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周清扬这个巡察御史后,苏康就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建设大兴的事务中。
夏粮已经全部种下了,在如火如荼地修路架桥的当儿,苏康开始修改起大兴县有关诉讼的规矩。
以前百姓有冤情,得先找胥吏,胥吏还得收“好处费”,不然不给通报;现在不用了,百姓直接去县衙鸣鼓就行,他只要有空,就亲自审案。
这样一来,既方便了老百姓,也拉近了官民之间的关系。
有一天,一个农户哭着来鸣鼓,说自家的鸡丢了,怀疑是邻居偷的。
苏康便让人把邻居叫来,邻居一脸冤枉:“大人,俺没偷鸡!是俺家的狗昨天把鸡叼回来了,俺没注意,今天早上才发现,正想给邻居送过去呢,他就来鸣鼓了。”
苏康急忙让衙役前去邻居家查看,果然在院子里找到了那只鸡,还活着,只是有点受惊。
农户一看,赶紧给邻居道歉:“对不住,俺错怪你了,不该没问清楚就来告状。”
邻居连忙摆摆手:“没事,都是街坊,别往心里去。以后有事咱们先商量,别麻烦大人。”
苏康笑着说:“没事就好。以后大家有事先问清楚,别随便怀疑人,伤了和气。要是解决不了,再来找本官,本官肯定给你们做主。”
这事传出去,百姓都赞叹不已:“苏大人断案公道,不偏不倚,是个好官。”
同时,苏康还出台了新的商贸规则,减免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税赋,并新建了一个大型集贸市场,进行招商,鼓励人们大力发展商业。
县城里的店铺也渐渐多起来了,入驻集贸市场的商户也逐渐增多,县衙也从中收到了更多的税费。
大兴县的经济,一下子就盘活了。
有个卖布的张老板,把关了半年的铺子重新开张,还放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吸引了不少人。
路过的人问:“张老板,咋又开店了?以前不是说不做了吗?”
张老板笑着说:“以前税太高,赚的钱还不够交税的,只能关店。现在苏大人降了税,俺算了算,能赚钱,就重新开了。你们进来看看,新到的布,颜色鲜,质量好。”
有个媳妇走进来,摸了摸布:“这布多少钱一尺?”
张老板说:“十五文一尺,不贵。你要是买多,还能便宜点。”
媳妇笑着说:“那给俺扯两尺,给娃做件新衣裳。”
张老板赶紧给她扯布,脸上笑开了花 —— 这是他开店以来的第一个客人。
教育方面,苏康也没落下。
他让人把县学修了修,还扩大了招生规模。
以前的县学,屋顶漏雨,窗户破了,孩子们上课都得挨冻。
经过修缮后,现在屋顶补好了,安装了新的窗户,每个教室还添了不少的桌子椅子。
修缮完毕,他又让人在县学里加盖了几间房子,作为扩招后的先生住房与学生上课的教室。
不仅如此,他还适当提高了先生们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教书授业。
苏康又给贫寒学子发补贴,每个月给两斗米,让他们能安心读书,不用再担心饿肚子。
县学为之变得焕然一新。
时不时地,苏康还亲自去给学生们上课。
有一次,苏康去县学讲课,学生们都围过来,眼睛里满是好奇。
一个学生问道:“县令先生,为啥水车能把水提到高处?水不是往低处流吗?”
苏康早就做好了准备,拿了个小水车模型 —— 是鲁琦帮他做的,用木头定做,能转。
他倒了点水在模型下面,转动轮子:“你们看,水流冲叶片,叶片带动轮子转,轮子上的水斗就把水舀起来,转到上面再倒出去。这叫借力,借水流的力,把水提到高处。”
学生们凑过来看着模型,眼睛都亮了,七嘴八舌地问道:
“先生,这模型能送给俺们吗?”
“先生,还有别的好玩的吗?”
旁边的老夫子见状,皱着眉,心里嘀咕着,他觉得苏康讲的不是“正经学问”,但看学生们听得高兴,又看苏康的威望高,最终还是欲言又止,没说出口。
后来,有一次,老夫子路过水车时,特意停下来看了半天,还摸了摸叶片,好像在琢磨苏康说的“借力”,这才发觉苏康所说的不假,心有所动。
不仅如此,苏康还借此废除了不少陈规陋习。
以前百姓去县衙办事,胥吏都要收“鞋脚钱”—— 说百姓走路来的,得给胥吏买鞋;还要收“笔墨钱”—— 说写文书要用笔墨,得百姓掏钱。
现在苏康下了令,不准收这些钱,谁敢收,就重罚。
有一次,一个胥吏偷偷收了百姓的“鞋脚钱”,被王刚抓住了。
苏康把胥吏叫到大堂,当着百姓的面,斥责道:“以前的规矩不好,欺负百姓,现在都废了。你还敢收,这钱得还给百姓,再打二十大板,让你记着 —— 以后再敢欺负百姓,就不是打板子这么简单了!”
胥吏赶紧把钱还回去,趴在地上挨了板子,疼得直咧嘴。
围观的百姓们都拍手叫好:“苏大人好!再也不用给胥吏送钱了!”
有一天,闲暇时分,孙师爷跟苏康聊天,两人坐在县衙的后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悠悠白云。
孙师爷感慨而言:“大人,俺在县衙当差三十年,从来没见过大兴县有这么好的样子。百姓安心种地,官吏不敢贪,商铺开了,学生也能安心读书,这就是老辈人说的‘政通人和’啊!”
苏康笑了,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这只是刚开始。以后还要让百姓过得更好,让大兴县更富 —— 路要修得更宽,桥要建得更结实,还要多种点高产的庄稼,多搞些商业,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
孙师爷闻言点了点头,眼睛里满是信任:“有大人在,肯定能行!俺跟着大人,就算多活几年也愿意。”
苏康淡然一笑,抬头看着墙外,目光悠悠。
他仿佛看到了地里的庄稼长得正好,绿油油的一片;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脸上都带着笑;县衙里的小吏们忙着办事,再也没有以前的懒散。
他知道,这打下的根基,能扛住以后的风浪 ——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