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苏瑶就背着半袋土往村口走。
土是昨天从玉米地、预留水稻田和空白田各挖的,装在三个布袋子里,
袋口用绳子系着,土渣子顺着布缝往下掉,蹭得她裤脚全是泥。
“苏瑶,你这是干啥去?背这么多土!”
老周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看见她这模样,赶紧放下锄头问。
“去县城农科所测土!”苏瑶拍了拍布袋子,“知道土壤里缺啥,施肥才能准,不然施再多也是白费。”
老周眼睛一亮:“测土?能测出缺啥?那咱村的地不就能对症施肥了?”
“就是这意思!”苏瑶笑了笑,“我得赶紧走,不然赶不上县城的早班车,晚了农科所就下班了。”
她背着土往镇上走,布袋子勒得肩膀生疼,土渣子掉进衣领里,痒得她直咧嘴。
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上镇上到县城的班车,车费五毛钱,是她从家里攒的私房钱里抠出来的——村里互助基金的钱得留着应急,可不能随便动。
到农科所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苏瑶找到土壤检测室,敲门进去,里面坐着个戴眼镜的研究员,正对着一堆试管忙乎。“同志,我想测下土样,看看缺啥肥。”苏瑶把布袋子放在桌上,土渣子掉了一地。
研究员抬头看了看她,又看了看布袋子,
皱了皱眉:“测土可以,三块钱一个样,三个样九块钱,先交钱再测。”
“三块钱一个样?”苏瑶心里一沉,她身上只带了五块钱,还是准备来回坐车和买干粮的,哪还有钱交检测费?“同志,能不能便宜点?我是村里的,想给地测测,好对症施肥,没钱啊。”
“不行,这是规定。”研究员头也不抬,继续摆弄试管,“没钱就别测了,回去凭经验施肥吧,反正村里种地也不用这么讲究。”
苏瑶攥紧手里的布袋子,指节都泛白了。她还想再说说,就听见门口有人喊:“王研究员,我来送样品。”
抬头一看,居然是农资站的那个技术员!他手里拿着个精致的铁盒子,里面装着土样,看见苏瑶,忍不住笑了:“苏瑶?你也来测土?怎么,没带钱?我就说你们村里种地,没必要搞这些虚的,凭经验施肥不就行了?”
苏瑶没理他,转向王研究员:“同志,我真的很需要测土结果,村里的地要是施错肥,明年就没收成了,您能不能通融下?我下次把钱补上。”
“通融不了,规定就是规定。”王研究员摆了摆手,接过技术员手里的铁盒子,“李技术员,你这样品我现在就测,下午就能出结果。”
技术员得意地看了苏瑶一眼,跟着王研究员进了里屋,临走前还说了句:“苏瑶,别在这浪费时间了,赶紧回去吧,你们那土样,就算测了也没用。”
苏瑶站在原地,心里又气又急。她看着桌上的布袋子,突然想起上次去县农资站,技术员说过土壤里的氮磷钾含量能通过颜色看.
虽然不准,但总比瞎施肥强。她蹲下来,打开布袋子,抓了把玉米地的土,放在手里捻了捻,土是黄褐色的,没什么光泽。
“对了!还有泉水!”苏瑶突然想起,灵泉水能改善土壤,说不定能通过泉水和肥料的搭配,弥补测不了土的遗憾。她赶紧把布袋子系好,背着土往车站跑,赶中午的班车回村。
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老周和二柱子正在村口等她,看见她回来,赶紧围上来:“苏瑶,测土结果咋样?咱村的地缺啥肥?”
苏瑶把没测成土的事说了,老周和二柱子都蔫了。“那咋整?总不能瞎施肥吧?”二柱子挠着后脑勺,急得直跺脚。
“别慌,我有办法!”苏瑶把布袋子放在地上,“虽然没测成,但我能大概判断下土壤缺啥,再用泉水配肥料,肯定能行!”
她把三个布袋子里的土倒在地上,分开摊开,
对老周和二柱子说:“你们看,玉米地的土黄褐色,没光泽,缺磷;水稻田的土发黑,捏着黏,缺钾;空白田的土发白,缺氮。咱们针对性施肥,再用泉水浇,效果肯定好。”
“咋针对性施肥?”老周蹲下来,盯着地上的土问。
“玉米地施磷酸二氢钾,水稻田施草木灰,空白田施腐熟的羊粪!”
苏瑶说,“村里不是还有些去年剩下的磷酸二氢钾吗?草木灰每家都有,羊粪可以去后山养羊户那买,便宜。”
二柱子赶紧说:“我家有草木灰,去年烧玉米秆攒的,够水稻田用了!”
老周也点头:“磷酸二氢钾在烘干房的角落里堆着,还有二十多斤,应该够玉米地用了。羊粪我去跟后山的老李说,他肯定愿意卖,去年他还找咱帮忙修过羊圈。”
说干就干,老周去后山买羊粪,二柱子回家拉草木灰,苏瑶去烘干房找磷酸二氢钾。
磷酸二氢钾装在一个旧布袋里,上面还沾着灰,苏瑶打开袋子,抓了把放在手里,是白色的粉末,有点潮。
“得先把磷酸二氢钾弄干,不然施在地里会结块。”
苏瑶把磷酸二氢钾倒在竹席上,放在太阳底下晒。
刚晒了一会儿,张婶就来了,手里还拿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窝头:“苏瑶,饿了吧?先吃个窝头垫垫。”
苏瑶接过窝头,咬了一口,真香。她一边吃,一边跟张婶说:“张婶,您家要是有草木灰,也拿点出来,水稻田要施,施了能增产。”
“有!有!我这就回家拿!”张婶赶紧跑回家,不一会儿就拉了一板车草木灰来。
下午的时候,老周也拉着羊粪回来了,满满一马车,还带着股羊膻味。“老李说不要钱,让咱随便拉,等明年水稻收了,给他送点就行。”老周擦了把汗,笑着说。
苏瑶心里一暖,赶紧说:“那可不行,得给人钱,不然下次咋好意思再要?”她从家里拿了五块钱,让老周给老李送过去。
接下来,就是施肥了。苏瑶带着村民们,先去玉米地,把磷酸二氢钾和泉水按 1:100的比例混合,装在桶里,往玉米根部浇。“每棵玉米浇半瓢,别浇太多,不然会烧根。”苏瑶一边示范,一边说。
二柱子拿着瓢,往玉米根部浇,不小心浇多了,
赶紧用土盖了盖:“苏瑶,这样没事吧?”
“没事,等会儿再浇点清水,稀释下就好了。”
苏瑶笑着说,“下次注意点,按我说的量来。”
然后去水稻田,把草木灰撒在地里,再用泉水浇一遍。“草木灰能补钾,还能防病虫害,浇了泉水,效果更好。”苏瑶蹲在地里,用手把草木灰扒匀。
张婶也跟着学,一边扒草木灰一边说:“苏瑶,你咋懂这么多?要是没有你,咱村的地真不知道该咋种。”
“我也是看书学的,还有张教授教我的。”苏瑶笑了笑,心里想起张教授,不知道水稻种子啥时候能到。
最后去空白田,把羊粪撒在地里,翻耕一遍,再用泉水浇透。
“羊粪能补氮,还能改善土壤,明年种小麦正好。”
苏瑶用锄头把羊粪埋进土里,防止被风吹走。
施肥施到天黑才结束,村民们都累得满头大汗,却没人抱怨。
苏瑶看着地里的玉米和水稻,心里踏实了不少——虽然没测成土,但用泉水配肥料,应该能行。
回到家,苏瑶刚把饭做好,就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周,手里拿着个信封:“苏瑶,这是张教授寄来的信,刚从镇上邮局取回来。”
苏瑶赶紧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是张教授写的信,说水稻种子已经寄出来了,大概下周就能到,还附了张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
“太好了!水稻种子要到了!”苏瑶高兴得跳起来,赶紧把信拿给老周看。
老周也很高兴:“太好了!等水稻种子到了,咱村的地就都能种上了,明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苏瑶把信收好,心里琢磨着——水稻种子到了,就得赶紧育秧,还得准备育秧的大棚,还有肥料,得再攒点钱,买些水稻专用肥。
第二天早上,苏瑶又去地里看了看,玉米和水稻都长得好好的,没出现烧根的情况。
她蹲下来,摸了摸玉米的叶子,绿油油的,很有光泽。
“看来这法子真行!”苏瑶心里高兴,赶紧回去告诉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