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黎明”叛乱的硝烟虽已散去,“人类文明勋章”的荣光亦已颁授,但联盟高层,尤其是李肃领导下的宣传与文化部门,内心的波澜却未曾平息。叛乱如同一面残酷的镜子,照见了在长期战争高压和牺牲渲染下,部分民众心中悄然滋生的绝望与疲惫。铁血与牺牲是战争的底色,但若画卷中只有这浓重得化不开的暗红,再坚韧的心灵也难免在持续的压抑中走向崩溃或扭曲。
王也虽未明言,但其在授勋仪式上那句“星火永存”,以及平日流露出的对文明长远发展的关注,已然为宣传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李肃召集麾下智囊,进行了一场深刻反思与战略调整会议。会议的核心结论是:宣传工作的重心,必须进行一场静默但坚决的转向——从过去侧重于“铭记牺牲、直面黑暗”,调整为“在黑暗中点燃火把,于荆棘中描绘蓝图”,更多地展示光明、进展与未来的可能性,为在战争泥沼中跋涉的文明,注入持续的希望动力。
“我们不能只告诉人们为何而战,更要让他们看到为何值得去战,以及战火之后,我们将抵达怎样的彼岸。”李肃在内部文件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于是,一场旨在重塑集体心理图景的宣传变革,悄然拉开序幕。
过去的宣传,大量聚焦于前线将士的英勇捐躯、后方民众的刻苦奉献,虽感人至深,却也无形中加重了悲壮色彩。现在,宣传机器开始有意识地将镜头转向那些标志着文明正在顽强前进的“亮点”。
研究所与军工部门被要求,在保密红线内,定期向宣传部门提供“可公开的振奋人心成果”。于是,民众通过精心制作的全息影像看到:
· “长城级”II型战列舰的下水仪式:流线型的舰体覆盖着新型复合装甲,符文与能量导管在舰身隐隐发光,它在船坞中缓缓移出,如同蛰伏的巨兽初醒,旁白充满自豪地介绍其提升的护盾强度与火力密度。这不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守护家园的信心象征。
· “太虚”计算系统模拟的新材料结构:绚丽的色彩在屏幕上流转,复杂的分子的结构在AI与修士的联合推演下被优化、重构。宣传片会解释这种新材料将用于下一代机甲关节,能承受更高的过载,意味着飞行员能在战斗中做出更匪夷所思的机动,生存率更高。
· 火星基地生态穹顶的扩建影像:不再是满目疮痍的战地,而是展现新开辟的种植区内,利用星灵技术改良的作物在人工阳光下茁壮成长,象征着即使在战火下,生命依然在顽强繁衍,文明的后勤根基愈发稳固。
元初门也积极配合,挑选合适的题材,向民众展示修真文明带来的个体升华与集体力量。
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在聚灵阵中成功筑基,天地灵气汇集的异象被记录下来。宣传片重点渲染他突破后的喜悦与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旁白强调:“年轻一代正在接过文明的接力棒,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未来的高度。”
展示阵法师与结构工程师一起,为新的轨道防御平台刻画加固阵法的场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在画面上和谐交融,传递出“1+1>2”的强大信心,表明地球正在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融合的强盛之路。
采访那些拥有“星空灵根”、修炼此功法后实力大涨的星际战士。他们讲述在太空中感应星辰之力、补充自身消耗的奇妙体验,言语间充满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将修炼与星际开拓的浪漫联系起来,淡化了纯粹的战斗杀伐之气。
这些“进展叙事”并非掩盖牺牲,而是将牺牲置于一个更大的、正在不断取得成果的进程之中,让民众感觉到,每一次付出,都在实实在在地推动文明向前挪动,而非无底洞般的消耗。
如果说展示进展是针对当下的“强心针”,那么描绘未来则是给予人们跨越艰难时期的“导航星”。联盟授权顶尖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学家、社会学家a,组建了“未来家园规划设计办公室”,其成果成为宣传的新核心素材。
制作极其精良的全息宣传片《家园·未来》系列开始在各平台循环播放。影片描绘了战争胜利后,人类文明的美好图景:
运用特效,展示被战争创伤的地球如何在外星科技与修真阵法结合下,实现生态的快速恢复。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澈,焦土上生长出更富生命力的森林,城市在废墟上重建,更加绿色、和谐,与自然融为一体。
动态模拟火星如何逐步拥有浓厚大气、液态水湖泊,最终变成一颗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星球。画面中,未来的火星城市笼罩在透明的生态穹顶下,穹顶外是蓝天白云,人们在其中安居乐业,不再有辐射和沙尘的困扰。
基于已发现的宜居星球数据,构想出建设在气态巨行星卫星上的水下城市、漂浮在金星大气上层的云端都市、乃至镶嵌在小行星内部的矿工社区。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家”的认知边界,将战争的苦难对比得渺小起来。
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广场,设立了“未来生活体验馆”。民众可以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在未来城市中驾驶反重力交通工具、使用全息交互界面工作学习、在社区灵能健身中心锻炼、甚至模拟在火星农场收割作物。这种可触摸的未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学校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关于星际探索、外星生物学、未来社会学、生态工程学的内容。鼓励学生们畅想百年后的人类文明,举办相关的作文、绘画、设计比赛。让下一代从启蒙时期,就将目光投向战火之后的星辰大海。
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希望,宣传形式也摒弃了部分过去刻板的说教,变得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在联盟官方信息平台开设专栏,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士撰写“日记”。有前线士兵记录战斗间隙看到璀璨银河时的震撼,有工程师描述解决技术难题后的成就感,有教师讲述孩子们对未来的奇思妙想,有农夫记录新作物丰收的喜悦……这些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个体叙事,编织成一幅幅生动而充满韧性的生活图景,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能打动人心。
设立一个24小时播放的专用广播频道,内容以舒缓的音乐、励志的故事、科学的普及、未来的展望为主,严格过滤掉过于血腥和悲观的前线战报。这个频道成为许多在防空洞、深夜工厂或前线轮休营地中人们的心灵慰藉,提醒他们,生活中仍有美好与期待。
联盟加大了对文学、音乐、影视、游戏等文化创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明确鼓励那些蕴含乐观主义、探索精神、人性光辉的作品。一时间,描绘星际探险、文明复兴、英雄凯旋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冲淡了战争带来的压抑文化氛围。
曾因伤病退役、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老兵孙立诚,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参观了“未来生活体验馆”。他戴上了VR设备,体验了在模拟的火星城市中漫步的感觉。他走过绿树成荫的街道,看着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嬉戏,远处是覆盖着冰雪的奥林帕斯山轮廓。那一刻,他浑浊的眼中重新焕发了光彩。他对陪同的社工说:“我以前只知道打仗,毁了些什么。今天……今天我好像看到了,我们拼命守护的,到底是什么。值了。”后来,他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向年轻人讲述他的战斗经历,但讲述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残酷,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身后那个“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