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馆经历了一场深沉厚重的精神洗礼后,林家三人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林帆嚷嚷着的“饿”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像是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从“东方之冠”的红色荫蔽下,重新拉回了浦江两岸那片充满异域风情与科技奇观的“万国建筑博览园”。
填饱肚子成了首要任务。他们并没有去昂贵的餐厅,而是在园区内一处集中了世界各地风味小吃的“美食广场”解决了午餐。林帆对土耳其的烤肉卷饼赞不绝口,林向洋和陈静则分享了一份意大利面和一份日式拉面。简单的餐食,却让他们舌尖上率先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这更激发了他们对各个国家馆的探索欲。
“爸爸,我们接下来去那个!像大飞碟的!”林帆嘴里还嚼着烤肉,就迫不及待地指向远处一个巨大的、紫罗兰色的蚕茧状建筑——日本馆。
“好,就去看看小帆说的‘大飞碟’!”林向洋笑着应允。他心中的商业本能也在隐隐驱动,很想看看这些发达国家,除了中国馆展示的宏大叙事外,又在用怎样的技术和理念吸引世界的目光。
排队进入日本馆,内部的氛围与中国馆的磅礴大气截然不同,更注重精致、雅致和未来感。他们经历了一场关于未来生活的视听盛宴,展示了如何通过尖端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真正让林帆兴奋得尖叫的,是出口处与智能机器人的互动环节。
一个身着和服、面容精致仿真的女性机器人,能够流畅地进行多种语言的简单对话,还能做出细腻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当机器人用清晰的中文对林帆说“小朋友,你好,欢迎来到日本馆”时,林帆瞪大了眼睛,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机器人的“手”。
“爸爸,她是真的吗?她会思考吗?”
“她是很厉害的机器,按照人设定的程序做事。”林向洋解释道,心中却同样震撼。这种将高科技融入生活场景、注重互动体验的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展示技术,更是展示一种技术服务于人、甚至赋予情感连接的可能。他想起了自己仓库里那些冰冷的音响器材,是否也能赋予它们更多的“互动”和“体验”价值?
从日本馆出来,他们直奔那个传说中需要排队四小时以上的“月亮船”——沙特馆。巨大的流线型船体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排队的煎熬在进入馆内核心区域——一个全球最大的ImAx三维影院时,瞬间化为乌有。
他们站在传送带上,被巨大的环形屏幕彻底包围。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沙特阿拉伯,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空翱翔,俯瞰着壮丽的沙丘和绿洲;下一刻又潜入红海之底,与五彩斑斓的珊瑚和鱼群共舞。视觉的冲击力无与伦比,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让所有排队时的抱怨都烟消云散。
“太……太厉害了!”陈静紧紧抓着扶手,忍不住低呼。连林向洋也屏住了呼吸,这种纯粹依靠视觉和空间设计带来的极致体验,让他意识到,吸引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功能,更是独一无二的、难以复制的感官享受。这对于他思考未来商业模式,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与沙特馆的感性震撼不同,德国馆“和谐都市”则带来一种理性的、精密的力量之美。场馆外观的金属质感就昭示着其工业底色。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巨大金属圆球,重达1.23吨,悬浮在空中,能够根据台下观众的集体呼喊声的大小和方向进行摆动和旋转,甚至能模拟画出地球的经纬线。
当全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齐声呐喊,看着那颗巨大的金属球应声而舞,精准回应时,林向洋感受到的是一种集体力量与精密控制完美结合的震撼。
“这就是工业4.0的隐喻吗?”他暗自思忖,“通过数据(声音)的采集和反馈,实现对复杂系统(金属球)的精准控制。未来的制造业,恐怕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更智能,更柔性,更响应需求。” 他想起了自己那间小加工厂里老师傅们依靠经验的生产模式,与眼前这代表着未来工业图景的“动力之源”相比,差距何止千里。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再次袭来。
带着各国科技文化带来的冲击,他们最后来到了备受瞩目的美国馆。与德国馆的硬核工业风不同,美国馆更侧重于展示其文化和价值观。他们观看了一部名为《花园》的短片,讲述一个小女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一片废弃的城市角落变成美丽花园的故事,传递着乐观、创新和合作的精神。
从放映厅出来,在休息区,林向洋一家与一对年纪相仿、看起来是来自欧美的夫妇相邻而坐。对方先生看到林帆手里拿着的“海宝”和中国馆的纪念徽章,友好地用英语打招呼:“嗨,你们好。你们的徽章很漂亮,是来自中国馆吗?”
林向洋的英语还算流利,笑着回应:“是的,我们刚从中国馆过来。你们呢?觉得美国馆怎么样?”
“哦,我是史密斯,这是我太太玛丽。”史密斯先生热情地介绍,“电影很有启发性,充满了希望。不过,说真的,”他话锋一转,语气充满赞叹,“我们刚刚参观完中国馆,那才叫真正的震撼!那个会动的古老画卷,还有那个巨大的城市模型……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组织能力,太了不起了!”
玛丽夫人也点头附和:“是的,而且整个世博园都组织得非常好,非常干净,志愿者们都那么热情友好。这真是一次美妙的体验。”
这番真诚的赞美,让林向洋和陈静都有些意外,随即涌起一股自豪感。这种来自普通外国游客的、非官方的认可,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谢谢,谢谢你们的赞美。”林向洋真诚地说,“美国馆的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精神中非常积极的一面。这样的交流真好。”
史密斯先生感慨道:“是啊,通过这样的世博会,我们能看到彼此国家真实的一面,不仅仅是政府的,更是文化和人民的一面。这比看新闻要有趣和真实多了。”
短暂的交流愉快而融洽。告别史密斯夫妇后,林向洋若有所思。世博会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硬实力,更促进了这种民间的、温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隔阂与误解。这让他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漫步在夕阳余晖下的世博园区,看着身边依旧熙攘的人流和灯火渐起的各色展馆,林向洋的思绪飘远了。他想起了侄女林雪和徐航。如果他们来这里,会关注什么?肯定不会像自己一样,更多是从商业和感官的角度去体验。他们一定会带着科研工作者的敏锐,去剖析德国馆里是否隐藏着更深的工业物联网架构,去研究日本馆机器人背后的AI算法,去探寻各个国家在新能源应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上的最新趋势,然后将这些信息与他们正在攻关的北斗导航、人工智能项目相互印证,寻找灵感和突破方向。
世博会,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宝藏。对于林雪徐航,它是全球前沿技术的了望塔;对于哥哥林卫东,它可能是国家综合实力在另一个维度的体现,与他在戈壁滩攻坚的国防科技相互呼应;而对于他林向洋,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寒冬,此刻置身于这全球化的盛宴中,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视野开阔和思维冲击。
他不再仅仅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困境,而是看到了一个飞速变化、紧密连接、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中国在崛起,科技在颠覆,世界在融合。过去的玩法确实行不通了,但新的机遇,或许就隐藏在这些外国馆展示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之中,隐藏在中国馆所描绘的那个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蓝图里。
他需要时间消化这一切。但有一点他很确定,这次世博之行,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被危机禁锢已久的思维枷锁。
就在他沉浸于思考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他拿出一看,是哥哥林卫东发来的一条短信,内容很简单:
“向洋,在上海一切顺利?世博会很精彩吧?我们这边,也快到关键时刻了。保重。”
这条来自西北戈壁的短信,像是一根若有若无的线,将浦江畔这个喧嚣璀璨、面向世界的舞台,与远方那片寂静神秘、承载着共和国重器的土地,悄然连接了起来。那边的“关键时刻”,又意味着什么呢?林向洋握着手机,望向西边渐渐沉落的夕阳,心中涌起一丝好奇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