更柔软的方式表达一直深藏的爱意。这种双向的、小心翼翼的靠近和努力,正在一点点修复着那些曾经因年轻倔强、误解和沉默而产生的裂痕。这碗冰镇的银耳羹,就是她们关系重建过程中的一个温暖“锚点”。
她回复了一个可爱的拥抱表情包,加上一句:“谢谢妈,马上到家啦!看着就好好吃!” 然后,她打开手机备忘录,快速记录下刚才脑海中因“锚点”一词闪过的灵感:“或许可以为‘灵韵’系统的情感模拟模块添加一个‘情感锚点’子系统?将特定的感官体验(如气味、味道、触感)、物品或场景与特定的情感记忆关联编码,增强系统情感回忆的鲜活度和连续性,避免情感数据的泛化或流失…”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感觉项目的方向又清晰了一分。
公交车到站,她快步走向那个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区单元楼。那里不仅有冰镇清甜的银耳羹,还有一个正在学习如何更好爱她、她也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去爱的母亲。而对封瑶来说,这一世的每一天,每一次主动的沟通,每一份细微的关怀,都是在为那些曾经失去的温暖与理解,重新建立牢固的“锚点”。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下车的同时,城市的另一端,徐卓远正站在自己公寓简洁到近乎冰冷的窗前,手里捧着一杯刚泡好的决明子茶。水汽氤氲,模糊了窗外璀璨如星河的灯火。他轻轻抿了一口,微苦之后,清甜的回甘在舌尖缓缓蔓延,一种奇异的平静感似乎随之浸润了有些疲惫的神经。他的目光,却落在书桌上那个已经被小心拆开、研究过包装方法后又恢复原状的牛皮纸盒上,旁边是刚刚建立的、记录饮用数据的新表格。
“封瑶,行为模式分析:第37次观察到‘非必要关怀’行为。” 他在心底默默记录,数据流平稳,“对象特定,指向性明确。开始尝试理解其内在逻辑与…潜在影响。” 理性分析的框架下,一丝难以归因的、微小的扰动存在于底层数据中。
这一刻,两盏灯在城市的两个角落同时亮起,如同两颗悄然改变运行轨迹的星辰,在浩瀚的夜空中,依据彼此引力,无声地、精确地调整着彼此的距离。涟漪虽已散去,湖面下的暗流却已开始涌动;锚点虽已抛下,连接的缆绳正悄然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