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镇的研学热潮未歇,苏合香的书房里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静谧。案头堆叠着厚厚的书稿与史料,泛黄的纸页间夹着无数便签,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与修改意见——《中华香文化通史》的编写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每一个字、每一处表述,苏合香都力求精准详实,不负多年心血。
自决意编写这部通史以来,已是三载光阴。这三年里,苏合香走遍了大江南北的香文化遗址,从岭南沉香古林到西域香神祠残垣,从敦煌莫高窟的香事壁画到西安古城的唐代香具窖藏,收集了海量一手资料;萧策每日伏案,将盛唐时期的宫廷用香制度、民间香俗、军事用香细节一一整理成文,那些亲历的过往,成了通史中最鲜活的注脚;阿罗憾则潜心梳理西域香料文献,将丝绸之路沿线的香文化交流脉络,清晰地铺展在书稿之中。苏念唐虽忙于小镇运营与研学课程研发,也时常抽出时间,用数字化手段整理史料,为书稿补充现代香文化传承的案例。
此刻,苏合香正手持一支狼毫笔,对着“唐代香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这一章节细细斟酌。书稿中原本只提及了唐诗中对“长安十二香”的吟咏,如李白“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的诗句,却未深入探讨香文化对其他文学体裁、艺术形式的影响。她指尖划过纸页,忽然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香具的姿态,想起盛唐时期文人雅士焚香论道、以香为题的雅集,心中暗道:“一部完整的香文化通史,不应只局限于香本身,更要展现香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共生共荣,这样才能凸显香文化在中华文脉中的分量。”
正思忖间,书房门被轻轻推开,萧策端着一碗温热的莲子羹走进来,目光落在案头的书稿上,语气带着关切:“又在琢磨书稿?已经坐了大半个时辰,歇会儿吧。”他将莲子羹放在案边,顺手拿起那页写满批注的纸,“是觉得这一章不够全面?”
苏合香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点头道:“嗯。目前只写了唐诗与香的关联,太过单薄。你想想,盛唐时期,除了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哪一个离得开香?王维作画前必焚‘玉簪香’,以求心境澄澈;宫廷乐师演奏《霓裳羽衣曲》时,殿内必燃‘飞天香’,香韵与乐声相融,方能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这些细节,都该补充进去,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香文化是如何渗透到盛唐文化的方方面面的。”
萧策颔首认同:“你说得对。我还记得,当年在长安,每逢科举放榜,新科进士都会在曲江宴饮,席间焚‘桂子香’,取‘蟾宫折桂’之意;就连寻常百姓家的婚礼,也会用‘合欢香’,寓意夫妻和睦。这些民间的香俗,与宫廷用香、文人用香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唐代香文化的全貌,也该在通史中有所体现。”
“不止是唐代。”苏合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泛黄的古籍,“你看,这本宋代的《陈氏香谱》,里面记载的‘百和香’,其配方就源自唐代的‘长安十二香’,只是在原料配比上略有调整,融入了宋代文人的审美偏好。还有元代的香具,虽多了蒙古草原的粗犷风格,但制作工艺上仍延续了唐代的榫卯结构。这些不同朝代香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以及香文化与时代背景、社会习俗的关联,都需要进一步梳理补充,让通史的脉络更加清晰、系统。”
就在这时,苏念唐也走进了书房,手里拿着一份邮件打印件,脸上带着欣喜:“妈,萧叔叔,国内和国外的几位专家学者,已经把书稿的审核意见发过来了!你看,北京大学的周教授建议,补充香文化与宗教的关联,比如佛教的焚香礼佛、道教的香篆祈福;法国香道协会的皮埃尔先生则希望,增加香文化与西方香品的交流历史,比如唐代香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中世纪欧洲香品制作的影响。”
苏合香接过审核意见,快速浏览起来,眼中渐渐亮起光芒。这些专家的建议,与她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更填补了她未曾考虑到的空白。“太好了,这些建议都非常宝贵!”她将审核意见放在案头,语气愈发坚定,“我们要借着这次审核的机会,对书稿进行全面修订。不仅要补充香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的关联,还要梳理香文化在不同朝代的传承脉络,以及中外香文化的交流互鉴,让这部通史真正做到‘融万法于香,汇千古于文’。”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合香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书稿的修订工作中。他们将书稿分为“先秦至魏晋:香文化的起源与萌芽”“隋唐:香文化的鼎盛与繁荣”“宋辽金元:香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明清:香文化的世俗化与普及”“近现代:香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五个部分,逐一进行完善。
在补充“香与宗教”这一内容时,苏合香特意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张教授前来指导。张教授结合莫高窟壁画中的香事场景,详细讲解了唐代佛教焚香的礼仪与寓意:“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就有僧人焚香迎送的画面,所用香具正是唐代典型的青铜博山炉,燃烧的香料应为‘安息香’,这是当时佛教祭祀的常用香品。此外,道教的‘香篆’,在唐代也已十分盛行,道士通过焚烧香篆,来占卜吉凶、祈福禳灾,这种香篆的制作工艺,与‘长安十二香’的香丸制作工艺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张教授的讲解,苏合香团队在书稿中补充了大量宗教用香的细节,不仅梳理了佛教、道教用香的历史脉络,还分析了宗教用香对香品配方、香具制作的影响,让香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联更加清晰。
在梳理“中外香文化交流”这一部分时,阿罗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结合自己在盛唐时期的经历,以及整理的西域香料资料,详细讲述了唐代香料贸易的繁荣景象:“当年,我从西域带来的安息香、乳香、没药,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后,不仅成为宫廷用香的重要原料,还被制香师与中原的沉香、檀香、桂花等香料调和,创造出了‘长安十二香’中的‘西域春’‘合欢香’等名香。同时,唐代的香方、香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甚至远播欧洲、东南亚,对当地的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念唐则通过查阅海外史料,补充了唐代香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根据欧洲中世纪的文献记载,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将唐代的沉香、檀香传入欧洲,当时的法国宫廷、意大利贵族,都以使用中国香料为荣。唐代的香具制作工艺,也传入了欧洲,对欧洲的金属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内容补充进去,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华香文化在世界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修订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时常遇到争议与困惑。比如,在探讨“宋代香文化的特点”时,有人认为宋代香文化以文人用香为主,偏向清雅内敛;有人则认为,宋代民间用香也十分普及,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不应忽视民间香俗的影响。
为了理清这一问题,苏合香带领团队前往杭州、苏州等地,实地考察宋代香文化遗址,查阅宋代的香谱、文人笔记、民间契约等史料。在杭州的南宋官窑遗址,他们发现了大量宋代民间使用的陶制香具,造型简洁、价格低廉,显然是寻常百姓家的用品;在苏州的范成大故居,他们查阅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其中详细记载了宋代民间的香俗,如端午焚艾香、中秋焚桂香、除夕焚柏香等。
结合这些考察成果与史料记载,团队成员们最终达成共识:宋代香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文人用香追求清雅意境,民间用香则注重实用与寓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将这一观点写入书稿,同时补充了宋代香谱的编撰、香市的繁荣等细节,让宋代香文化的篇章更加丰满。
除了补充内容,团队成员们还对书稿的语言表述、逻辑结构进行了全面优化。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被替换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原本零散的史料,被重新梳理整合,形成了清晰的逻辑脉络;每一个观点,都附上了详实的史料佐证,确保书稿的权威性与严谨性。
苏合香更是亲力亲为,对每一个章节都逐字逐句进行审阅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史料的准确性,她会查阅十几本古籍;为了一句表述的精准性,她会反复推敲、修改数十次。萧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劝她多休息,可她总是笑着说:“这部通史,是我们多年研究的心血,更是中华香文化的缩影,不能有丝毫马虎。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对得起那些为香文化传承付出努力的人,才能让更多人读懂中华香文化的厚重与璀璨。”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中华香文化通史》的修订工作终于完成。修订后的书稿,从最初的五十万字,扩充到了八十万字,内容涵盖了香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演变,以及香文化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中外交流的关联,堪称一部全面、系统、权威的中华香文化百科全书。
书稿修订完成的那天,苏合香团队齐聚在盛唐小镇的凝香阁,将厚厚的书稿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灯光下,泛黄的纸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与纸香,与窗外飘来的桂子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苏念唐轻轻抚摸着书稿的封面,眼中满是感慨:“妈,三年了,这部通史终于完成了。从最初的构思,到收集资料,再到撰写、修订,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现在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阿罗憾望着书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部通史,不仅记录了中华香文化的千年历程,也承载了我们对香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相信它出版后,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萧策走到苏合香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温柔:“辛苦你了。这三年,你为了这部通史,耗费了太多的精力。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苏合香望着眼前的团队成员,眼中满是感激与自豪:“这部通史,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的帮助与支持,就没有这部完整的通史。”她顿了顿,目光落在书稿上,语气坚定,“接下来,我们要尽快将书稿交付出版社,做好出版前的最后准备。我相信,这部《中华香文化通史》,一定会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中华香韵,在千年文脉中,永远流传下去。”
窗外,夜色渐浓,盛唐小镇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袅袅香韵在空气中流转。凝香阁内,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厚厚的书稿上,眼中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这部通史的出版,不仅是他们香文化研究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华香文化传承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属于中华香文化的故事,也将随着这部通史的问世,被更多人知晓、铭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