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案提交后的第三分钟,控制台弹出第一组执行确认提示。沈逸没有抬头看屏幕,手指已经滑向权限开关,切断了主控频道对前线的指令输出通道。
“现在开始第一阶段双人组合训练。”他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入训练场,“信号屏蔽区,敌后渗透任务。允许使用的沟通方式:预设暗号,动作暗示,环境标记。禁止语音交流,禁止系统报点。”
林悦在终端前迅速调出新协议测试界面。她指尖敲下回车键,三名队员头盔中的信息视窗同步刷新——威胁优先级标签自动浮动在目标头顶,技能冷却共享视图以半透明状态嵌入视野边缘。轻量级意图标记功能首次启用,快捷键绑定完成。
训练场内,陈宇站在掩体后侧身观察。前方是模拟废弃城区的复杂地形,烟雾弥漫,狙击点位隐蔽。他刚抬手准备打出手势,腕部震动提示音响起:辅助位已标记“集火”信号。
他愣了一下,低头看向自己的操作界面。那个预设信号不是来自指挥台,而是突击组另一名队员主动发出的。对方并未看他,正蹲伏前进,但左手轻微抬起,做了个压低的手势。
陈宇没动。他知道这是测试环节,也清楚沈逸正在后台记录每个人的反应延迟。可习惯让他迟疑了一秒——过去每一次行动,都是等指令明确下达后再推进。
那一秒的停顿让埋伏提前暴露。
敌方AI捕捉到突击组节奏断裂,立刻发动夹击。两人被迫分开撤退,原本计划中的交叉掩护落空。
警报解除时,陈宇摘下头盔,额角渗出汗珠。他转身走向控制室,门刚开一条缝就听见林悦的声音:“第三次了,每次都在同一节点断开协同。”
沈逸坐在主控台前,正回放刚才的画面。屏幕上,两名突击队员的动作轨迹在第七分十四秒出现明显错位。一人选择突进,另一人仍在等待确认。
“问题不在技术。”他说,“他们在等一个不会来的命令。”
陈宇走进来,靠在操作台边,“你明知道这不合理。战场上瞬息万变,谁能保证每次都默契?”
“所以我们才要练。”沈逸调出一组数据曲线,“昨天那个新人,在信号中断的情况下用摩尔斯编码传坐标。他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记得我们的基本规则——关键信息必须送达。这就是认知基准的作用。”
“可那是个例。”
“现在我们要把个例变成常态。”沈逸切换画面,展示一段重构后的交互逻辑流程图,“林悦的新协议不只是传递信息,它在引导思维方式。比如这个‘威胁优先级标签’,不是告诉你该打谁,而是提醒你:团队默认高威胁目标优先处理。”
林悦点头,“还有技能冷却共享视图。以前你们得问‘你大招好了没’,现在一眼就能看到。省下的时间,够你多做一次判断。”
陈宇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忽然问:“如果我故意不响应信号呢?”
“那就崩。”沈逸平静地说,“但崩一次,你就知道为什么需要它。”
当天下午,第二轮推演启动。场景设定为高强度遭遇战,五人小队被分割成两个作战单元。这一次,沈逸将陈宇列为唯一被屏蔽指令者。
战斗开始七分钟,敌方主力突然转向左翼。主坦血量骤降,治疗来不及回拉。
就在防线即将破裂的瞬间,陈宇从右翼脱离战团,斜插切入后排。他的走位没有经过任何沟通,却精准卡住了敌方法师的逃生路线。
技能连招释放完毕,他站在原地喘息。头盔里的提示音响起:【协防成功,反打完成】
回到控制室,他直接调出自己的行为记录。系统标注出三个关键决策点——两次变向、一次技能打断,全部与队友移动轨迹高度吻合。
“你怎么知道我会往那边撤?”他问刚摘下设备的主坦。
“我没想你会撤。”对方摇头,“我只是按规则打了标记。你要是没看见,或者不信,就不会过来。”
陈宇沉默片刻,转头看向沈逸:“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监测这些的?”
“从第一次混沌训练。”沈逸调出一份建模报告,“系统在记录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应激反应模式。你现在看到的‘默契’,其实是行为趋势匹配的结果。”
林悦在一旁轻声说:“就像我们新加的意图标记,不是命令,是提示。你接不接受,取决于你是否认同那个判断逻辑。”
陈宇没再反驳。他低头翻看自己的数据模型,发现有三次行动预判准确率超过82%——那正是他完全依赖直觉做出选择的时刻。
傍晚,最后一轮测试开始。
场地切换为多层立体战场,信号干扰强度提升至90%。五人小队被随机分配为三人组与双人组,任务目标动态变更三次。主控台全程静默,无任何外部指令介入。
战斗进行到第十一分钟,双人组在高层平台遭遇伏击。一人倒地,另一人被迫后撤。
此时,三人组尚未完成清剿任务。按照旧流程,他们应优先支援队友。但系统检测到敌方核心单位正在开启传送阵。
镜头扫过每名队员的脸。没有人说话。
下一秒,突击手主动放弃追击,转身冲向传送点。治疗者紧随其后,途中顺手在墙角留下一道划痕——这是预设的“救援延迟”标记。
双人组看到标记,立刻改变战术。幸存者背靠墙体,拖住敌人脚步,等待传送阵关闭后再发起反击。
最终,三人组成功阻止传送,双人组也在三十秒后完成反杀。
警报解除,训练场陷入短暂寂静。
沈逸调出协同指数曲线。五条轨迹在最后两分钟内剧烈波动,但在关键时刻趋近重合。耦合度从0.68升至0.81,首次突破理想阈值。
林悦看着终端上的数据流,嘴角微微扬起。新协议运行稳定,意图标记触发率达94%,误报率低于3%。
陈宇站在训练场出口,迟迟未动。他反复回放自己最后一次冲锋的画面,发现那条路径竟与主坦三天前的一次经典操作几乎一致。
“你说的‘认知同频’……”他终于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我们打团战,连自己都猜不到下一步会怎么出招?”
沈逸没有回答。他正盯着屏幕右下角的一条异常数据——某个队员在高压状态下连续三次选择了非最优解,但每次偏差方向都指向同一战术意图。
他放大那段记录,发现那名队员曾在上一场训练中提出过类似的打法构想,当时被否决了。
原来人在无法表达时,会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判断。
控制室内灯光微亮,终端机持续输出滚动日志。林悦正在归档最新版本的协议代码,陈宇低头查看尚未关闭的行为建模界面,而沈逸的手指悬停在新一轮训练参数设置栏上方。
屏幕映出他沉静的侧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