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五月,春末夏初的上海。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气息,那不是梅雨季来临前的潮湿粘腻,也不是都市惯有的浮躁喧嚣,而是一种被无限拉紧的、混合着巨大期待、国际性喧嚣与某种历史性自豪感的炽热张力。这股张力,以黄浦江为轴心,向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国辐射开来。
林向洋一家,正是在这股张力达到顶点的时刻,踏上了这片已然化身为巨大舞台的土地。
过去的几个月,如同在漆黑的矿道里匍匐前行。靠着那些零敲碎打的边缘订单和近乎卑微的恳求,公司那口气总算吊住了,没有彻底咽下。银行三个月的展期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催促着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当他在财经新闻里看到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的消息时,那个在188节末尾萌生的念头变得更加清晰——必须来亲眼看看。这不仅是为了兑现带家人散心的承诺,缓解陈静和小林帆因家道剧变而承受的压力,更是他作为商人,在寒冬中试图寻找一丝暖源、一缕火种的本能。
“爸爸,我们真的能看到会唱歌的机器人吗?”火车刚刚停靠上海站,林帆就迫不及待地从卧铺上跳下来,仰着头,眼睛亮晶晶地问。小家伙已经快十岁,经历了家庭从富裕到拮据的突变,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不少,但孩童的天性终究难以完全压抑,对这次期待已久的旅行,充满了各种从电视和同学那里听来的奇幻想像。
“能,肯定能!”林向洋揉了揉儿子的头发,努力让自己的笑容显得轻松而肯定。他提起简单的行李,另一只手习惯性地想去牵陈静,却发现妻子正望着车窗外汹涌的人流出神。
站台上,广播里用中英文交替播放着引导信息,巨大的世博会宣传海报无处不在——那个鲜红的、寓意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中国馆形象,冲击着每一个抵达者的视觉。人流如开闸的洪水,其中夹杂着大量戴着统一帽子、挥舞着小旗的旅行团,各种方言、外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国际化的喧哗。
“走吧。”陈静收回目光,轻轻挽住林向洋的胳膊,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这里……真热闹。” 这热闹,与他们那间冷清的小办公室,与他们为了几卷电线价格和人磨破嘴皮子的五金市场,仿佛是两个世界。
出了车站,打车更是成了一场艰苦的战役。等待出租车的长队蜿蜒曲折,几乎看不到头。
“去浦东,世博园附近。”好不容易排到,林向洋拉开车门,对司机说道。
司机是个五十岁上下的上海老师傅,脸膛微黑,精神头十足,一口带着浓重沪语口音的普通话:“好嘞!世博园是吧?这几天全是去那边的!爆满!”
车子汇入车流,缓慢地向浦东方向移动。道路两旁,精心布置的花卉景观、悬挂的万国旗、世博吉祥物“海宝”的蓝色形象随处可见,整个城市像是精心梳妆打扮过,准备迎接一场空前的盛会。
“师傅,这几天生意好吧?”林向洋随口搭话,目光却贪婪地捕捉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与他的城市迥异的现代化天际线。
“好!哪能不好?”司机老张嗓门洪亮,语气里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和自豪,“开了几十年车了,没见过上海这么热闹,这么有国际范儿!你们是外地来参观的吧?我跟你们讲,这次世博会,不得了的!近两百个国家来建馆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哦。我这几天拉的客人,外国人多了好多,虽然话听不懂,但那个感觉,啧啧,就是不一样!”
他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在拥堵的车流中见缝插针,一边如数家珍:“你们进去要看,中国馆肯定要看的,大气!沙特馆听说里面有个大宝贝,屏幕巨大的来,排队排死人!还有那个英国馆,像个毛茸茸的刺猬,叫啥……种子圣殿?搞不懂,反正好看的!”
老张的话语,朴素而真实,是一个普通市民对这场国家盛事最直接的感受。这种弥漫在空气里的自豪感,让林向洋有些恍惚。他经历过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狼狈,几乎快要忘记,在他个体命运沉浮的同时,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怎样昂扬的姿态,登上世界的中心舞台。
车子终于接近世博园区。那种宏大的场面,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依然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湛蓝的天空下,浦江两岸,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展馆如同雨后蘑菇般拔地而起,又像是来自不同星球、不同时空的建筑群落,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远处,那个巍峨的、层层出挑的红色“东方之冠”沉稳厚重,统领全局;近处,那个覆盖着六万根透明亚克力杆、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光芒的英国“种子圣殿”,轻盈而梦幻,仿佛蕴藏着生命的奥秘。
更令人震撼的是人。目光所及,到处都是人。从入口处就开始蜿蜒的、看不到头的长队,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装扮。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防晒霜的味道、各国食物的香气,以及一种集体性兴奋所催生出的、嗡嗡作响的巨大声浪。这声音,与几个月前他办公室里死寂般的安静,形成了天堂与地狱般的反差。
“我的天……”陈静下意识地捂住了嘴,被这无边无际的人海和奇异的建筑群落惊得说不出话来。小林帆则兴奋地踮着脚,小手乱指:“爸爸!妈妈!看那个!像大飞碟!那个!像好多方盒子搭起来的!”
排队入园的过程漫长而煎熬。五月的阳光已经颇具威力,炙烤着大地和每一个排队者的耐心。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衫,林向洋紧紧拉着儿子的手,生怕被人流冲散。周围是各种抱怨、期待、兴奋的嘈杂声音。
“请大家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提前准备好门票和证件!”清亮而富有朝气的声音传来。
林向洋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个穿着绿白相间制服、被称为“小白菜”的年轻志愿者,如同辛勤的工蚁,穿梭在人群边缘,不断地维持秩序,解答问题。他们脸上带着阳光晒出的红晕,额头上挂着汗珠,但笑容依旧灿烂,眼神清澈而专注。
一个年轻的“小白菜”女孩看到有些焦躁的林帆,蹲下身,笑着递给他一张小小的世博园地图贴纸:“小朋友,排队累了吧?这个送给你。进去之后按照地图玩,就不会迷路啦!”
林帆接过贴纸,新奇地看着,暂时忘记了排队的枯燥。
林向洋趁机问道:“同学,请问今天哪个场馆人相对少一点?或者有什么推荐的游览路线吗?”
“小白菜”女孩立刻站起身,熟练地指着地图:“叔叔您好!今天几乎所有热门场馆人都非常多。如果不想排太久的队,可以考虑一些联合馆或者主题馆。像c片区的欧洲联合馆,里面有很多国家,排队时间会短一些。如果想看热门馆,建议一开园就冲沙特馆、德国馆或者日本馆,不过排队时间基本都在三小时以上哦。”她的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态度热情洋溢。
“谢谢,谢谢!”林向洋连声道谢。看着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他心中感慨万千。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新生代,自信、开朗、有责任心,与他在危机中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仿佛是来自两个国度的景象。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煎熬,他们终于通过了安检,踏入了世博园区的内部。那一瞬间,仿佛跨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开阔的广场,精心设计的绿化,穿梭往来的观光电瓶车,以及远处各个展馆前更加汹涌的人潮……所有的感官都被无限放大,被这盛大的、充满奇观的场面所淹没。
“爸爸,我们先去看哪个?”林帆兴奋地蹦跳着,手里的地图被他攥得紧紧的。
林向洋环顾四周,目光从远处那抹沉稳的红色(中国馆),落到近处那个如同紫色蚕宝宝般的日本馆,再到那个闪着金属冷光的、线条流畅的德国馆……他感到一阵目眩神迷,同时也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这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一种信心的宣告。中国,正以主人的姿态,邀请全世界来检阅它的发展,分享它对未来的构想。
而他,一个刚刚从破产边缘挣扎回来的小企业主,站在这片喧嚣与梦想的土地上,内心深处某种冻结了近两年的东西,似乎被这宏大的场面、这炽热的氛围,悄悄地撬开了一丝缝隙。
“走,”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空气都吸入肺中,他指着那个方向,对妻儿说,“我们……先去那边看看。那边人最多,肯定最精彩!”
他所指的方向,正是那片汇聚了最多目光、排着最长队伍的区域,那里有沙特馆的传奇巨幕,有德国馆的工业奇迹,也有日本馆的高科技体验。他需要这些最直观、最前沿的冲击,来洗刷掉身上残留的寒意,来印证他心中那个模糊的猜想——危机终将过去,而未来,一定与眼前这些代表着创新、科技和全球化的景象息息相关。
至于那座代表着东道主、凝聚了传统与未来智慧的中国馆,他决定留到后面,带着更充足的体力和更沉淀的心绪,去细细品味。那将是另一场更为深刻、更贴近他血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