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杭州总院的 “药膳传承班” 正式开班。20 名学员站在庭院里,对着母亲的旧食谱复刻件鞠躬,这是软桃定下的开班仪式 ——“先敬初心,再学手艺”。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有江南的农户子弟,有洛阳的药膳爱好者,还有从西域回来的留学生,他们都抱着同一个目标:成为江南药膳的核心传承人。
“传承班的课程为期一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考核,不合格的会被淘汰。” 软桃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课程表,语气严肃却满是期待,“我希望你们记住,成为传承人,不仅要手艺好,更要守住初心 —— 用心做膳,真诚待人,不掺假,不欺世。”
第一阶段是 “理论筑基”,为期三个月,主要学习江南药膳古籍、养生学理论和食材学。软桃亲自授课,每天清晨带着学员们到药膳园,教他们辨别 “当季食材的好坏”——“芒种的春笋要选壳上带紫晕的,纤维细,口感嫩;夏天的莲子要选刚采摘的,颗粒饱满,煮羹不碎”。她还让学员们每天写 “食材观察日记”,记录食材的形态、气味、口感变化,培养他们对食材的敏感度。
学员中有个叫赵宇的小伙子,来自北方,一开始分不清荠菜和杂草,软桃没有让他死记硬背,而是带他到田间,让他亲手触摸荠菜的锯齿叶和白色绒毛:“你看,荠菜的叶子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根部是白色的,杂草的叶子大多是光滑的,根部偏黄。多摸几次,就能记住了。” 赵宇按软桃说的做,每天去田间观察,半个月后就能准确辨别出荠菜,他在日记里写道:“原来食材也有‘身份证’,用心看,就能读懂它。”
第二阶段是 “实践锤炼”,为期六个月,学员们要在杭州总院、扬州分店、洛阳分店轮岗实习,从 “后厨帮工” 到 “独立掌勺” 逐步升级。在扬州分店实习时,学员们要负责 “每日药膳的准备工作”—— 凌晨五点起床采购食材,上午清洗、切配,下午煮膳、接待客人,晚上还要总结当天的问题。
有次,学员李薇在煮 “蟹黄春笋羹” 时,不小心把蟹黄放多了,导致羹的腥味过重,客人投诉。周虎没有批评她,而是帮她分析原因:“蟹黄虽鲜,但用量要适中,每碗羹放一勺就够了,还要加少许姜酒去腥。你再煮一碗,我陪着你。” 李薇跟着周虎学,重新调整用量,煮出来的羹得到了客人的认可。她在总结里写道:“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改正。”
第三阶段是 “创新升华”,为期三个月,要求学员结合地域特色,研发一道新的药膳,并在杭州总院进行 “创新品鉴会”,由软桃、张师傅、李院判和各地分店掌柜组成评委团打分。
赵宇结合北方口味,研发了 “羊肉山药粥”—— 用北方的小米做底,加入江南的山药和羊肉丁,既养胃又补身;李薇则结合扬州的水产,研发了 “虾仁荠菜豆腐羹”,用新鲜的扬州虾仁提鲜,口感清甜。品鉴会上,赵宇的粥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张师傅说:“这道粥既保留了江南药膳的滋补,又符合北方的饮食习惯,是很好的创新。”
传承班的考核格外严苛,有两名学员因为在实践阶段多次出现食材浪费的情况,被软桃淘汰。她在淘汰会上说:“食材是药膳的根基,浪费食材就是不尊重手艺,不尊重客人。成为传承人,首先要学会珍惜,珍惜食材,珍惜信任,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考核通过的学员,在结业仪式上会收到软桃亲手颁发的 “传承人手牌”,上面刻着 “江南药膳传承人” 和学员的名字。赵宇接过手牌时,激动地说:“谢谢苏姑娘,我一定会带着这手牌,把江南药膳传到北方,让更多人吃到用心做的药膳。”
软桃看着学员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自己刚从江南来京城时,也是个懵懂的姑娘,抱着母亲的食谱,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而现在,她不仅把桃记做好了,还能培养出这么多传承人,让母亲的手艺得以延续。
萧璟渊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你看,你的初心已经开出了果实,以后会有更多人带着这份初心,把江南药膳传得更远。” 软桃点点头,怀里的念桃伸手去抓她手里的食谱,软桃笑着说:“等念桃长大,也要来传承班学习,让这份温暖,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