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十月初十,紫禁城文华殿内气氛凝重而激昂。殿中巨幅辽东舆图铺满长案,山川、城池、河流标注得一清二楚,红、黑两色标记分别代表中华军与清军的部署,密密麻麻如繁星点点。王巢身着玄色蟒袍端坐主位,两侧依次排列着平辽大将军王忠、副将军李虎、第一军军长赵锐、海军统领郑和、“飞鸢”部队统领凌云及徐阶、秦邦屏等文武重臣,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肃然之色,目光聚焦于舆图之上。
“诸位爱卿,”王巢的声音打破殿内沉寂,沉稳而有力,“如今辽东清军内忧外患,皇太极病重卧床,多尔衮与豪格争权夺利,军心涣散,粮草短缺,正是我军剿灭满清、收复辽东的绝佳时机。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定最终的进军方略,一举荡平辽东,永绝后患!”
话音刚落,王忠便起身躬身道:“监国大人,末将已率先锋营收复锦州,如今大军已在锦州集结完毕,将士们士气高昂,随时可以发起进攻。依末将之见,应集中陆军主力,从锦州直扑辽阳,再挥师沈阳,一举攻克清军老巢!”
王忠话音未落,副将军李虎便提出不同意见:“王将军所言固然有理,但清军在辽阳、沈阳经营多年,城防坚固,若仅凭陆军正面强攻,难免伤亡惨重。末将认为,应分兵两路,一路主攻辽阳,牵制清军主力,另一路迂回至沈阳侧翼,切断其粮草供应,待清军内部崩溃,再发起总攻。”
李虎出身行伍,作战勇猛,擅长奇兵战术,山海关大战中曾率骑兵迂回敌后,切断清军退路,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提议得到了部分将领的附和,殿内顿时响起低声议论。
赵锐起身道:“李将军的分兵之策确有道理,但分兵之后,每路兵力都会削弱,若清军集中兵力反击,恐难应对。依末将之见,应先稳固锦州防线,逐步推进,蚕食清军据点,待‘飞鸢’部队与海军形成配合后,再发起总攻。”
三位陆军将领各抒己见,方案各有侧重,殿内争论渐起。王巢并未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海军统领郑和:“郑统领,海军目前备战情况如何?能否配合陆军作战?”
郑和起身应道:“回监国大人,海军三个舰队已全部集结完毕,首批三艘蒸汽动力战舰‘威远’‘靖海’‘扬威’号已完成试航,性能远超传统战船,加之原有战船,共计百余艘,兵力十万余人。末将认为,海军可从登州、天津出发,直扑辽南,攻克金州、复州,切断清军与朝鲜的海上联系,同时截断沈阳清军的海上退路,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
“好!”王巢赞许点头,又看向“飞鸢”部队统领凌云,“凌统领,‘飞鸢’部队如今训练情况如何?能否在战事中发挥作用?”
凌云躬身道:“回大人,‘飞鸢’部队已训练成熟,首批二十架‘飞鸢’已部署至锦州前线,第二批三十架也已在山海关待命。将士们已熟练掌握空中侦察、精准轰炸等技能,可对清军城防、粮库、兵营等要害部位实施打击,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凌云说着,取出一幅绘制精细的“飞鸢”作战示意图,指着上面的标记道:“这是‘飞鸢’的作战半径与轰炸范围,可覆盖锦州、辽阳、沈阳及周边地区,作战高度可达万丈,清军的弓箭、火炮根本无法企及,足以震慑敌军,瓦解其防御。”
看着示意图上“飞鸢”的作战范围,殿内将领们眼中都露出惊叹之色。此前“飞鸢”在演武场的演示已让众人震撼,如今得知其能覆盖整个辽东战场,更是信心倍增。
王巢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诸位爱卿的提议都有道理,但都忽略了一点——协同作战。仅凭陆军,难以快速突破清军防线;仅凭海军,无法深入内陆;仅凭‘飞鸢’部队,难以彻底歼灭敌军。唯有海陆空三军协同,形成夹击之势,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手中玉杖指向辽南地区:“朕的方略是——海陆夹击,先取辽南,再攻沈阳!”
玉杖沿着海岸线滑动,“海军从登州、天津出发,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金州,一路直扑复州。金州、复州是辽南重镇,也是清军与朝鲜的海上通道,攻克两地,既能切断清军外援,又能建立海军据点,为后续北上提供支撑。待海军稳固辽南后,继续向北推进,直逼营口、盖州,切断沈阳清军的海上退路,形成南面包围。”
随后,玉杖指向锦州方向:“陆军主力从锦州出发,兵分三路:中路军由王忠将军率领,主攻辽阳,牵制清军主力;左路军由李虎将军率领,进攻海城、鞍山,切断辽阳与沈阳的联系;右路军由赵锐将军率领,驻守锦州,防备清军反扑,同时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路作战。陆军推进过程中,‘飞鸢’部队负责空中侦察,精准定位清军部署,对城防工事、粮库、兵营实施轰炸,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
玉杖最终落在沈阳:“待海军切断清军海上退路,陆军攻克辽阳,形成对沈阳的南北夹击之势,再由‘飞鸢’部队对沈阳城防实施毁灭性打击,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同时发起总攻,里应外合,一举攻克沈阳,剿灭满清政权!”
王巢的方略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既发挥了陆军的攻坚优势,又利用了海军的封锁能力,更借助了“飞鸢”部队的空中优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作战体系。殿内将领们纷纷点头赞许,此前的争论烟消云散。
“监国大人的方略精妙绝伦,海陆空协同作战,清军必无招架之力!”王忠率先躬身附和,其他将领也纷纷响应,齐声赞同。
徐阶起身道:“监国大人深谋远虑,此方略不仅能快速收复辽东,更能减少将士伤亡,实乃万全之策。只是辽南与沈阳相距甚远,海军与陆军的协同配合至关重要,需提前约定联络信号,确保行动一致。”
“徐首辅所言极是。”王巢点头道,“朕已令天机司制定了统一的联络信号,陆军以红色信号弹为进攻令,绿色为撤退令;海军以灯塔信号为指引,三长两短为进攻,两长三短为待命;‘飞鸢’部队以烟雾弹为标记,白色为侦察完成,黄色为轰炸准备,红色为轰炸开始。各部队务必严格遵守,确保协同无误。”
秦邦屏补充道:“监国大人,粮草与物资供应已准备就绪,济宁至通州段铁路已通车,每日可运送粮食十万石、弹药五十万发至前线,足以支撑大军作战。同时,前线野战医院已增设至五座,医疗设备与药材充足,可及时救治受伤将士。”
“很好。”王巢满意颔首,又道,“此外,朕还有一事要议——蒙古问题。如今漠南蒙古部分部落仍依附于满清,若我军进攻沈阳,这些蒙古部落可能会出兵支援清军,对我军侧翼构成威胁。因此,在进攻辽东的同时,需派遣一支兵力,前往蒙古草原,联络亲明部落,威慑依附满清的部落,消除侧翼威胁。”
众人闻言,皆认为此举必要。李虎起身道:“监国大人,末将愿率骑兵部队前往蒙古。蒙古部落擅长骑兵作战,末将可凭借我军的新式武器与战术,震慑敌军,确保侧翼安全。”
王巢道:“李将军勇冠三军,此事便交予你。你率第三军骑兵部队两万余人,从遵化出发,前往蒙古草原。切记,以威慑为主,联络为辅,不可贸然开战,若蒙古部落执意支援清军,再予以打击。同时,要宣传我军政策,告知蒙古部落,只要不与满清勾结,我军将与其和平共处,互通有无。”
“末将遵令!”李虎躬身应道。
会议持续至深夜,各项细节逐一敲定:陆军于十月十五发起进攻,中路军王忠率十五万人主攻辽阳,左路军李虎率十万人进攻海城、鞍山(后续转赴蒙古),右路军赵锐率五万人驻守锦州;海军于十月十二提前出发,郑和亲自率领第一、第二舰队进攻金州、复州;“飞鸢”部队分驻锦州、山海关两地,随时支援各战场;天机司间谍继续收集清军情报,联络城内汉人百姓,做好内应准备。
散会后,将领们纷纷起身告辞,奔赴各自岗位,准备出征。殿内只剩下王巢与徐阶、秦邦屏三人,徐阶看着王巢疲惫却坚定的面容,道:“监国大人,此次出征事关重大,五十万大军、十万海军、五十架‘飞鸢’,如此规模的协同作战,前所未有,还需多加谨慎。”
王巢道:“徐首辅放心,朕已做好万全准备。将士们训练有素,武器先进,后勤充足,民心所向,此战必胜!待收复辽东,剿灭满清,下一步便是平定南方,统一全国,恢复中原盛世!”
秦邦屏道:“监国大人英明,如今中华军军威鼎盛,粮草充足,定能一举荡平辽东。臣已令兵部做好战事记录,待此战结束,必将其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王巢微微一笑,目光再次投向舆图上的辽东大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场战事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是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他必须胜利,也必将胜利。
十月十二,海风呼啸,登州港内旌旗招展,百余艘战船整齐排列,帆樯如林,气势恢宏。郑和身着银色铠甲,立于“威远”号战舰的甲板上,手持王巢亲授的帅旗,高声下令:“全军启航,目标金州!”
随着一声令下,战船纷纷起锚,帆影点点,向辽南方向驶去。舰队乘风破浪,舰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船上的海军将士们列队而立,目光坚定,士气高昂。他们深知,此次出征肩负着切断清军退路、配合陆军作战的重任,每个人都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十月十五,锦州城外,五十万中华军将士列队而立,军阵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王巢亲自前来送行,站在高台上,高声道:“将士们!今日你们将奔赴辽东,驱逐鞑虏,收复失地!朕在此承诺,凡立下战功者,封侯拜将,重加赏赐;凡战死沙场者,朝廷将赡养其家眷,永享殊荣!愿你们奋勇作战,凯旋归来!”
“誓死效忠监国大人!收复辽东!凯旋归来!”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云霄,惊天动地。
王忠手持令旗,高声下令:“全军出击!”
令旗挥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辽阳方向进军。坦克部队排成钢铁长龙,履带碾压大地,发出隆隆巨响;步兵部队手持新式步枪,队列整齐,步伐坚定;骑兵部队战马嘶鸣,蹄声震地,尘土飞扬。“飞鸢”部队的五十架战斗机从空中掠过,机翼划过天际,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轨迹,为大军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辽东沈阳城内,多尔衮与豪格刚刚得知中华军发起进攻的消息,两人正在皇宫内争吵不休。
“都是你!若不是你执意争夺皇位,我们早已集中兵力防备中华军,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境地!”豪格怒目圆睁,指着多尔衮怒斥道。
多尔衮冷笑一声:“豪格,你少在这里血口喷人!中华军来势汹汹,就算我们联手,也未必是对手。如今当务之急是派兵支援辽阳、金州,守住防线,而不是在这里互相指责!”
就在两人争吵之际,一名士兵匆匆闯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启禀两位大人,中华军陆军已攻克鞍山,正向辽阳逼近;海军已抵达金州城外,正在发起进攻;空中还有‘飞鸢’盘旋,对金州城防实施轰炸,金州守军伤亡惨重,请求紧急支援!”
“什么?!”多尔衮与豪格同时大惊失色,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们没想到中华军竟然如此迅速,海陆空同时进攻,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快!派兵支援辽阳与金州!”多尔衮当机立断,下令道,“令镶白旗、正白旗精锐驰援辽阳,镶蓝旗、正蓝旗前往金州,务必守住两地!”
豪格也道:“令正黄旗驻守沈阳城,加强城防,防止中华军突袭!”
然而,清军的调动早已被天机司的间谍察觉,情报迅速传回中华军指挥部。王忠得知清军分兵支援辽阳、金州后,立即下令:“中路军加快进攻速度,务必在清军援军抵达前攻克辽阳;左路军改变路线,迂回至辽阳侧翼,伏击清军援军!”
“飞鸢”部队统领凌云也接到命令,率领二十架战斗机前往辽阳上空,对清军援军实施轰炸。战斗机在空中盘旋,投下一枚枚炸弹,清军援军被炸得人仰马翻,阵型大乱,根本无法按时抵达辽阳。
金州城外,郑和率领海军舰队发起猛烈进攻。“威远”“靖海”“扬威”号三艘蒸汽动力战舰凭借其速度与火力优势,冲破清军的海上防线,舰炮猛烈轰击金州城墙。“飞鸢”部队的十架战斗机也赶来支援,对城内的清军兵营、粮库实施精准轰炸。
金州城内的清军守军本就兵力薄弱,面对海军与“飞鸢”部队的双重打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城内的汉人百姓在间谍的联络下,趁机发起暴动,打开城门,引导海军陆战队入城。经过一天的激战,金州城被中华军收复。
十月十八,中华军中路军抵达辽阳城外,与城内清军展开激战。“飞鸢”部队对辽阳城墙实施轰炸,炸开多个缺口;陆军炮兵部队的后膛炮与迫击炮也同时开火,猛烈轰击清军的防御工事;步兵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从缺口处攻入城内。
清军守军负隅顽抗,与中华军展开巷战。然而,中华军的新式步枪威力远超清军的弓箭与火铳,清军根本无法抵挡。城内的汉人百姓纷纷响应,为中华军提供情报、引导路线,甚至拿起武器参与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辽阳城被中华军收复,清军守将硕托战死。
收复辽阳后,王忠下令大军休整三日,随后挥师北上,向沈阳方向推进。此时,海军也已攻克复州,正在向营口、盖州推进,切断沈阳清军的海上退路。李虎率领的骑兵部队则已进入蒙古草原,联络了多个亲明的蒙古部落,对依附满清的部落形成威慑,成功消除了侧翼威胁。
沈阳城内,多尔衮与豪格得知辽阳、金州、复州相继失守的消息后,彻底陷入绝望。清军主力损失殆尽,粮草短缺,军心涣散,城内百姓人心惶惶,不少清军士兵开始偷偷逃跑。
“完了,一切都完了!”豪格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喃喃自语。
多尔衮脸色铁青,眼中满是不甘与绝望。他知道,沈阳已成为一座孤城,中华军大军压境,破城只是时间问题。他试图联络朝鲜求援,但朝鲜早已被中华海军震慑,不敢出兵;他试图组织兵力反扑,但士兵们早已无心作战,根本无法调动。
十一月初一,中华军主力抵达沈阳城外,将沈阳城团团围住。王忠下令发起总攻,“飞鸢”部队对沈阳城墙、皇宫、兵营、粮库等要害部位实施地毯式轰炸;陆军炮兵部队猛烈开火,将城墙炸开多个缺口;步兵部队、骑兵部队同时发起冲锋,从缺口处攻入城内;海军陆战队也从营口登陆,向沈阳推进,形成合围之势。
城内的清军士兵纷纷投降,只有少数死硬分子负隅顽抗,很快被中华军歼灭。多尔衮试图率领残部突围,被王忠亲自率领的先锋营拦截,激战中被生擒活捉;豪格见大势已去,在皇宫内自杀身亡。皇太极在城破前夕病逝,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
十一月初三,沈阳城被中华军完全收复,辽东全境宣告光复。消息传到北京,全城百姓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张灯结彩,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王巢站在皇宫的城墙上,望着东北方向,心中感慨万千。
从穿越之初的艰难自保,到如今收复辽东、剿灭满清,他用先进的武器、严明的军纪、完善的后勤与正确的战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避免了华夏文明的浩劫。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南方的南明残余势力与农民起义军需要平定,统一全国的道路还很漫长。
但他有信心,有这支精锐的中华军,有归心的百姓,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定能平定乱世,统一全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阳光洒满紫禁城,金色的光芒映照着王巢的身影,也映照着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