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盯着那条消息,光标在发布键上方停了几秒。系统提示音轻轻响起,标记为低危干扰,来源已被自动屏蔽。他手指动了下,把那条未读消息划去。
屏幕重新回到编辑界面。视频草稿还停留在最后一句。林悦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平板,轻声说:“要不要加一句?让大家别太紧张。”
“嗯。”沈逸点头,删掉原本准备的官方措辞,转头看向摄像头。
画面亮起,“夜莺”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长发垂落,法袍泛着微光。他开口,声音不带情绪:“我们知道你们在等我们赢。我们也一样。”
画面切换,现实中的沈逸摘下眼镜,直视镜头。“我们练了三百二十七次战术循环,换了四轮设备,连耳麦隔音都测了八遍。不是为了表演完美,而是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失望。”
他说完,顿了一下。林悦立刻接话:“最后加一句吧,别让他们觉得输了就完了。”
沈逸重新靠近屏幕,在结尾补上:“如果那天我们输了,请别停下为我们加油。因为只要还在打,我们就没认输。”
确认无误后,他按下发布。
几秒钟后,评论区开始滚动。弹幕瞬间刷满直播平台首页。热搜榜单前十,三条与这条视频相关。有人截取“连耳麦都测八遍”做成动图,配上文字“我每天起床系鞋带都要认真三次”。
林悦打开后台数据面板,粉丝在线数飙升。她一边翻看留言,一边快速筛选关键词。突然皱眉:“有人以为我们设备被动手脚了,说是不是泄露了备战信息?”
沈逸调出系统分析模块,几秒内完成情绪趋势判定。高焦虑言论集中在前五分钟,之后迅速被新内容覆盖。
“不用删。”他说,“你用团队账号回一句就行。”
林悦照做,在官方评论区置顶回复:“耳麦测试是我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就像你们每天认真打卡一样自然。我们很好,也在好好准备。”
这条回复十分钟内转发过万。有学生留言说本来打算逃课去看比赛直播,现在决定先考完试再补录播。还有人晒出自己整理的训练计划表,标题写着“向夜莺战队学习,每天多练十分钟”。
沈逸看着数据流稳定上升,关闭了监控窗口。
林悦递来一杯水,杯壁有些温热。“刚才那句话,很多人记住了。”
沈逸没接话,点开私信列表。一条新消息跳出来,没有署名,只有一段文字:“你说不会让任何人失望,那要是你自己撑不住呢?”
系统立刻追踪发信路径,结果显示经过七层跳转,源头无法定位。风险等级仍为低危,但发送时间恰好在视频发布后的第四十三秒,节奏精准。
他把这条消息加入观察名单,没有进一步操作。
“别管这些。”林悦看出他的动作,“有人支持,也总会有人想看你倒下。重要的是,你现在站得很稳。”
沈逸终于露出一点反应。嘴角动了动,没笑出来,但肩膀松了些。
他起身走到窗边。基地外的城市灯火通明,远处大屏正在播放赛事倒计时广告。镜头扫过观众席模拟画面,座位编号一闪而过。
他记得那些被标记的连座票,二十张,分布在三个角落。安保方案已经提交,组委会确认会增派人员。但他知道,真正的问题不在现场有没有人闹事,而在对方会不会换一种方式出手。
林悦跟过来,靠在墙边。“粉丝说等我们拿冠军,请我们吃火锅。”
“等结果出来再说。”沈逸说。
“你不相信他们会赢?”
“我相信准备。”他说,“但比赛不是准备能完全决定的。”
林悦没再说话。她知道沈逸的习惯——越是接近关键时刻,越不会轻易许诺。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队员发来的消息:“战术文档已全部同步最新版,所有人确认完毕。”
沈逸回复一个“好”字。
他又看了一眼前台数据。视频播放量突破五百万,互动量持续走高。一支由粉丝自发组织的应援群已经建起,口号是“哪怕输,也要输得像夜莺”。
这种支持不是压力,是一种重量。他知道该怎么扛。
林悦收拾平板准备离开。“早点休息,明天还有最后一次合练。”
“你先去吧。”沈逸说,“我再看一会儿。”
她走后,房间里只剩下屏幕的光。他重新打开视频回放,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在说到“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一句时,他停了下来。
这句话不是说给对手听的,也不是说给媒体听的。是说给那些一直在等的人。
他退出播放界面,设置每日舆情简报自动推送,然后关闭所有窗口。
系统后台仍在运行,监控状态正常。应急预案处于激活前最后检测阶段。队员们的生理数据平稳,无人离线。
他站起来,活动了下脖颈。训练区那边还有灯光,有人在反复观看昨日的对抗录像。
这座城市今晚有很多人没睡。有的在加班,有的在复习,有的在等一场还没开始的比赛。
而他们,正在为不让这些人白等,做最后一件事。
沈逸拿起桌上的备用耳机,放进检测槽。绿灯亮起,表示隔音性能达标。
他把耳机拿出来,握在手里。外壳冰凉,纹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