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地域偏见:解码“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关联性——心理学、中医视角下的健康新认知
“南方人血脂高,北方人血压高”“沿海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远超内陆”……在日常健康讨论中,这类带有地域标签的说法并不少见。甚至在部分医疗场景中,少数从业者会不自觉地以地域为依据预判患者病情,这种隐性的“医学界地域歧视”,不仅可能影响诊疗精准度,更会忽视“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心血管危象背后复杂的成因。
事实上,所谓“区域病”的本质,是地域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健康现象,而非地域本身导致的“天生疾病”。本文将结合心理学、中医原理,通过典型案例、权威数据与专业解读,拆解“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关联性,破除认知误区,为全民健康提供科学指引。
一、现象透视:被标签化的“区域病”,真的是地域惹的祸?
(一)数据呈现:“三高”与心血管危象的地域分布特征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5年)》显示,我国“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分布呈现显着地域差异:
- 高血压:北方地区患病率高达38.6%,较南方(29.3%)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尤为突出;
- 高血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患病率领先,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成人血脂异常率超45%;
- 高血糖: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部分地区形成“双高峰”,江苏、四川、重庆等地糖尿病患病率均超过12%;
- 心血管危象: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发病率,较南方地区高出1.8倍,且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
这些数据往往成为“地域病”说法的依据,但将疾病与地域简单绑定,本质上是对健康规律的片面解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地域背后那些影响健康的核心变量。
(二)典型案例:被地域标签掩盖的健康真相
案例1:东北大叔的“高血压魔咒”,不是北方人天生血压高
58岁的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患高血压10年,一直觉得“东北人冬天冷,血管收缩,天生就容易血压高”。他从不控制饮食,顿顿离不开腌菜、红烧肉,冬天更是极少出门,每天在家抽烟、喝酒、看手机,血压长期在160\/100mmhg徘徊,却总以“地域遗传”为借口拒绝规范治疗。
2023年冬天,张师傅突发胸闷、头晕,被家人紧急送医,诊断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伴随左心室肥厚,属于典型的心血管危象前兆。主治医生李教授指出:“东北冬季寒冷确实会导致血管收缩,诱发血压波动,但这只是诱因。张师傅的高血压根源在于高盐饮食(东北腌菜含盐量是南方的2-3倍)、缺乏运动、烟酒刺激等生活习惯,而非‘北方人天生血压高’。同样是东北人,若保持低盐饮食、规律运动,高血压患病率会显着降低。”
案例2:广东老板的“富贵病”,与沿海地域无关,与生活方式相关
45岁的陈先生是广州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生意红火的他应酬不断,海鲜、鲍参翅肚是餐桌上的常客,平时几乎不运动,体重超标30斤。3年前体检发现高血脂、高血糖,他却认为“广东人爱吃海鲜、喝糖水,肯定容易得这些富贵病”,依旧我行我素。
2024年年初,陈先生在一次应酬后突发剧烈胸痛,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紧急溶栓治疗才脱离危险。中医主治医师王大夫解释:“广东地区湿热气候确实可能影响脾胃运化,但这并非高血脂、高血糖的主因。陈先生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饮食,加上久坐不动、精神压力大,导致痰湿内生、气血瘀滞,这才是‘三高’及心血管危象的核心病机。很多广东本地人保持清淡饮食、爱喝茶、勤锻炼,‘三高’患病率反而很低。”
案例3:四川大姐的“血糖困扰”,不是内陆地域的“锅”
52岁的刘大姐来自四川绵阳,确诊糖尿病5年,一直抱怨“我们四川人爱吃辣、爱喝火锅,肯定容易得糖尿病”。她虽然按时吃药,但依旧无辣不欢,火锅、串串每周必吃,还特别爱吃甜皮鸭、红糖糍粑等甜食,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多次出现低血糖与高血糖交替的危险情况。
一次社区健康讲座上,心理学与健康管理专家周老师指出:“四川人爱吃辣的饮食习俗,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刘大姐过度摄入辛辣刺激、高油高糖食物,加上对‘地域病’的负面心理暗示,导致她缺乏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这才是血糖失控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持有‘我天生就会得这种病’的消极认知,会降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形成‘认知-行为’的恶性循环。”
二、科学解码:心理学与中医视角下的“区域病”本质
(一)心理学视角:认知偏差与行为塑造,比地域更影响健康
1. 地域刻板印象导致的认知误区
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理论认为,人们会对特定地域的人群形成固定认知,这种认知会不自觉地影响判断与行为。在“三高”认知中,“北方人血压高”“南方人血脂高”等说法,就是典型的地域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患者层面,如张师傅、陈先生等人,将疾病归咎于地域,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放弃主动健康管理;二是医疗层面,少数医护人员若受刻板印象影响,可能会对来自特定地域的患者过度预判病情,或忽视个体差异,影响诊疗效果。
2. 社会文化与心理压力的地域传导
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生活节奏,会塑造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健康。例如:
-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社交多以聚餐、喝酒为主,加上部分地区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生率较高。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
- 沿海发达地区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企业家、白领等群体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诱发血糖、血脂代谢紊乱;
- 内陆部分地区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偏爱高油、高盐、高糖食物,这种集体饮食习惯会形成“社会规范”,个体若不主动突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进而引发“三高”。
3. 自我实现的预言:消极认知如何加剧病情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在“三高”患者中表现明显。当患者坚信“我所在的地域容易得这种病,我没办法改变”时,会不自觉地放弃健康管理的努力,如不控制饮食、不规律服药、拒绝运动,最终导致病情加重,印证了最初的消极认知。
反之,若患者能打破地域刻板印象,树立“疾病可防可控”的积极认知,就会主动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进而改善健康状况。如东北的退休教师李阿姨,虽然身处高血压高发地区,但她坚持低盐饮食、每天晨练、保持乐观心态,65岁高龄血压依然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二)中医视角:天人相应与辨证施治,地域是“诱因”而非“病因”
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域环境(气候、水土、饮食、习俗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但这种影响是“诱因”,而非“病因”。疾病的本质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地域环境只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间接诱发或加重病情。
1. 地域环境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且多风干燥。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人体阳气耗损,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进而诱发高血压;同时,北方饮食多高盐、高脂,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引发高血脂;
-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湿邪黏滞,易阻气机”,加上饮食多海鲜、甜腻,易导致脾胃湿热、痰湿郁结,进而影响血脂代谢;部分沿海地区人口味偏咸,同样会增加高血压风险;
- 内陆地区:部分区域气候干燥或潮湿不均,加上饮食结构单一、高油高糖,易导致阴虚燥热或痰湿内阻,诱发高血糖。
2. 中医辨证:没有“地域病”,只有“个体化病机”
中医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强调“一人一方”,而非以地域划分病情。同样是高血压,北方患者可能多为“阳虚寒凝”证,表现为畏寒、血压冬季升高明显,治疗需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南方患者可能多为“阴虚阳亢”证,表现为头晕、心烦、血压夏季波动大,治疗需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以高血脂为例,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是“痰湿瘀阻”,但不同地域患者的痰湿成因不同:北方患者多因寒邪伤脾、饮食油腻导致痰湿内生;南方患者多因湿热困脾、甜食过量导致痰湿郁结;内陆患者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导致痰湿停滞。治疗时,需根据地域环境调整方药,更要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体质特征进行个体化调理。
3. 中医“治未病”:顺应地域环境,调整生活方式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即根据地域环境特点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例如:
- 北方人:冬季注意保暖,减少寒凉食物摄入,多吃羊肉、生姜等温阳食材,增加室内运动;
- 南方人:夏季注意清热祛湿,多吃冬瓜、薏米、绿豆等食材,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 内陆人:饮食均衡,减少高油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果,规律运动,保持气血通畅。
三、权威声音:医学界破除地域偏见,强调“个体化精准医疗”
针对“医学界地域歧视”与“区域病”说法,国内权威医学专家纷纷发声,强调健康管理应回归“个体差异”,拒绝地域标签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高润霖指出:“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域只是环境因素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的依据。医疗实践中,我们应坚持‘精准医疗’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诊疗方案,而不是被地域标签束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专家张伯礼表示:“中医讲‘天人相应’,但更强调‘辨证施治’。同样的地域环境,有人健康长寿,有人患病,关键在于个体的体质与生活方式。破除‘地域病’偏见,既要顺应地域环境调理身体,更要注重个体化的健康管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强调:“‘三高’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其核心防控措施是改变生活方式。将疾病归咎于地域,本质上是对健康责任的推卸。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拒绝地域刻板印象,重视个体的饮食、运动、心理等关键健康因素。”
四、常见问题解答(FAq)
1. 为什么“三高”会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
“三高”的地域分布差异,核心是地域环境(气候、水土)、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社会文化(社交习惯、生活节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地域本身导致疾病。例如北方高盐高脂饮食、冬季缺乏运动,导致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较高;南方湿热气候、部分人群高糖饮食,增加了高血糖风险。
2. “医学界地域歧视”会带来哪些危害?
对患者而言,可能导致其将疾病归咎于地域,放弃生活方式调整与主动治疗,加剧病情;对医疗行业而言,可能影响诊疗精准度,忽视个体差异,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对社会而言,会强化地域偏见,不利于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3. 中医如何根据地域特点调理“三高”?
中医调理遵循“顺应自然”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原则:北方多寒,侧重温阳散寒、低盐饮食;南方多湿,侧重清热祛湿、清淡饮食;内陆多燥,侧重滋阴润燥、均衡营养。同时,无论身处何地,都需结合个体体质,调整饮食、运动、作息,实现阴阳平衡。
4. 心理学上如何打破“地域病”刻板印象?
首先,要认识到疾病与地域无直接因果关系,核心是生活方式与个体差异;其次,树立“疾病可防可控”的积极认知,避免消极自我暗示;最后,通过学习健康知识、借鉴身边健康案例,增强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打破“认知-行为”的恶性循环。
5. 预防“三高”及心血管危象,不同地域人群有哪些共性措施?
无论身处何地,预防均衡:减少高盐、高油、高糖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3戒烟限酒:避免烟草与过量酒精对血管的损伤;4心态平和:学会调节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抑郁;5定期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三高”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五、健康启示:拒绝地域标签,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南方人血脂高,北方人血压高”的说法,本质上是对健康规律的片面解读。地域环境只是影响健康的“外部因素”,而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个体体质才是决定健康的“核心变量”。张师傅因迷信“北方人天生血压高”而忽视饮食与运动,最终引发心血管危象;陈先生将高血脂归咎于“广东湿热气候”,却放纵自己暴饮暴食,险些危及生命;刘大姐被“四川人易患糖尿病”的刻板印象束缚,放弃健康管理,导致血糖失控……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健康从来不是地域决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打破“地域病”刻板印象,树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是预防“三高”的第一步;从中医视角讲,顺应地域环境、辨证调理身体,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而从医学本质而言,个体化的生活方式管理与定期体检,才是防控“三高”及心血管危象的关键。
无论你身处北方的冰天雪地,还是南方的湿热之乡,无论你来自繁华的沿海都市,还是宁静的内陆小城,健康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拒绝地域标签的束缚,摆脱消极认知的影响,从调整一顿饭、一次运动、一份心情开始,主动承担起健康责任,才能远离“三高”困扰,守护心血管健康。
思考题:
你或身边人是否曾被“地域病”刻板印象影响过健康选择?结合本文的心理学与中医原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打破这种认知误区,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核心总结:
本文围绕“医学界地域歧视”与“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心血管危象的“区域病”说法展开,核心是破除地域偏见、解读健康本质:
1. 现象层面:“三高”及心血管疾病虽呈现地域分布差异(如北方高血压高发、东南沿海高血脂突出),但并非地域本身导致,而是地域背后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2. 案例佐证:通过东北张师傅、广东陈先生、四川刘大姐的典型案例,说明将疾病归咎于地域的认知误区,会导致忽视生活方式调整、病情加重;
3. 科学解读:从心理学角度,地域刻板印象、消极认知暗示会影响健康管理行为;从中医角度,地域是疾病“诱因”,核心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需辨证施治;
4. 权威观点与解答:专家强调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健康管理,同时回应了“三高”地域差异成因、地域歧视危害等常见问题,给出饮食、运动等共性防控措施;
5. 核心启示:健康主动权在自身,应拒绝地域标签,以积极认知和科学生活方式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