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官渡之战\/第230章\/鬼才谋诛心,魔神觅归途\/
午光未盛,南城“大成祠”的丹楹便比别处先亮了一寸。檐下新挂的白绫被晨风拂动,尾缀上缀着细小的铜铃,风一促,铃声不急不缓,像为今日要说的话先试了个声。祠门外白纸“护军请”端端正正贴着,落款印了小小一方官印,旁有小楷加了一字“等”。纸下摆了三案:左案供“民魂”,列柴米盐布;中案供“军律”,摆兵书、鼓槌与旧缨;右案供“王道”,安编钟一列、犀灯一盏,灯未燃,油已清。三案之后立一古钟,钟背刻“以礼为度”,钟面磨得发暗,像一张看久了的脸,皱纹里藏着锋。
城里人从四方来,步子不急,眼神里有一种昨夜才学会的稳。祠门两侧有秀才执笏传礼,低声不乱:“今日设谢礼,谢护军护冢护民。礼有三问:一问‘守’,二问‘戒’,三问‘名’。不逼,不缚,不伤民。”话虽如此,那“问”的骨里却隐着细铁——谁都知道这礼后面有人,姓郭,字奉孝,手里拿的不是刀,是“度”。
吕布自北市来,骑赤兔,仍循“走缝”法,不正冲门,不踏槛纹。黑金甲上的冷光被清晨的雾磨哑了,像一块被反复握过的铁,热在里头不外露。他把戟横膝,指背搭在戟脊上,指骨下那一点不显山不露水的热,仍旧像把火苗护在掌心里。赤兔耳翼缓缓开合,鼻端白雾贴地而行,到祠门前轻轻一绕,像先替主人把“缝”摸好。
陈宫与贾诩远在三十里线外的土坡上,顺风望来,碑上的白息今晨也薄薄一缕,像从很远的地方走来的“看”。陈宫收拢扇骨:“鬼才借礼,请而不逼,用‘问’行‘诛’。最难的是第三问。”贾诩目微敛:“第三问,诛‘名’。若他自以名落印,便为‘位’所役;若他不受,世谓‘不仁’。奉孝从不杀人,他只是杀‘名’。”他顿了顿,“好在,他来,是为‘人’,不是为‘名’。”
鼓三通,钟一鸣。祠门里走出一位灰衣老祭酒,鬓白而目清,手捧竹册,册上用朱砂写了十六字:“不以术逼民;不以神夺人;以礼御劫;以人安魂。”老祭酒拱手,先向西北一拜,再向南一拜,最后面向城人一拜:“今日谢礼,礼先于术,人与于神。”他把竹册安在中案,回身请:“护军,请。”
吕布下马,不入门槛正中,侧身半步而立,向祠门拱手。他不拜,他也不拒。他以人的礼,受人的礼。赤兔站在门外,头略低,耳翼贴死,像把风先稳住。白胡子老人(昨夜门口捧水者)挪到侧旁,手不抖了,眼里却湿。他把那碗水安安稳稳放在门内半步处,嘴里轻轻道:“祖宗等得起。”
第一问“守”,秀才读策:“守何?守冢守民守法度。”读至“民”,他抬眼看了吕布一眼,眼神坦然,没有挑,也没有求。“守”案上,一行老兵在旁立正,身上有昨夜留下的盐霜痕迹,有一个人的甲带处还缝着新线,密而稳——那是高顺吩咐的针脚。读毕,老祭酒请护军于中庭“定声”,以昭“守”。吕布抬指,极轻极短一弹。
“铮——”
清音入钟,钟应和而不压人,像一个年长者在年轻人说完后用“嗯”字稳住场。众心先松了一线。秀才记“守”为“已”,合卷,置于左案柴米之间。
第二问“戒”,读的是“二戒”:不伤百姓,不坏礼文。二戒出自许都军令,今以祠门公议之。读至“不伤百姓”,人群后有小孩子忽然笑了一声,笑声细得像树上落下一滴露,紧接着便咳两下——笑被娘的手轻轻盖住了。吕布眼底那一点白不增不减,他把指背又轻轻一弹。
“铮——”
这一记比刚才更低,低得像落在地上,不惊鸟,不惊人。钟不应,唯有编钟列中最小的一枚自己轻轻颤了半声,像孩子躲在大人背后学大人说话。秀才把“戒”写成“在”,置于中案鼓槌旁。
第三问“名”。老祭酒更郑重,换了另一竹册,其上空空,只写一大字“名”,下空一栏,空到让人心里发紧。他道:“诛者,不诛身,不诛力,诛‘心中名’。护军,愿否自书一字,告城与冢?字可为‘仁’,可为‘信’,可为‘义’,可为‘勇’,也可为‘去’。自书则名立,名立则位有‘由’;不书则人自立,人立则名无‘缚’。礼不逼,只请。”他把竹册捧到吕布面前,离半步,不近不远。
这一问一出,人群里一阵寂。寂不是怕,是懂:懂这问里藏着刀。若书“仁”“信”,世皆称颂,而城外之“位”便可借“仁”“信”以行;若书“去”,世或曰“弃”,然位不借——然而“弃”字太重;若不书,世有口,口最厉,最毒。鬼才的刀,轻轻搁在这空栏的边上。
赤兔鼻端微动,嗅到风里有极淡极淡的灰味——不是祠堂里的,是井沿、门楣、桥拱一路走来的那种合成的“请”的味道。它把耳翼贴死,抬头望主人,鼻尖轻轻抵了一下那只手的背。那一抵里有三层:第一层是“在”;第二层是“别让名走在你前面”;第三层,是昨夜石安碑下那一点白息的温。
吕布看着那空栏。他没有立刻接。他先偏半步,向三案各拱了一礼,礼很短,却稳。他以戟尾轻轻点在地砖的一道缝上,把那条缝像琴的一根弦一样绷了一绷,指背再轻轻一弹。
“铮——”
声不向钟,不向人,只向“缝”。缝因此定了。定了之后,他才伸手去接竹册。老祭酒双手托起,接在他的掌中。竹册入掌的一刻,指腹下有一丝凉,那是“礼”的凉,也是“度”的凉。吕布抬目,望一望人群。他看见昨夜井边那小女孩,缺门牙的小牙床雪白,怀里抱着那朵半枯半鲜的藕花;他看见卖草鞋的小妇人,篓压在脚边,她把手按在篓沿,像按住某个要跳起来的“急”;他看见读书人,怀里的书边上多了张小纸,纸上是他亲手写的一个“等”。
他低头,提笔。笔不进墨,他把笔尖在灯油上轻轻蘸了一点,再在竹册的“空栏”里写了一个字。
那字不是“仁”,不是“义”,不是“勇”,更不是“去”。
是“还”。
还者,归也;还者,还愿也;还者,还魂也;还者,还人也。
笔落的一刻,人群先是一怔,继而不知是谁轻轻地“嗯”了一声——那“嗯”像第一问里的钟应,又像孩子学大人说话。那小女孩把藕花捧高了一寸,眼睛亮得像水面上刚被风抚过的一圈光。卖草鞋的小妇人轻轻吐气,像压住了心头那根跳着的筋。读书人笑,笑里有一种连自己都没想到的顺当:“好一个‘还’。”
老祭酒看了半晌,叹了一息,却又笑。笑里不苦,像在喝一碗回甘的茶:“此字,非名,非是‘我是谁’,是‘我要做什么’。君自定其路,不让他人以名缚君。”他把竹册高举,让众人都看清那一个“还”。秀才把“名”为“字”改为“行”,小楷追加四字:“以人还人。”他把“行”置于右案编钟侧,恰在那盏未燃的犀灯旁。
钟第二鸣,礼“受”。白绫的铜铃轻轻一连串响,像雨敲瓦沿,三案间的风路因此开了一线。就在此时,祠门影下有两缕灰衣一闪,极轻,极快——昨夜在市巷里多次试线而不得的二人,今借“礼”势再来。二人先不近吕布,他们靠近“民魂”左案,袖里油纸一抖,一缕黄丝香意欲爬上柴米之上:一旦沾到盐,盐必“异”,人心复乱;另一人绕向右案,以镜角微灰轻轻点向编钟:钟若“脏”,礼即“污”。他们不杀,他们毁“礼”,以毁礼反诛心——叫人说护军未护礼。
赤兔先觉,鬃毛炸起一圈很小的环,它不是嘶,它是低低“嗯”了一声,那“嗯”与钟声有一线相合。吕布不转身,指背在戟脊上极轻极短一弹。
“铮——”
这记“铮”,分两缕。其一,落在左案盐布之间,如针扎囊口,把那缕要爬的黄丝“缝”在油纸里出不来;其二,落在右案编钟之下,不扰钟,不扰礼,只把马上要触到钟缘的镜角稍稍推开半分,灰落地,不落钟。两灰衣一滞,不服,欲再逼,一只粗糙的手忽然从篓后探出,把其中一人的腕轻轻摁住——卖草鞋的小妇人,她笑:“此处‘等’。”另一边,白胡子老人手里的碗不知何时又端到了门槛外半步,他把碗往上一抬,那人脚下忽“滑”,跪了半膝。跪不是屈,是“请”。两人正欲挣脱,人群里读书人和昨夜抢盐后又抖回盐的两个壮汉一左一右伸手,“请”住他们的肩:“别动。”这“别动”,不是喝,是礼。两灰衣眼里一酸,耳里似乎听见了昨日那小小的“等”。他们手一软,被“请”住。
祠门里,老祭酒沉声:“礼,不可污。”他目色不怒自厉:“污礼者,当以‘悔’自赎。”读书人会意,已将昨夜写在巷口的“罪”“悔”二字再写一纸,贴在门侧。两灰衣被拉至纸下,盯了那“悔”字半晌,其中一人忽然长吐一口气:“悔。”他把袖中油纸自己塞进火盆,任其化灰。另一人微微颔首,低声:“悔。”他掏出镜片,交于老祭酒手中。老祭酒以帛包起,不毁,置“王道”案旁:“污器非自污,污心乃先污。今悔,可赎。”
城人见此,心里那根紧的弦同时松了一半。钟第三鸣,礼“成”。老祭酒取编钟槌,向吕布一请:“请以一声告城:‘还’。”吕布点头,不以槌击,不以戟击,他仍以指背向戟脊极轻极轻地一弹。
“铮——”
编钟应和,众钟不鸣,独一枚与“还”字同位的钟在风里长声一线,不高,不赫,直直穿过廊下白绫,穿过城门“护军请”的纸,穿到石安碑前。碑脚那一圈淡红今晨已被风晒得发白,白上起了极细的裂纹,像旧纱被春水轻轻一涨,又轻轻一收。碑上一丝白息随钟动,远远绕过住持房檐,绕到赤兔耳边,像一个人轻声:“在。”
礼毕,老祭酒捧竹册尚欲再言。秀才忽然低声报:“护军请帖复至。”一少年捧帖立于阶下,喘未匀,眼里却亮。他把帖高举:“大成祠谢礼已成,城南义仓愿献‘行粮’,请护军领之,护民道。”帖后加小字一行:“梁上风险,市井渐稳,愿护军早行,以走‘还’之路。”字迹偏锋,熟悉的锋——郭嘉。
陈宫在三十里之外看着土坡上的风色变了一线,叹:“奉孝此手,收功于‘礼’,放人于‘路’。名不缚,人自立;人自立,位随行——他不愿杀你,他要你走,他要你把‘位’都带走。”贾诩笑,笑意冷里有暖:“那便如他所愿。”他侧身对陈宫:“主公若走,众军便得静三日,民得安三日。三日之后,‘位’当散一层。”陈宫点头,扇骨“锵”地一合:“走缝,避心;祠与井,不宿;桥与门,偏行。”
祠门前,人潮为路让出一缝,缝很窄,刚好容一马一人。有人递上一袋干粮,是义仓首批“行粮”,袋口用草绳束着,打的是一种旧式扣法,扣紧而易解。卖草鞋的小妇人把篓抬起一点,把一双自己压在底下的鞋又压得更紧:“借的‘安’,我替你压着。”白胡子老人把碗稳稳收回门内,低声:“祖宗等得起,你也等得起。”读书人双手托起一纸小小的“等”,还给吕布:“字小,理大。”
吕布不受纸。他把戟脊在掌心抚了一寸,指背极轻极轻地弹了一下。
“铮——”
这一声,像在对城说,也像在对自己说:“还。”他翻身上马,赤兔长嘶,嘶短而稳。它知道这一路该如何走:桥偏、井散、祠拱、门侧行。它也知道,主人的“归途”,不在神坛,不在刀锋,在“人”。
他出城门,仍从门侧走。门匾上的尘又被风抹下一层,露出“成德”二字。门外的安魂幡在风里轻轻一摆,幡脚土已干,幡影越过他与马的背,像一只手在黑金甲上轻轻一拍。石安碑前白息一缕,追他而去,又停,像送客。
他行至城南义仓边,领“行粮”不过十余囊,一半留下,供城里应急,一半挂在赤兔鞍后。义仓主事是个瘦小的老人,亲自把最后一囊系稳,抬头:“护军,你若行远,别忘心里那一盏灯。”他指向自己的胸口。吕布点头。他把戟横膝,指背再“铮”了一下。老人笑,笑里有泪:“好。”
午后,阳光落在官道上薄薄一层,像在地上铺了一张旧纸。纸上有人用极细的笔写了密密的字,字的内容叫“道”。他骑在纸上,马在字间,脚不踏字,心顺字。他沿着河身的弱岸走,见庙拱,见井散,见桥偏。风有时逆,有时顺,逆时他以“铮”按住缝,顺时他以“铮”轻弹路。他不急,他知道,越急,越入“位”;越稳,越在人。
半途有个小村,村口有一堵土墙,墙上写着如今最常见的四个字:“护军请等”。字写得不工,却真。墙根坐着昨夜在驿亭里与他同火的挑担汉,怀里那个孩子醒了,手里抓着纸鸢尾巴,尾巴画的马头更笨了些。汉子见他,起身一揖,揖得不低,却稳。他没有说话,他的眼说了:“还。”
远处土坡,郭嘉倚着案,听风里一声极轻极轻的“铮”。他闭眼,笑,笑意如湿刃:“我谋‘诛心’,你以‘还’破之。好。”荀彧拢袖而来,目如白石:“二戒不违,礼与人俱安。奉孝,休。”郭嘉摇头,咳,血仍要咽回去:“不敢休。我不杀他,我只逼他走‘人’。他若一直走在人里,此战胜负,便不在刀上。”程昱在鼓侧侧目笑:“把位都交给他带走,真是‘鬼’。”郭嘉眼底一亮:“他若带得起,是人中帝;他若带不起,是名中囚。今日之‘还’,便是他立的‘路’。”他顿了顿,目色忽然软下来,“我愿他带得起。”
日将西沉,光斜在河滩上,把芦苇的影子拉得很长。吕布勒马,居高处望北。官渡河心那根细针似的暗影已淡,淡得像一根将要融进水的线;安魂幡在城门里轻轻一动;石安碑处那一丝白息似有似无。赤兔低头咬了一口干草,嚼得很慢,像一个有耐心的老人。吕布把戟横在膝上,指背极轻极轻地弹了一下。
“铮——”
这一声,比白日任何一声都低,也比白日任何一声都正。它从他的骨里出来,落在马的骨里,又落在路的骨里。路不说话,路把这声藏起来,等他明日再走时,再拿出来,给他听。
他想起“她”的“勿念”,想起昨夜那小女孩的“谢谢”,想起今天竹册上的“还”。他忽然明白:鬼才所谋的“诛心”,是要问我“我是谁”;而他要寻的“归途”,却是要答“我要做什么”。名可以被人给,路只能自己走。走在“人”的路上,便不进“神”的门。
风从南来,像一只被水洗净的手,轻轻拂过他的眉心。昨夜那一点细红在灯下像一枚印,今在日光里更淡了,淡得像将褪不褪的一笔。赤兔用鼻尖轻轻抵了一下那只手的背,手背暖。他把手按在戟脊上,再“铮”了一下。这一次,他不是对城说,不是对人说,是对自己说:还。
夜将临,天与地间有一线极薄的灰,灰像一张网又像一条路。他不看网,他只认路。远处村舍炊烟起,狗叫两声,孩童笑三声,有人敲碗,有人唱小调。他把马头略略一拨,从一道“缝”里穿过去。缝不在地上,在人心之间。他骑着马走,像在两个世界之间行走:一边是“术”的世界,一边是“礼”的世界。他选择“人”。
赤兔耳翼一扑一合,像两盏小小的灯。灯不耀眼,却照得到脚下。它知道,主人的“归途”,就在这灯能照到的地方:一饭一衣,一井一门,一“请”一“等”。
他不回头。城在背后,礼在背后,人也在背后——不是丢下,是安放。他往前走,把“位”带走,把“劫”带走,把“还”留在人间。
风里,似有极远极淡的一声“铮”,不知是从谁的骨里来。或许从石安碑来,或许从某户人家的门楣来,或许从那位老祭酒案角的编钟来。无论从哪儿来,都落在他的路上,像一颗极小极亮的火星,坠进黑里,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