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墨“基石”之论,如同在墨渊阁内点燃了一簇照亮前路的火焰。革故鼎新之志已定,接下来便是勾勒这新基石的清晰轮廓。阁内的气氛由沉凝转为一种充满创造力的专注。
“让民意得以汇聚,让民声能够上达,使官吏知所敬畏,此乃根本。”东方墨回到座前,目光扫过青鸾与李恪,“然,旧时所谓‘清议’、‘言路’,往往局限于士绅阶层,或为权臣把持,难以真正代表耕耘于田垄、劳碌于工坊、奔波于商途的万千黎庶。我华胥立国于海外,汇聚八方之民,更需一套能囊括各行各业、真正体现‘万民’意志的崭新制度。”
他略一沉吟,继续道:“其名,当摒弃旧称,不曰‘议会’,不称‘咨政’,直指本心,便叫 ‘万民议事院’ ,如何?意在汇聚万民之智,商议国是民生。”
“万民议事院……”李恪低声重复,眼中精光一闪,“名正而言顺,贴切至极!既显我华胥海纳百川之气度,亦明此机构为民请命之职责。”
青鸾亦颔首赞同:“名实相符,可。”
名称既定,东方墨便开始勾勒这前所未有的制度框架,其思路之清晰,构想之宏大,令在座之人皆屏息凝神。
“此‘万民议事院’之体系,当自下而上,如巨树生根,遍及华胥每一寸土地。”他以指蘸取些许清茶,在光洁的案几上划出层级:
“最基层,于各村、镇、坊市,设‘乡议事会’ 。其代表,由本地合乎资格之全体民众,在乡里监察吏员监督下,公开投票推举产生。代表须来自本地农户、工匠、行商、乃至有德望之塾师,务求反映乡土实情。”
“其上,于各州府治所,设‘州议事院’ 。其代表,由下属各‘乡议事会’推举贤能,或由州内重要行业公推,经州监察使审核资格后确认。代表需熟知本州风物民情,能代表本州各业利益。”
“最高者,于这天枢城,设‘全国万民议事院’ 。”他的手指重重落在代表国都的位置,“其代表,由各‘州议事院’依法定名额推举而来,汇聚我华胥十州及链州、琉球等海外领地的精英与民意。”
李弘此时忍不住问道:“元首,如此层层推举,代表来源广泛,确能广纳民意。只是,这些代表议事之权,具体为何?又当如何运作,方能不扰政事,真正发挥作用?”
东方墨赞许地看了李弘一眼,显然对此已有深思熟虑:
“职权需循序渐进,初期可定为三要:一曰议,审议地方及国家重大政令、税赋、工程之利弊,提出建言;二曰监, 监督对应层级官府施政得失,可质询官吏,查阅非涉密之文书账目;三曰达, 汇集传递辖区民情民意,下情上达,使执政者耳聪目明。”
他顿了顿,强调道:“尤为重要的是,其所议决之重要事项,对应层级之行政主官必须郑重回应,其监督质询,官府必须如实解答。此院之决议,对行政机构需有相当的约束之力,非仅为咨询虚设之机构!”
“至于运作,”东方墨继续道,“各级议事院,代表任期定为三年,连选得连任,但不得超过两届。 如此,既可保持活力,避免有人长期把持,亦能让代表们有充足时间熟悉政务,非朝令夕改。会议之期,全国万民议事院每年于固定时期召开大会一次,会期一月;若遇紧急大事,可由元首或过半数代表提请召开临时会议。州、乡两级议事院,可视情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常会,或根据需要临时召集。 平日,则由推选出的常驻代表或专门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监督官府。”
李恪听得心潮澎湃,接口道:“妙哉!如此,则民意有畅通之渠道,官府有切实之监督。选举之事,关系重大,臣请牵头,会同监察院、吏部,即刻起草《万民议事院组织法》,详细规定代表资格、选举程序、议事规则、职权界限,务求严谨周密,便于推行。”
“准!”东方墨斩钉截铁,“此法定要明晰,使我华胥万民,皆知此院乃其发声之所,护身之符;亦使天下官吏,皆知此院乃悬于顶上之明镜,不可欺瞒!”
万民议事院的宏伟蓝图,于此初定,它如同一声惊雷,预示着一场深刻改变华胥权力结构与政治生态的巨大变革,即将在这海外新国轰轰烈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