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拿起盒子,轻轻敲了敲:“老物件的竹编,敲起来声音厚实,你这敲着发空,是里面的竹篾没编扎实,是机器编的,不是纯手工。”
老太太听着,眼泪掉了下来:“这可咋办啊?两万块钱,是我攒了好久的养老钱,就想买个老物件留个念想,结果被骗了。”
苏明安慰她:“大妈,别着急,你先去找那个卖家,跟他说这是仿的,让他退款,要是他不退,你就找市场管理处,实在不行就报警。以后再买老物件,别光听卖家说,得亲手摸、亲手看,拿不准就来我这儿,我免费给你鉴宝,别再上当了。”
老太太擦干眼泪,拉着苏明的手,一个劲儿道谢:“谢谢老板,多亏你了,不然我还拿着这假货当宝贝呢。以后我再有老物件,肯定先来找你。”
苏明把老太太送到门口,又反复叮嘱了几句,才转身回店里。刚坐下,就见之前那个修针篓子的大叔,从门口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袋子:“苏师傅,我听村里人说你到京城开店了,特意赶过来看看你,给你带点我们老家的特产。”
苏明一看是他,立马站起来:“大哥,你怎么来了?太麻烦你了,还特意跑一趟。”
大叔笑着说:“不麻烦,我刚好来京城办事,就过来看看你。你这店收拾得真干净,生意也挺好,我就放心了。”他把袋子递给苏明,“这里面是我自家种的核桃、红枣,还有腌的咸菜,你在京城吃不惯,就尝尝家里的味道。”
苏明接过袋子,心里暖乎乎的:“谢谢大哥,你太有心了,快坐,我给你倒杯水。”
大叔坐了一会儿,跟苏明聊了聊村里的事儿,说老人们都挺好,学员们也一直在练手艺,让他别牵挂。临走的时候,大叔说:“苏师傅,你在京城好好干,我们等着你来接我们去看看。”
“一定一定,”苏明点点头,“等我站稳脚跟,就回去接大伙儿来京城逛逛,看看潘家园的热闹。”
傍晚的时候,人渐渐少了,苏明收拾好铺面,把鉴宝的记录整理好,又把学员们编的作品摆整齐。王老板走了过来:“苏师傅,第一天开张,累坏了吧?走,我请你吃晚饭。”
苏明摆摆手:“不用了,王老板,我自己煮点面条就行,你也忙了一天,早点回去休息。”
王老板也不勉强:“行,那你早点休息,有啥事儿随时给我打电话。对了,明天有个文玩交流会,不少人会带老物件来,你也去看看,说不定能收到好东西,也能多认识点懂行的人。”
“好,谢谢王老板提醒,”苏明笑着说,“我明天一定去。”
晚上,苏明在铺面的小角落里,煮了一碗面条,就着张奶奶腌的咸菜,吃得特别香。他看着窗外潘家园的灯火,心里挺踏实,虽然离开了村子,但身边的烟火气还在,来鉴宝的人、学手艺的人,都带着真诚和期待,就像村里的大伙儿一样。
他拿出手机,给村里打了个电话,跟张大爷说了今天开店的事儿,张大爷在电话里反复叮嘱:“苏明,别太累,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村里的事儿有我们呢。”
挂了电话,苏明拿起桌上的竹丝,又开始编起来,编的还是那个小小的翡翠形状挂件,手指虽然粗糙,却格外灵活。他知道,以后在潘家园的日子,会比村里忙很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老物件,但他的初心不会变,不收钱鉴宝,免费教手艺,守护老物件,传承老手艺。
他想起村里的老人们、学员们,想起大伙儿的叮嘱,心里充满了劲儿。不管在村里还是在京城,只要能让老竹编的手艺传下去,能帮人鉴别老物件,不被人骗,能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的好,再累也值得。
夜色越来越浓,潘家园的灯火渐渐暗了下来,苏明收拾好工具,关好铺面的门。
他知道,明天一早,铺面的门一打开,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带着各种各样的老竹编,带着各种各样的念想。
他会像在村里一样,好好看,好好讲,好好守护这些老物件,守护这份老手艺,把村里的温暖和踏实,带到京城的铺子里,让老竹编的烟火气,在潘家园里,慢慢散开,越飘越远。
第二天一早,苏明天不亮就爬起来了,先把铺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把货架上的老物件摆得整整齐齐,连墙角的灰尘都擦得一干二净。刚收拾完,王老板就来了,手里还拎着两个肉包子、一碗豆浆:“苏师傅,先吃早饭,吃完咱去文玩交流会,那边七点就开始热闹了。”
苏明接过早饭,笑着道谢:“麻烦你了王老板,还特意给我带早饭。”“客气啥,”王老板摆摆手,“咱这潘家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交流会上去得早,说不定能碰到好物件,也能多认识点同行。”
俩人匆匆吃完早饭,就往交流会那边走。刚到地方,就见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摆着老物件的摊子,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比村里的赶集还热闹。苏明眼睛一亮,看着摊位上的老竹编,脚步都挪不开了。
“苏师傅,你慢慢看,我去那边逛逛,有事给我打电话。”王老板说完,就转身融入了人群。苏明点点头,顺着摊位一路看过去,有竹编的篮子、罐子、扇子,还有不少其他的老物件,看得他眼花缭乱。
走到一个小摊前,苏明停下脚步,摊位上摆着个竹编的小筐,编着细密的纹路,看着挺旧。摊主是个老爷子,见苏明盯着小筐看,立马开口:“老板,眼光不错啊!这是清代的竹编小筐,装笔墨纸砚的,纯手工编的,你要是喜欢,给个实在价,五千块拿走。”
苏明蹲下来,把小筐拿在手里,手指头顺着纹路慢慢摸,又凑到跟前仔细瞅,还轻轻敲了敲。“大爷,实话说,你这小筐是民国的,不是清代的,而且是‘细纹方编’,当年是用来装针线的,不是装笔墨的。”
老爷子一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家伙,遇到懂行的了!老板,你说得对,我也是听上一任卖家说的,没想到你看得这么准。那你说,这小筐能值多少钱?”
苏明把小筐递还给老爷子:“这小筐是老物件没错,手艺也不错,就是有点磨损,顶多值一千块。你要是真心想卖,我给你一千二,我拿回去当样品,给学员们讲讲这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