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次一向不差钱的李世安,又一次哭穷了,“花老,局势突然变成这样,晚辈也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是战前,您说扩编督标,我二话不说,就能给您提取二十万来!”
“可是您也说了,如今这局势,为了荆楚省的安稳,实在是没钱了…。”
“咱们出动两万大军入赣,消耗的钱粮可是一笔巨资,不得不预留…。”
“同时,我这边第三协刚刚组建,所需钱粮也是极大…。”李世安数次咬着嘴唇,艰难的下定决心,“这样,我今年的养廉银子刚刚下放,可以先给您…。”
李世安现在是一等靖江侯爵,文华殿大学士,太师(正一品,原来的太子三师只是从一品,进一步升级合一)。
兵部尚书、右都督御史。
实授南洋新军六镇大帅,编练大臣,南洋大臣,荆楚省巡抚。
年薪:610(侯爵年俸) + 360(大学士恩俸) + (巡抚养廉银) + 其他职务的养廉银 ≈ 两白银。
另有南洋大臣,新军编练大臣这些隐性合法收入,大约1.5万一年。
除了金钱俸禄,还有实物俸禄。
其中,
侯爵禄米610斛(约90石),按此时的市价约合2,000两白银\/年。
大学士禄米360斛(约54石),约合1200两白银\/年。
其余的虚衔,或者重复不记录。
荆楚省现在有钱,俸禄与养廉银子自然都是按照定格下发。
李世安拿出两万两养廉银子,其实根本不影响什么,但必须装一装。
花沙纳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一脸欣慰的说道:“绍圃,你有心了!”
“这样,这两万两算是老夫借的,加上老夫的两万两,有这四万两,足以再招募2000步兵鄂勇…。”
李世安心情有些复杂的看了看花沙纳,他这两万两可不是私人出钱。
整个荆楚省,几乎所有赚钱的项目他都参与并把控了不说,
藩库也由他把控,胡林翼只负责花钱审批,与收取审核各地厘金。
他要平账两万太简单了。
花沙纳的养廉银子却是私人的。
他把养廉银子全部用于扩军,那么总督衙门的运行只怕艰难了。
想到这里,好心试探性的问道:“花老,武昌以外的州府官员养廉银子,一共有十万两,现在还没发下去…。”
“要不先截留一半?”
“这可以吗?”花沙纳期待的问道,四万两虽然可以招募两千鄂勇,却无法配备应有武器,能截留五万自然最好。
再有五万两,他的养廉银子便只需要用一半,便有八万用于扩军。
八万两,可以组建有火枪火炮的湘军步兵四个营,约两千人。
新军第一镇那种他就不指望了。
把督标扩编两千人,可比简单招募四千鄂勇强太多了。
“问题不大!”李世安非常配合的说道:“剩下的一半等秋收再发也不迟,只要把长毛挡在省外,今年必定大丰收!”
“您老和我一起发个通告就成!”
“行,这件事就由老夫出面发通告!”这笔钱本来就是他花沙纳要用,也就不打算让李世安担这个骂名了。
虽然扩军数量达不到他理想的,但是督标能扩编两千也不错了。
解决了扩军的安全感问题,接下来就是商议怎么破解这个被动局面了。花沙纳没有迟疑,直接开口问道。
“办法有二!”李世安毫不犹豫的竖起两根手指,“其一,由晚辈亲率新军第一镇入赣,整合湘军残部杀回去!”
“不说能打下安庆,至少也能打退来势汹汹的秦日纲、石祥祯…。”
“把局面恢复到战前…。”
花沙纳没有说话,微微摇头的意思很明显,不想选择这个办法。
他先前可以支持湘军改编成第三镇,现在却不能答应李世安整合。
甚至不到万不得已,他都不愿意让李世安离开荆楚省。
之前曾某人在,湘军还是一支独立的强军,改编了,李世安也只是名义上的军事指挥官,根本指挥不了第三镇。
曾某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文官,想要的是文官领兵当大帅。
改编之后,他也不愿意当师长。毕竟师长地位远不如二品文官。
更何况,他的野心远不止一个师长,不甘心屈居于一个后辈手下。
把湘军整编成新军第三镇,最高兴的只有朝廷,这是一石二鸟之计。
无论是骆秉章,还是曾某人,都希望湘军能与新军平级,甚至超越。
只可惜,能力与野心不匹配。
李世安的出现,直接让曾某人活在阴影里,不得不急于求成。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湘军已经被打残,主帅以及大量骨干战死。
现在的湘军,尤其是步兵,没有一个人能抗拒李世安的官威。
此时如果花沙纳答应,一旦整合,那第三镇又是一支直属第一镇。
再加上他被逼开放了第三协。
李世安直接掌控两个步兵镇与一支水师,朝廷谁能抗衡?
这样的后果,他承担不起。
看着花沙纳如此表情,李世安没有丝毫的意外,继续说道:“其二,马上向朝廷求援,再组织一支军队入皖剿匪!”
“组织皖省或者豫省至少一个方向的长毛反贼打进荆楚省…。”
“同时派人联络豫皖赣三省主将,安排一个钦差统一指挥三省兵马…。”花沙纳这次点点头,但却没有直接选择。
只是与李世安继续讨论了一些细节,就把情况上报给了皇帝。
……
紫禁城,
清文宗这段时间又一次经历大起大落,上一次大朝会,还是高兴的册封曾某人为兵部尚书,期待着打下安庆。
期待着鄂军、湘军、赣军,三路大军汇聚,一路东进杀向天京来着。
谁知封赏刚刚送出去几天,马上就收到湘军大败,损失惨重的消息。
气的他当众大骂曾某人无能。
在曾某人被困石钟山的时候,直接有下旨革去他钦差大臣之职。
兵部尚书头衔直接撤销了,同时准备派人捉拿曾氏族人。只是被曾某人的后台、好友同窗、同科拖延住了。
紧接着,朝廷还在讨论怎么处置曾某人,以及安排谁接任钦差的时候,又接到消息,曾某人已经战死。
这个时候,即使清文宗再怎么不满曾某人,也没有再追究责任了。
只是在朝堂上,语气平淡的宣布道:“前兵部尚书衔曾某人,督办江南军务不力,调度失宜,致重镇屡失。”
“朕虽屡次训诫,其终未能振作。
“昨闻石钟山一役,中贼奸计,被困重围,竟至自戕身亡。”
“曾某人以二品武职,蒙朕特擢,委以中枢重任。然其临阵失机,轻生殉职,既负朕恩,亦损国体。”
“然念其平日尚属奉公,且临难捐躯,究属因公,着加恩照二品例赐恤。
“赏银八百两治丧,给祭葬银五百两,荫一子入监读书。”
“该部即行核办,不得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