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咬骨疽
附骨疽生长在大腿外侧,咬骨疽生长在大腿内侧。体质虚弱时,寒湿之邪乘虚侵入,会出现寒热往来,局部不红不热。疼痛剧烈彻骨,难以屈伸转动;寒湿化热后,局部会肿胖。用隔蒜灸法灸至起疱为顺,无疱则为逆;溃后最忌流出败浆样脓液。
【注释】这两种病症生长在大腿的里外两侧。外侧属于足三阳经,内侧属于足三阴经,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咬骨疽生于大腿内侧。多因体质虚弱的人,露天睡卧感受风冷,洗浴后贪凉,寒湿侵袭,或者行房之后,盖被单薄,寒邪乘虚侵入体内,于是引发这种疾病。初起时感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受风邪感冒,随后筋骨疼痛,局部不热不红,严重时疼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转动,时间久了阴寒至极而生阳热,寒邪郁而化热,热势炽盛则腐肉成脓,外形肿胖没有头,皮肤颜色和平时一样,逐渐透出一点红亮,说明内脓已经形成。凡是治疗这种病症,初起寒热往来,刚感觉疼痛时,病情较轻的立即服用万灵丹,病情较重的服用五积散加牛膝、红花,疼痛部位用雷火针针刺,以发汗散寒、通行经络。脓成后切开排脓。
溃破后的其他治疗,都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方法处理。又有漫肿疼痛发生在尻臀部位的,适宜服用内托羌活汤。还有发生在大腿内侧靠近膝盖处的,属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部位,适宜服用内托黄芪汤。又有发生在大腿外侧的,属于足少阳胆经的部位,适宜服用内托酒煎汤。还有发生在大腿正面的,属于阳明胃经的部位,伴有头痛昏眩、呕吐不食、胸膈不适、心烦热闷的,适宜服用茯苓佐经汤。又有发生在大腿内侧,属于太阴脾经部位,骨节灼热疼痛,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浮肿的,适宜服用附子六物汤。
又有发生在大腿后面,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部位,腿足挛缩麻木,关节沉重疼痛,怕冷发热,无汗恶寒,或者兼见恶风头痛的,适宜服用麻黄佐经汤。又有三阴不足,外邪过盛,大腿整个肿胀,皮肤颜色不变,疼痛日渐加重,既不消散也不溃破的,这属于虚寒骨冷,急需服用大防风汤,补虚逐寒;时间久了用消散的方法没有效果,眼看就要化脓,外用隔蒜片灸法,灸至起疱、艾炷燃烧有声音为吉;灸后不起疱,骨中感觉不到热的属逆症。灸后适宜服用十全大补汤加牛膝、羌活、防己,或者八珍汤加附子来补托。脓成后胀痛,针刺排脓,流出粘白脓为顺证;如果流出白浆水或豆汁样液体,都是败浆,终究属于险症。这几种病症溃破后,内外治疗方法,也都按照痈疽溃疡门处理。以上这些病症,都由沉寒痼冷引起,外敷内服,不可使用苦寒损伤脾阳、耗泄气机的药物,误用必定导致气血凝滞,内部肌肉瘀腐,时间久了化为污水,成为不治之症。按《准绳》等书记载:伤寒汗后,余邪形成流注,流注的坏证成为附骨疽。其实汗后的流注容易痊愈,只有失治才成为坏证,无法恢复,似乎不会变成附骨疽。
况且附骨疽是经过调治可以痊愈的病症,如果真的经过多次变化,那就坏而又坏了!又怎么可能再有治愈的希望呢?因此,流注坏证变成附骨疽的说法,存而不论就可以了。
雷火神针
蕲艾(三钱) 丁香(五分) 麝香(二分)
将药物与艾绒揉和在一起,取一张夹纸,把药艾平铺在纸上,用力卷紧成手指粗细的药条,收藏存放。临用时取七层纸,平放在患处,将药条的一端点燃,对着患处按在纸上压实,等到患处不疼痛了,再移开药条。病情严重的可以再针一次。七天后,火灸引发的疮面会明显发透,效果十分显着。
【方歌】雷火神针攻寒湿,附骨疽痛针之宜,丁麝二香共蕲艾,燃针痛处功效奇。
内托黄芪汤
黄芪(盐水拌,炒) 当归 木瓜 连翘(去心) 柴胡(各一钱) 羌活 肉桂 生地 黄柏(各五分)
酒、水各一钟,煎一钟,空心热服。
【方歌】内托黄芪归木瓜,羌柴翘桂地柏加,疽生膝股肝脾位,酒水煎之服最佳。
内托酒煎汤
当归 黄芪(各二钱) 柴胡(一钱五分) 大力子 连翘(去心) 肉桂(各一钱) 升麻 黄柏 甘草(各五分)
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前服。
【方歌】内托酒前寒湿凝,腿外少阳附骨生,归芪大力柴翘桂,升柏甘加酒水灵。
茯苓佐经汤
白茯苓 苍术(米泔水炒) 陈皮 白术(土炒) 半夏(制。各一钱) 厚朴(姜炒) 木瓜 柴胡 藿香 泽泻 葛根 甘草(各五分)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茯苓佐经足阳明,腿而焮疼烦热乘,平胃木瓜柴术半,藿泻加姜葛引经。
附子六物汤
附子 甘草(各一钱) 防己 白术(土炒) 白茯苓 桂枝(各八分)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附子六物风寒湿,流注脾经须服之,四肢拘急骨节痛,防己术甘苓桂枝。
麻黄佐经汤
麻黄 苍术(米泔水浸,炒) 防风 防己 羌活 白茯苓 葛根(各一钱) 桂心 甘草(生) 细辛(各五分)
生姜三片,红枣肉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麻黄佐经足太阳,风寒湿注本经伤,苍术二防羌活桂,苓甘细葛枣生姜。
大防风汤
人参(二钱) 防风 白术(土炒) 黄芪 牛膝 杜仲 当归 熟地 白芍(酒炒) 川芎 羌活 甘草 附子(制。各一钱)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大防风疗寒邪伤,附骨疽肿色如常,参术黄芪牛膝仲,四物羌甘附子姜。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内托羌活汤(见臀部“上马痈”相关内容)
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五积散(见内痈部“肾痈”相关内容)
股阴疽
股阴疽发生在大腿内侧,靠近阴囊的一侧,表现为坚硬肿胀且疼痛,多由七情失调、忧思愤郁引发,溃破后病程缠绵,难以痊愈。
【注释】这种病症另一个名字叫赤施,发生在大腿内侧合缝下方,靠近阴囊的一侧,因偏于厥阴经部位,所以称为大股。局部坚硬,弥漫性肿胀,麻木疼痛,由七情失调、忧思愤郁凝结而成。因为位于阴经部位,起病、生长、溃脓都比较迟缓,溃破后尤其缠绵难愈,能够成功收敛的情况很少。初起时与附骨疽的治疗方法相同,肿胀和溃破后的处理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进行。
横痃疽、阴疽
横痃疽生于左侧,阴疽生于右侧,都在大腿内侧合缝的折纹之间,表现为肿胀坚硬且疼痛,疼痛会牵连睾丸,形状像蛤蜊一样长,多由三阴经受七情郁滞凝结而成。
【注释】这两种病症都生长在大腿内侧合缝的折纹之间,左侧的是横痃疽,右侧的是阴疽,属于三阴经的病症,由七情郁滞凝结而形成。局部弥漫性肿胀,质地坚硬,时常疼痛,严重时疼痛牵连睾丸,向上波及少腹部,形状长如蛤蜊。经过一两个月才能溃破,可见脓液位置很深,溃破后如果脓液稠厚还能痊愈,若流出败浆则最难收口,时间久了必定形成漏管。初起时的治疗与附骨疽相同,溃破后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方法处理。如果脓水淋沥不尽,时间久了生出虫子,形状类似蛔虫,这也是脓液深陷、郁积日久所化生的,属于逆证。
伏兔疽
伏兔穴所在的部位忌讳生疽,一旦生疽,局部肿胀坚硬,不适宜用针灸治疗,会出现疼痛彻心、寒热发作的症状,多由胃火毒滞引发,溃破后难以医治。
【注释】医经上说:伏兔穴部位不宜生疮。伏兔是胃经的穴位,在膝盖上方六寸的正中间,用力时会出现手掌大小的一块高起肌肉处,这个部位禁止使用针灸。初起时,寒热交替发作,疼痛剧烈彻心,由胃火毒滞而形成。溃破后最难收敛愈合。初起时的治疗与附骨疽相同,溃破后按照溃疡门的方法处理。
股阳疽、环跳疽
股阳疽生长在大腿外侧,毒邪内结于骨节,局部皮肤颜色不变;环跳疽则表现为肿胀,腿部难以伸展,这两种病症都是由风、湿、寒邪凝结而成。
【注释】股阳疽生于大腿外侧、胯尖之后,其毒邪内结于骨节,脓液深达骨骼,所以局部弥漫性肿胀而皮肤颜色不变。环跳疽生于胯骨节间的环跳穴,因此腰部难以屈伸,局部漫肿并隐隐作痛。这两种病症都由风、湿、寒邪凝结而形成。
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病症。初起时适宜服用黄狗下颏方,再针刺委中穴放出黑血,腿部就能转动。如果漫肿且疼痛剧烈,都适宜服用内托黄芪汤;疼痛而筋脉痉挛的,用万灵丹发汗;疼痛停止后改服神应养真丹。遍身游走性疼痛,两脚面肿胀的,也用万灵丹发汗;疼痛停止后适宜服用大防风汤,加倍使用人参、白术、当归、黄芪等药以宣散消解。如果时时跳痛,将要溃破,适宜服用托里透脓汤;溃破后脓液清稀的,适宜用十全大补汤加牛膝,外用豆豉饼艾灸。疮口紫暗塌陷的,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服用,外用附子饼艾灸。食欲差的,是脾胃虚弱,各种虚证都与脾胃相关,适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减去砂仁加当归服用。等到胃口好转,仍服用十全大补汤。溃破后反而疼痛的,是气血虚弱,治疗应着重补益。自始至终的外治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处理。但环跳疽溃破后,多会留下腿脚不便的后遗症。
黄狗下颏方
将黄狗下颏(连舌、皮毛)处理后入罐,盐泥封固,铁盏盖口,煅烧一炷香时长,至烟清即止,需存性成炭黑色,若呈白色则失效,研为极细末;与豌豆粉、白蔹末按等分混合均匀。每次取五钱,用温黄酒空心调服,外用时以香油调药末敷于患处。服药后,以出臭汗及熟睡为药效显现之兆。
【方歌】黄狗下颏连舌皮,入罐泥封火煅宜,豌豆粉研加白蔹,酒调臀腿疽尽医。
内托黄芪汤
大防风汤(俱见“附骨疽”相关内容)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神应养真丹(见头部“游风”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
香砂六君子汤(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附子饼(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