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暑假休整后,高三的序幕正式拉开。
开学典礼上,江城一中全体高三师生聚集在操场上,校长在国旗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引经据典,声情并茂,从“头悬梁锥刺股”的古人,讲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听得台下的学生们一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当场就冲回教室刷他个十套八套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了,按照惯例,接下来该上场的教师代表理应再添一把火,用更激昂的口号,更内卷的宣言将打了鸡血的氛围推向高潮。
然而,当杨明宇发言时,画风却突然一转。
他没有拿讲话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尊敬的同学们,领导们,同仁们,大家上午好。在开始我的发言之前,我想先分享几个我们班在北京旅行时发生的小故事。”
台下的校领导们,尤其是王海德主任心里咯噔一下,暗道:“祖宗喂,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老人家还讲故事?”
但杨明宇显然没有看到王主任那充满怨念的眼神。
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王昊同学是如何试图用昂贵的巧克力去“腐蚀”同学,结果却惨败给了几包五毛钱的辣条;讲了张伟同学是如何在攀登长城时一边自己累得像条狗,一边还要回头去拉扯他那些弱不禁风的“猪队友”;讲了林天和赵敏是如何因为扶了一下胳膊,而引发了全班同学长达一个小时的关于“纯洁的革命友谊是否存在于男女之间”的大辩论……
他的讲述充满了画面感和幽默感,让台下那群原本紧绷着神经的学生们都忍不住发出了阵阵会心的笑声。整个操场上那股肃杀的氛围被悄然化解,变得轻松而温暖。
故事讲完,杨明宇的表情变得认真起来。
他环视着台下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说道:
“我讲这些故事是想告诉大家,高三并不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苦役。它不是只有试卷、分数和排名。它更是你们人生中一段独一无二的充满了汗水、泪水、欢笑和友谊的旅程。你们不是孤独的攀登者,在你们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同学,有为你们保驾护航的老师,还有在背后默默支持你们的家人。”
“所以,不要害怕它,不要憎恨它。去享受它,去征服它!”
“一年后,我希望在你们理想的大学校园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你们成功的喜悦,更能看到我们江城一中在这段旅程中留下的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
他的发言结束了。没有一句口号,没有一次动员,更没有渲染丝毫的紧张气氛。
杨明宇的这番话抚平了他们对未知的恐惧,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
操场上先是短暂的安静,随即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
王海德主任看着台上的杨明宇,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充满敬佩的表情。
他知道,在“拿捏人心”这块,杨明宇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宗师了。
开学典礼的风波刚刚平息,杨明宇回到办公室,便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用订书机装订好的文件。
文件没有署名,封面只有一行标题:《高三年级各班实力梯队分析》。
杨明宇笑了。
他甚至不用翻开就知道这玩意儿是谁的杰作。
放眼整个年级,能把八卦做得如此专业,除了已经转到文科班,但心依然留在“大14班”的情报总管——陈静同学,别无分号。
他饶有兴致地翻开了这份匿名报告。
报告写得极有水平。从“尖子生数量”、“中等生厚度”、“后进生比例”、“学科均衡度”以及“班级凝聚力”等多个维度为全年级理科班建立了评估模型。
在最后的综合评定中,14班毫无悬念地被列为了“t0”级别的独一档存在,综合实力遥遥领先。
然而,报告的后半部分开始毫不留情地分析起了14班的“短板”。
“……综上所述,14班虽综合实力位居第一,但并非高枕无忧。其内部依然存在明显的‘软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杨明宇的目光,落在了那几个被陈静用红色字体特别加粗的名字上。
“周涛:该同学经过上学期的针对性辅导,语文成绩已有显着提升,但理科基础极为薄弱,且学习习惯极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是班级总平均分最大的隐忧。”
“刘倩:该同学化学成绩已进入优等生行列,但其他科目,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依然处于及格线边缘。且据观察,该同学近期有将研究重心从护肤品转向服装搭配的趋势,亟需引导。”
报告的分析一针见血。
他看着这份报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高三的第一堂班会课,杨明宇没有讲任何关于学习的内容。
他将这份来自陈静的匿名报告的核心内容展示在了投影仪上,然后开门见山地对全班说:“同学们,这是一位‘热心校友’为我们做的免费体检。现在,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份‘体检报告’的看法。”
教室里立刻就炸开了锅。
“我靠!这谁写的?也太狠了吧?直接点名啊!”
“不过……说得还真挺有道理的。周涛那家伙,昨天晚自习确实又在偷偷看手机了。”
被点名的周涛脸涨得通红,将头深深地埋进了书本里。刘倩也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张伟站了起来发言:“我觉得这报告写得挺好!咱们14班现在是全校的标杆,外面不知道多少人等着看咱们笑话呢!要是最后因为一两个人没考好,拉了后腿,丢的可是咱们全班的脸!”
他的话虽然糙,但理不糙。
紧接着,苏晓蔓也站了起来:“我同意张伟的看法。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丢脸的问题。我们14班的口号是‘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对彼此的承诺。帮助周涛和刘倩同学克服困难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是我们全班所有人的责任。”
杨明宇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高三全年复习总纲”几个大字。
“很好。既然大家已经统一了思想,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我们14班的公约。”
他将自己熬夜做好的草案分发给了每一个学生。
这份公约与所有其他班级的截然不同。
它没有密密麻麻的考试安排,也没有“一天做一套卷子”的变态要求。
公约被清晰地分为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9月-12月):基础回归与知识扫盲。目标:彻底消灭知识盲区,将所有基础知识点重新梳理、构建成体系。
第二阶段(1月-4月):专题突破与能力提升。目标: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模块,进行专项攻坚训练,提升解题能力和思维层次。
第三阶段(5月-6月):模拟实战与心态调整。目标:通过高强度的模拟考试,适应高考节奏,查漏补缺,并将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
真正让学生们感到惊讶的是计划中的那些“非学习”内容。
“每周必须保证一次体育活动时间,由张伟同学负责组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
“每月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吐槽大会’、‘电影赏析’、‘未来职业规划’等,由苏晓蔓同学负责策划。”
“成立‘14班健康委员会’,由赵敏同学担任主席,负责监督全班同学的作息、饮食及日常卫生。”
“成立‘14班技术保障部’,由林天同学领导,负责维护班级错题系统,并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科学上网’指导……”
看到最后一条,全班都发出了心照不宣的笑声。
杨明宇重重地咳嗽了一声,
“总而言之,”他用马克笔,在“体力和心态”四个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横线,“高考比拼的不仅是智力,更是体力和心态。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们不仅要让大脑高速运转,更要让身体保持健康,让心态保持平稳。这才是我们14班取胜的王道!
班会课的最后,杨明宇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让林天将这份《高三全年复习作战总纲》的电子版通过校园网的共享论坛,公开发布了出去,并且设置了“全校师生可见,可下载”。
在帖子的末尾,杨明宇还亲自附上了一段话:
“高考不是一个班的战斗,而是我们整个年级的战斗。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身边的同学,而是我们自己。14班愿将我们所有的备考策略与全年级战友共享,也欢迎任何班级的同学随时来14班交流、讨论。因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14班的胜利,更是整个江城一中的胜利。江城一中,全体出击!”
这个帖子一经发布,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被顶上了校园论坛的热榜第一。
全年级的师生都被杨明宇的这份格局和胸襟彻底震撼了。
孙建国老师在办公室里沉默了许久,最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自己班里的学生说:“都去下载一份好好学学。人家杨老师的境界已经甩了我们不止一个身位了。”
而此刻,杨明宇则悠闲地泡上了一杯枸杞。
所有的战略部署都已完成。
接下来,就是他去啃下最后两块硬骨头的时候了。
他的目光,穿过窗户看向了教室后排那两个身影上。
一个正假装认真听讲,实则将一本玄幻小说塞在课本下面,看得如痴如醉。
另一个正拿着一面小镜子,仔细地观察着自己鼻尖上那颗刚刚冒出来的比芝麻还小的痘痘,脸上充满了绝望。
周涛。
刘倩。
最后两个钉子户。
攻坚战,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