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重阳,则彻底将书房,搬到了那间早已被布置得温暖而舒适的婴儿房里。
他每日除了处理必要的公务,便是在那小小的摇篮旁,或是为她念着那些他自己都觉得拗口的诗经,进行着所谓的“胎教”;或是在一张张宣纸上,写着各式各样的“育儿心得”,那认真的模样,比当初规划整个夷州岛的建设还要专注。
何青云有时夜里醒来,都能看到他正就着微弱的烛火,手里拿着一根小小的木条,笨拙地,学着为他那尚未出世的女儿,削一支最光滑、最圆润的木簪。
那副小心翼翼的、充满了笨拙父爱的模样,总让她看得心中又暖又好笑。
整个王府,都沉浸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了期盼与喜悦的氛围之中。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着,迎接那个即将到来的、小小的、名为“希望”的新生命。
平海王府的女王爷有喜,且腹中所怀是个千金的消息,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很快便吹遍了北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们在最初的惊喜之后,便自发地,用他们最质朴、也最真挚的方式,为这位给了他们新生与希望的女王爷,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一时间,往平海王府送礼的人,简直是络绎不绝,车水马龙。
只是,他们送的,并非什么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城东的王铁匠,叮叮当当地打了一整天,为那尚未出世的小公主,精心打造了一对小巧玲珑的银质长命锁。锁上,一面刻着“长命百岁”,一面刻着“平安喜乐”,每一个字,都倾注了他最美好的祝愿。
“俺是个粗人,也没啥好东西,”他将那对还带着体温的银锁交到王府管家手中,黝黑的脸上满是憨厚的笑容,“这是俺家祖传的手艺,听老人说,给娃儿戴上,能辟邪,能保平安。”
城西的张绣娘,则联合了布庄里的十几个姐妹,连着熬了好几个通宵,用最好的棉线和布料,一针一线地,为“小土豆”缝制了一顶威风凛凛的虎头帽,和一双绣着“福”字的虎头鞋。
那虎头帽,做得是栩栩如生,老虎的眼睛用的是黑亮的玛瑙,额头正中,还用金线绣了一个大大的“王”字,既威风,又透着一股憨态可掬的可爱。
“我们也没啥大本事,”张绣娘的眼圈有些发红,“只盼着这虎头鞋虎头帽,能保佑我们的小公主,日后走的路,都平平安安,虎虎生威。”
城南的李老汉,是第一批跟着何青云种植土豆和红薯的老农。他没什么手艺,便将自家地窖里,储存得最好、个头最大、品相最漂亮的土豆和红薯,挑了满满一大筐,用牛车拉了过来。
“女王爷给咱的小名,就叫‘小土豆’,这说明啊,她没忘了我们这些刨土的庄稼人!”他一边卸着货,一边对着周围的人,与有荣焉地说道,“俺寻思着,这坐月子,最是需要补身子的时候,俺们家的红薯最甜,土豆最面,给女王爷熬粥喝,最是养人!”
还有那河边的渔民,送来了刚从河里捞出的、还在活蹦乱跳的野生大鲫鱼,说是最下奶;山里的猎户,送来了晒干的、最肥美的野菌子,说是最滋补……
一时间,平海王府的门口,堆满了各式各样充满了乡土气息,却又承载着万千祝福的礼物。有自家纺的土布,有新收的谷米,有刚从鸡窝里掏出的、还带着温热的土鸡蛋,甚至还有几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将自己最心爱的糖人,也一并送了过来。
何青云本不想收,可看着那一双双淳朴而真挚的眼睛,她知道,她若拒绝,便是伤了他们的心。
她索性命人打开王府的中门,将所有的礼物,都一一登记在册,收了下来。
随即,她又让王师傅,在王府的门口支起了大锅,将百姓们送来的这些食材,熬成了一锅锅香气扑鼻的“百家粥”,和一个个烙得金黄酥脆的“百家饼”,再免费分发给每一个前来送礼的百姓。
“大家的心意,我何青云心领了。”她亲自走到门口,对着那黑压压的人群,深深地鞠了一躬,“这城,是大家的城;这福气,也该是大家一同分享的福气。从今日起,王府每日都会在此舍粥舍饼,连舍一月,以谢全城父老,为我腹中孩儿,祈福纳祥!”
“女王爷仁义!”
“愿小公主平安降生,福泽万代!”
百姓们的欢呼声,再次响彻了整个北阳城的上空。
那一日,阳光正好,春风和煦。
何青云站在王府高高的门楼之上,看着底下那片人头攒动、笑语欢声的景象,看着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与希望的脸庞,她轻轻地,将手覆在了自己那已微微隆起的小腹之上。
她能感受到,那个小小的生命,在她的腹中,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满城的祝福,轻轻地,回应般地,动了一下。
李重阳从身后,将一件温暖的披风,轻轻搭在她肩上,将她拥入怀中。
“你看,”他的声音,在她的耳边,温柔得如同这三月的春风,“我们的‘小土豆’,还没出生,便已是这满城的掌上明珠了。”
何青云没有说话,只是靠在他温暖的怀里,唇角,缓缓地,勾起一抹满足而幸福的笑意。
她知道,她为她的女儿,选择了一个最好的,出生的地方。
这里没有京城的繁华,没有皇宫的威严。
可这里,有最爱她的家人,有最敬爱她的百姓,有这满城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这里,是她的根,是她的家。
更是她与她的“小土豆”,未来那片最广阔、也最充满希望的,天地。
春日渐暖,万物复苏。
整个北阳城,都在一种宁静而又充满了期盼的氛围中,等待着,迎接那个即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欢声笑语的,新生命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