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炮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可在服役期间,它多次打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战绩。因此,也被称作火箭炮里的“万能选手”,就像枪中的AK-47一样可靠。后来,龙国又推出了83式273毫米火箭炮。这玩意儿一出,直接补上了地面炮兵远程压制火力的短板。射程远达40公里,别的火炮望尘莫及。再往后几十年,龙国的火箭军越走越远,技术越来越强。最出名的要数“卫士-1”大口径火箭炮,最大射程能达到80公里。从那以后,龙国在火箭炮领域彻底甩开对手,稳坐头把交椅。世界最强的前三名火箭炮,几乎全被龙国包揽。就连自由国的专家都不得不服气,公开表示:“有个理由佩服中国。”为什么?因为龙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战备炮兵部队。各类火炮和火箭炮加起来,超过门!也许在别的军事项目上,龙国还在追赶。但说到火箭炮,蓝星之上,没人敢争第一。正因如此,不少专家觉得,火箭炮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哪怕用上最前沿的电磁技术,也难有突破性进展。与其死磕强项,不如把资源投到薄弱环节去补短板。靳允一眼就看穿了这些专家的想法。他微微一笑,开口说道:“我知道你们在想,龙国的火箭炮已经够厉害了,再投入研究意义不大。”“但那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我准备搞的是什么。”“如果我说,我要研发的是一款电磁助推发射的远程火箭炮,最大射程能打到2000公里呢?”靳允嘴角带笑,语气平静。“啥?!”“两……两千公里?!”“靳厂长,你是不是多说了一个零?”“不,哪怕两百公里都够离谱了,更别说两千!”一名陆军技术专家当场愣住。他非常清楚,目前陆军最先进的wS-1火箭炮,最大射程也不过80公里。虽说最近听说,研发单位正在升级这款炮,目标是360公里,甚至425公里。这已经是飞跃性的进步了。毕竟,凤梨海峡平均宽度才200公里左右,岛上最宽的地方也就160公里。要是能搞出射程400公里以上的火箭炮,部署在胡建沿海,整个岛从南到北都在打击范围内,某些人肯定睡不安稳。可现在,靳允居然说要搞射程2000公里的火箭炮?这已经不是火炮了,分明是中程导弹的级别!“我说这话不是吹牛。”“我们厂在电磁技术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这款火箭炮的核心,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所以我认为,这个项目完全可行。”“而且我还知道,咱们几年前就启动了北斗一号系统。”“明年还会发射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完成组网并投入使用。”“所以我打算给火箭炮配上卫星导航系统,让它打得又远又准。”靳允说完,会议室里一片沉默。专家们彻底懵了。射程两千公里,还能精准制导?这哪是火箭炮,根本就是导弹啊!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能做成,对那些没有空军、也没有弹道导弹的小国来说,吸引力简直爆表。短暂的沉默后,大家不再质疑。靳允的眼光和技术,向来值得信赖。于是,飞翔军工厂的第二个重点项目,就这么定了下来。靳允给各位专家布置了大致方向后,便让他们先回去准备。唯独留下了一位陆军的蔡教授,他是专门研究单兵武器的。其他人虽有点好奇,但也没多问。“靳厂长,还有什么事要找我?”蔡教授疑惑地问。“蔡教授,是这样的。”“我想向你们要一份单兵火箭筒的技术图纸。”“不知道能不能提供?”靳允直接说出了目的。“单兵火箭筒?”“靳厂长,这玩意儿和火箭炮八竿子打不着啊。”蔡教授一脸不解。比起火箭炮,单兵火箭筒技术含量低多了,连一些小国都能造。唯一的区别,就是精度和材料上的细微优化。“蔡教授,我跟你解释一下。”“我是想让技校的学生提前接触军工研发,积累点实战经验。”“为将来进正规军工单位打好基础。”“所以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军工项目练练手。”“但其他项目要么太烧钱,要么难度太高。”“我想来想去,只有改进单兵火箭筒最合适。”“让他们先试试水,慢慢上手。”听完这番话,蔡教授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单兵火箭筒本身技术不复杂,关键在于配套的弹药设计。”“但你要的只是发射装置的图纸,这没问题。”“我回去就跟领导汇报,估计很快就能批下来。”“太好了!”“那就等你的好消息了。”靳允笑着点头。他对军方会不会批准,一点都不担心。虽然飞翔厂是民营军工企业,但所有项目都在军方严密监管下。不用担心技术外泄。更何况,单兵火箭筒本来就算不上核心机密,就算流传出去,影响也不大。果不其然,申请一提交,陆军很快同意。不仅批了,还把最新一代单兵火箭筒的技术资料全送了过来。靳允非常满意。看来,自从他帮军方拿下大笔订单、赚了大钱之后,信任度是越来越高了。拿到图纸后,他立刻召集了学校里的“学霸团”。现在这批尖子生人数猛增,已经达到了59人。但真正有科研经验的,还是最早加入的那20人。所以,新型火箭筒的研发工作,主要由这二十个人带头负责。其他人则在一旁打下手,顺便熟悉流程,积累点实际经验。对于这样的安排,靳允已经挺满意了。他相信,只要这次能把单兵用的火箭筒顺利搞出来,这五十九位高材生都能拿到扎实的军工研发经历。等有了底子,以后搞更高级的武器装备也就顺理成章了。接着,靳允把这些人安排进了飞翔军工厂里一个闲置的独立实验区。把所有资料交给大家后,他自己就转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