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声浪,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正通过无形的电波,以光速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汇聚成一场覆盖全国的、同步共振的情感盛宴。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城,那座掩映在梧桐树下、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干部家属楼里,一场安静却同样心潮澎湃的“观礼”,正在进行。
客厅里,窗明几净。九十多岁高龄的周文瑾老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她那张铺着软垫、扶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旧藤椅上。今天,她坚持让保姆小杨将那张沉重的、铺着绒布的木制扶手椅,搬到了离电视机更近的地方。她身着一件熨烫得十分平整的深紫色中式罩衫,银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布满皱纹的脸上,神情是罕见的庄重与专注,甚至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虔诚。
保姆小杨,一个四十多岁、面容和善的江城本地妇女,安静地坐在稍远一些的沙发上,手里织着毛线,但目光也时不时地投向那台巨大的液晶电视机屏幕。她知道,今天对老太太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大日子。
屏幕上,正同步直播着天安门广场的盛况。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周文瑾老人挣扎着,用那双有些颤抖的手,撑住扶手,想要站起来。
“奶奶,您坐着就好,坐着看一样的。”小杨连忙起身想去搀扶。
周文瑾却固执地摇了摇头,眼神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她最终还是在小杨的轻微扶持下,颤巍巍地、却异常坚定地站了起来。她挺直了那早已不再挺拔的腰背,浑浊却依旧清亮的眼睛,凝视着屏幕上那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嘴唇微微翕动,跟着那遥远的、雄壮的旋律,无声地哼唱着。
这一幕,让小杨不禁动容。她照顾周文瑾已有数年,深知这位平日温和、话不多的老人,内心蕴藏着怎样的坚韧和深沉的情感。
当阅兵式开始,那钢铁洪流以无可匹敌的气势碾过屏幕时,客厅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周文瑾没有再说话,她几乎是屏住了呼吸,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抓住盖在腿上的薄毯,指节凸起。她那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见证过无数历史瞬间的眼睛,此刻睁得很大,仿佛要将屏幕上每一个细节都刻印进去。
看着那如同移动城墙般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她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七十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仿佛又闻到了战场上硝烟与消毒水混杂的刺鼻气味,听到了伤兵痛苦的呻吟与远处隆隆的炮声。那时,她们这些战地医生和护士,能依靠的,常常只有简陋到可怜的器械,和一颗不怕死、一定要救活更多战友的心。她记得,为了给一个腹部中弹的战士做手术,她们在煤油灯下,用最普通的缝衣针线,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那时,何曾敢想,有一天,自己的国家,能拥有如此军容整肃、装备精良的威武之师?
“好……好啊……” 老人喃喃自语,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这简单的两个字,承载了太多太多。
当歼-20战斗机以雷霆万钧之势掠过天空,当那庞大的、象征着终极威慑力量的洲际导弹方队缓缓驶过长安街时,周文瑾眼中的光芒,达到了顶点。她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欢呼雀跃,她只是深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仿佛将积压在胸中数十年的那口郁结之气,彻底吐了出来。
安全感。一种她年轻时代几乎未曾体验过的、建立在绝对实力基础上的、踏实无比的安全感,如同暖流般包裹了她年迈的身心。她这一代人,太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切肤之痛,也太懂得,这眼前的钢铁长城,意味着什么。
“小杨,”她终于微微侧过头,声音有些沙哑,“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奶奶,看到了!真威风!真提气!”小杨连忙放下毛线,用力点头,她也被这气氛感染,眼眶发热。
“我年轻的时候,”周文瑾的目光重新投向屏幕,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像是在对保姆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对着那段尘封的岁月倾诉,“国家……那是一穷二白啊。百废待兴,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陷入了回忆。
“我记得,那会儿在地方医院,盘尼西林(青霉素)都是稀罕物,要用,得院长特批。好多现在看起来普通的病,那时候都没办法。老百姓生病,难啊……真的是‘小病靠扛,大病等死’……我接过一个孩子,高烧惊厥,要是放现在,一针退烧药,或许就能缓过来。可那时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
她没有再说下去,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抬手,用有些干枯的手指,极其迅速而隐蔽地拭了一下自己的眼角。
那动作轻微得几乎让人无法察觉,但一直关注着她的小杨,却清晰地看到了那瞬间闪过的一丝水光。
小杨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她只知道周老太太是退休的老医生,却很少听她提起过去行医的具体细节,更不用说这样带着痛楚的往事。
客厅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电视机里传来的震天轰鸣和主持人激昂的解说。
周文瑾平复了一下情绪,目光重新变得柔和而温暖,她看着屏幕上那强大的、令人心安的力量,脸上缓缓绽开一个无比复杂的笑容,那笑容里,有追忆的苦涩,有见证的欣慰,更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无法言说的满足。
她轻轻拍着自己的胸口,一连串地说道:“现在,真好,真好啊……你看看,这军队,这装备,这国家……老百姓看病有医保,种地不交税,娃娃们都能上学……真好,真好啊……”
她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语言,重复着“真好”这两个字。但这简单的重复,却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能道出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内心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
* * *
游行的队伍开始出现,欢乐的气氛透过屏幕弥漫开来。
当“创新驱动”方阵驶过时,周文瑾的精神再次为之一振。她或许不完全理解北斗导航的组网原理,不清楚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意味着什么,但她认得“嫦娥”,知道“蛟龙”,她明白,这些代表着这个国家在科技领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她的孩子们,正在这些领域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的目光,变得无比专注,甚至带着一丝贪婪,紧紧盯着屏幕上观礼台的区域,尽管镜头切换得很快,人群密密麻麻,但她依然努力地搜寻着,希望能捕捉到那熟悉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闪而过。
她知道林雪和徐航在北京,知道他们就在那片观礼区。她想象着女儿和女婿,此刻正和她看着同样的场景,心中涌动着同样的自豪。她仿佛能穿过这冰冷的屏幕,感受到他们炽热的心跳。
“小杨,把老花镜给我。”她伸出手。
小杨赶紧将桌上那副磨损得很旧的玳瑁框老花镜递过去。周文瑾戴上眼镜,身体更向前倾了些,几乎要凑到屏幕前。
镜头扫过东观礼台,那是一张张激动、自豪的面孔。
突然!
一个短暂的、可能只有一两秒的镜头里,一个穿着浅色外套、梳着利落短发、胸前似乎别着什么的女性侧脸,一闪而过!
“小雪!”周文瑾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惊喜的颤抖,手指下意识地指向屏幕。
但那镜头太快了,瞬间就切换到了别的画面。
“奶奶,您看到林雪姐了?”小杨也激动地凑过来。
周文瑾依然指着屏幕,眼睛还盯着那个方向,但眼神里多了几分不确定,随即又化为一种笃定的欣慰:“像,真像……就算没看清,她也肯定在那儿!还有向洋和静静,他们也在……”她喃喃着,慢慢靠回椅背,摘下眼镜,轻轻揉着鼻梁,脸上却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
对她而言,是否真能看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她知道她的孩子们在那里,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时刻,站在了最荣耀的位置上。这就足够了。这份荣耀,不仅仅属于孩子们个人,更属于他们这个家庭,属于他们周家、林家几代人的传承与付出。
她想起了丈夫,那个同样早生华发、将一生奉献给地质勘探事业的老伴。如果他还在,看到今天这一幕,该有多高兴啊。他们这一代人,吃苦受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不就是为了后代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不就是为了这个国家能拥有今天这样的底气和尊严吗?
一种“夙愿得偿”的圆满感,充盈在她的心间。
* * *
电视里,盛典仍在继续,歌声嘹亮,彩旗飞扬。
但周文瑾老人毕竟年事已高,长时间的专注和情绪起伏,消耗了她大量的精力。她的脸上,显露出了疲惫的神色。
小杨细心地注意到了,轻声劝道:“奶奶,庆典还要好久呢,您要不要先去床上躺一会儿,我给您录下来,等您醒了再看?”
周文瑾却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屏幕,语气温和却坚定:“不躺,我要看完。这样的日子,一辈子能有几回?我看着,心里踏实,高兴。”
她让小杨给她倒了半杯温水,小口小口地啜饮着,像是在积蓄力量,要继续陪伴着屏幕里的祖国,走完这完整的光荣一日。
她的思绪,不由得飘散开来。从林雪、徐航,想到了在西北戈壁的林卫东和赵庆兰。“卫东那孩子,性子闷,像他爸……他这会儿,肯定也在看,不知道他们那边,能不能看得清楚……” 她知道大儿子所在的基地意义特殊,想象着他们集体观看的情景,心中又是一阵感慨。
接着,她又想到了孙子林帆。“小帆那孩子,在学校里看,不知道他们年轻人,看了是怎么想的……” 她深知时代不同了,孙辈们成长的环境,与她,甚至与他们的父辈,都截然不同。他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这强大的国家,这辉煌的成就,能在他们年轻的心中,种下怎样的种子?
她对林帆,有着一份特别的牵挂。这个孙子聪明,却也带着几分年轻人特有的迷茫和浮躁。她希望,这场盛典,能让他看到一些比个人得失更宏大、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夜幕,在不知不觉中降临。电视机里,开始了联欢活动的直播,烟花绚烂,歌舞欢腾,将北京的夜空装点得如同白昼。
江城的老屋里,没有开大灯,只有电视屏幕的光影,在周文瑾布满皱纹的脸上明明灭灭。她依然坐在那张扶手椅里,身上盖着薄毯,呼吸平稳。她没有睡着,眼睛依然望着屏幕,但眼神已不似白天那般锐利,而是充满了一种温和的、沉浸式的欣赏。
小杨安静地陪在一旁,不再织毛线,只是默默地守着这位心怀家国的老人。
不知过了多久,周文瑾轻轻动了动,对小杨说:“小杨,我的手机呢?”
小杨连忙将老人那部字体调得极大的老年手机拿过来。
周文瑾接过手机,用略显笨拙的手指,摩挲着键盘。她没有拨号,只是翻到了通讯录里,那几个熟悉的号码——林卫东、林雪、林向洋、林帆……她的目光在每个名字上停留片刻,仿佛能透过名字,看到他们此刻可能正在做的事情。
她知道,庆典结束后,孩子们一定会打电话来的。他们会像往常一样,在家庭微信群里热闹地讨论,或许还会开视频,七嘴八舌地分享各自的见闻和感受。
她在等待着。等待着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将那场举国的盛典,拉回到这个温暖的小家,完成一次跨越空间的情感汇聚。
窗外,江城的夜空宁静而祥和,远处依稀传来邻居家电视里同样的欢庆音乐。
窗内,一位世纪老人,守着一室灯火,一颗心跟随着屏幕里的首都一起跃动,一起自豪。她用自己近乎一个世纪的生命的长度,丈量着这片土地从苦难到辉煌的惊人跨越,并将这份最深沉、最质朴的家国情怀,化作无声的守望,浸润在这盛典之夜的每一分每一秒里。
她守着的,不仅仅是这场庆典的落幕,更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她散落四方的孩子们,最绵长的牵挂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